1、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主要概括为( )
A.务于精熟
B.不求甚解
C.观其大略
D.删繁就简
2、班里要举行“讲中国民间故事”比赛,小明同学找到下列故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牛郎织女》
B.《孟姜女》
C.《梁山伯与祝英台》
D.《草房子》
3、《寒食节的传说》是为了纪念谁?( )
A.晋文公
B.介之推
C.重耳
4、默写古诗。
八阵图
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语积累。
波( )浪( ) 水天( )( ) 姹( )嫣( )
( )( )大波 金碧( )( ) 卧( )( )胆
( )( )一指( )流不( )( )舟( )剑
守( )待( )( )( )当车( )耳( )铃
买( )还( ) 东施( )( )( )( )学步
6、根据意思写成语。
(1)连一点草也不生长。形容灾害严重或土地贫瘠。(______)
(2)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______)
(3)急迫得不能再等待。(______)
(4)心里的想法动摇了, 神情上也会发生改变。(______)
7、(题文)1.本课是一篇 故事,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 。
2.小麻雀因为 而差点丢掉性命,但这次经历让他明白了听取他人 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妈妈对他的深深的 ,这次经历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经历 ,怎么能见 。”
3.“妈妈从树上 下来。她把普季克 到一边,浑身的毛 起来, 了嘴巴,双眼直 着大花猫。”
(1)把句子补充完整。
(2)这段话写的是麻雀妈妈看到小麻雀有危险时 救援,表现的是无私的 。
8、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1)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哭起来。( )
(2)想到可以站上领奖台,我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
(3)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
(4)妈妈高兴地对我说:“你的学习有进步了!”( )
9、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忆读书(节选)
①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 ),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②此后,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③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 )”的结局。
……
④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1】选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我”小时候读《______》的故事。
【2】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A.一丝不苟 B.津津有味 C.合久必分 D.分久必合
【3】“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与“居然越看越明白”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你从作者“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的两次“哭”感悟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
【5】读一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从读书中收获了快乐,明白了道理。联系实际,说说你在读书中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
10、狗不理
①运河边上卖包子的狗子,是当年跟随他爹从武清来到天津的。他的大名高贵友,只有他爹知道;别人知道的是他爹天天呼他叫他的小名:狗子。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不好活,都得起个贱名,狗子、狗剩、梆子、二傻、疙瘩等等,为了叫阎王爷听见不当个东西,看不上,想不到,领不走。在市面上谁拿这种狗子当人,有活儿叫他干就是了。他爹的大名也没人知道,只知道姓高,人称他老高;狗子人蔫不说话,可嘴上不说话的人,心里不见得没想法。
②老高没能耐,他卖的包子不过一块面皮包一团馅,皮厚馅少,肉少菜多,这种包子专卖给在码头扛活儿的脚夫吃。干重活的人,有点肉就行了,皮厚了反倒能搪时候。反正有人吃就有钱赚,不管多少,能养活一家人就给老天爷磕头了。
③他家包子这点事,老高活着时老高说了算,老高死了后狗子说了算。狗子打小就从侯家后街边的一家卖杂碎的铺子里喝出肚汤鲜,他就尝试着拿肚汤排骨汤拌馅。他还从大胡同一家小铺的烧卖中吃到肉馅里边油汁的妙处,由此想到要是包子有油,更滑更香更入口更解馋,他便在包馅时放上一小块猪油。之外,还刻意在包子的模样上来点花活,皮捏得紧,褶(zhě)捏得多,一圈十八褶(zhě),看上去像朵花。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鲜。这改良的包子一上市,像炮台的炮一炮打得震天响。天天来吃包子的比看戏的人还多。
④狗子再忙,也是全家忙,不找外人帮,怕人摸了他的底。顶忙的时候,就在门前放一摞一摞大海碗,一筐筷子,买包子的把钱撂在碗里。狗子见钱就往身边钱箱里一倒,碗里盛上十个八个包子就完事,一句话没有。你问他话,他也不答,哪有空答?这便招来闲话:“狗子行啊,不理人啦!”
