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查,错误的一项是( )
A.合纵,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B.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C.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郡的最高长官。秦时称“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为州郡长官的敬称。
B.刺史,始为派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成“州”级最高行政长官,曾改称“牧”。
C.食邑,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食邑。邑,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封地。
D.流刑,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永远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
3、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荀子,名况,春秋时期思想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是其代表作,现存32篇。
B.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与之相似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
C.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 在“谨庠序之教”中“庠序”指的是学校教育。
D.阡陌,指田野上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小路。“而倔起阡陌之中”的“阡陌”指“田野”。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B. 词是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C. 苏轼的词改变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D.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按作家流派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周邦彦、范仲淹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等。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篇小说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简洁的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构思匠心独运,给人以妙手回春之感。
B.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屡禁不止,就是千夫所指、一片喊打的吃野味,现在又在某些地方死灰复燃。
C.这场篮球赛,休斯顿火箭队在丧失了姚明篮下优势的情况下,力克尼克斯队,表现还算差强人意。
D.张教授年逾花甲,仍然精神矍铄,听他的报告真有如沐春风的感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已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实际上,瘟疫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的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对此,道家思想又特别重视对于身家性命的养护,认为过分放纵物质欲望是疾病之源,主张返璞归真,在沉静自然中积蓄力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至为重要。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而尤为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所需要。道家还指出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之可能,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
(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向的儒家思想完美地铸就了中华民族“韧”性特质,这种“韧”的精神,具有着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的能力。
B.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使得人们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 忽视了人与内心的平衡。
C.这次疫情的暴发,提醒我们在社会生活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重拾我们沉静内敛的精神,力求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D.道家思想认为,这次疫情使一些人心态进一步失衡,完全是人们过分放纵物质欲望导致的,要重视对身家性命的养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名句“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来说明现代社会变化之大,发展之速。
B.文章能够辩证地阐释问题,既指出了儒家和道家各自的优势,也指出了它们的不足。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念与道家对待自然的态度的不同。
D.文章引用一些历史名言,丰富了文章内涵,同时也作为理论论据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对于人类而言属于逆境与灾祸,它的出现有必然性,但也会带来新的转机,使人类具有了免疫力而进退自如。
B.由于具有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特性,道家并不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因而也就缺乏推动社会前进的潜能。
C.在道家看来,只有人类不再为自己的利益去利用自然的工具价值,才能使万物自行达到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
D.儒家提倡的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可以配合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但也可能会使得人们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2)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短歌行》)
(3)《诗经·氓》中卫国女子以鸠贪吃桑葚的后果劝诫所有女性“于嗟女兮,______________!”
(4)《诗经·采薇》借“_____________”抒发