⑤别的包子铺干脆骂他“狗不理”,想把他的包子骂“砸”了。狗子的包子原本没有店名,这一来,反倒有了名。人一提他的包子就是“狗不理”。
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名没人稀罕,骂名人人好奇。“狗不理”是骂名,却好玩、好笑、好说、好传、好记,里边好像还有点故事,狗子再把包子做得好吃,“狗不理”这骂名反成了在市场扬名立万的大名了!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搪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扬名立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②段老高做包子“皮厚馅少,肉少菜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顾客来买包子,狗子不理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所写的俗世奇人是“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高贵友,他的“奇”表现在: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4】联系《刷子李》想一想,作者写“老高”和“别的包子铺”对刻画人物特点起着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语段阅读。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 ),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 ),先是( )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 )。接着,头( ),前面一双( )大眼睛,像( )一样( )。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 )着,(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 )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 )。
【1】根据原文填空。
【2】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 )的情景。
A. 蝉脱壳前 B. 蝉脱壳时 C. 蝉脱壳后
【3】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分先后出来的顺序是:
( )→( )→( )→( )
12、课内阅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ŭ 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īng xì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用“√”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__________。“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是写了鸟的__________。
【3】用“—”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4】这两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在我国,家长帮着孩子拿所有物品,孩子两手甩甩悠闲自得地走在路上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其他国家却几乎没有,是中国孩子的书包特别重吗?相关人士对各国小学生的书包重量进行大数据分析比较,发现中国小学生的书包重量竟然偏轻。
【材料二】在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上,53.7%的小学生认为应参加家务劳动,35.2%的小学生认为要适当参加,仅10.2%的小学生认为无所谓,0.9%的小学生认为不必参加。在实际行动上,只有1/3的小学生选择经常参加家务劳动,而多达61.11%的小学生只是偶尔参加,5.5%的小学生从不参加。12.7%的家长认为参加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而约七成小学生则认为,参加家务劳动不会影响学习。
【材料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条: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
【1】材料一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我国生活中__________的现象。
【2】从材料一的统计表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表述与材料二的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少数人认为应参加家务劳动。
B.极少数小学生认为不必参加家务劳动。
C.大部分的小学生只是偶尔参加家务劳动。
D.大部分的小学生认为参加家务劳动不会影响学习。
【4】乐乐是家里的独生子,平时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请你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写几句话送给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妙对怒斥八国联军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我国领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侵占北京后,他们在一间陈设华丽的大厅里举行所谓的“议和会议”。碧眼红发的洋人们正以胜利者的姿态高坐上首,趾高气扬地谈论着;而清政府的官员们却低三下四地端坐下首,正虔诚地等待洋人们提出的“议和”条件。
会前,一个自以为是“中国通”的洋人傲慢地敲着桌子,说道:“你们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叫作对联,要求语句对称,严密工整。我现在出上联,你们可否对出下联?”
这个洋人出的上联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他利用了我国汉字部首的特点,道出了八国联军“八大王”“王王在上”,同时琴、瑟和琵琶都是中国乐器的名称。八国联军的代表们明白了他的意思后,个个前仰后合地狂笑起来。
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猖狂,清政府的代表们有的只好笑笑,生怕得罪他们;有的心中不平,却又无词对答。忽然,一名中国人挺身而出,他就是张之洞。只见他从容应对:“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ɡ liǎnɡ)四小鬼鬼鬼犯边!”魑魅是我国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妖怪,魍魉也是传说中怪物的名字。魑魅魍魉合起来常常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而它们的部首都是“鬼”,“鬼”是我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因憎恨而用的称呼。爱国的张之洞借此怒斥了八国联军是“四小鬼”“鬼鬼犯边”。
应对完毕,侵略者个个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1】请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
【2】请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写出对联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
【3】“应对完毕,侵略者个个瞠目结舌,哑口无言”,其原因是什么?下列说法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盛怒中国代表团会有如此巧妙的应对。
B.他们本来以为中国人对不出来,没想到有人对出来了,所以无话可说。
C.他们本来想借对联侮辱中国人,没想到反而是自取其辱。
【4】照样子,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出完上联后八国联军的代表们的表现是:个个前仰后合地狂笑起来。
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猖狂,清政府的代表们的表现是:___________。
张之洞的表现是: ______________。
应对完毕,侵略者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
【5】张之洞的表现让人心生敬佩,请你用几句话来表达对他的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最美的书包
①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到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②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③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④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________________!”
⑤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⑥“________________,”妈妈平静地说。
⑦“我要!”_________,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jiǒng)境我是知道的。
⑧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⑨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次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zǎn)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⑩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⑪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⑫“____________。”她依然平静地说。
⑬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噬(shì)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一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jīn)持和尊严,这一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不言爱的心啊!
⑭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1】根据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将相关序号填在( )内。
A.寡言少语 B.豪言壮语 C.甜言蜜语 D.胡言乱语
(1)像蜜糖一样甜的话。( )
(2)说话不多,言语很少。( )
(3)充满英雄气概、豪迈雄壮的话。( )
(4)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说胡话。( )
【2】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内容,将序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A.好好学习 B.家里没有碎花布 C.我也要一个花格子书包 D.我固执地坚持着
【3】阅读第⑦自然段,从中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给“我”做的书包意味着什么?(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毫不敢上前。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推辞——__________ 侮辱——___________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雪(节选)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着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地随着雨点洒下来几粒,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重得像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窸窄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中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黏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
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儿女的窃窃私语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和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
【1】选文主要写上海的雪,为何从福建的雪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儿女的窃窃私语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这样的写法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从哪些角度描写了上海的雪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再提给河伯娶媳妇了,漳河也没有发过大水。
1.解释词语。
提心吊胆:
面如土色:
2.选文中对人物进行了 描写,例句: ; 描写,例句: ; 描写,例句: 。
3.选文主要写了什么?
。
19、理解句子。
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你能给这段话中划线的词语换个说法吗?如果把划线的词语改为“要”行吗?为什么?
20、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给句子换个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练习。
(1)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
(2)蜜蜂满身绒毛,停在一朵花上一动不动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
(3)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微风吹拂着柔柳。(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报》和《中国少年报》是我最喜欢的两种报刊。(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鹅)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用加点字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把一件令你最感动的事写下来。
要求:1.感情要真事,催人泪下。2.语句通顺,语言流畅。3.中心突出。4.字数不低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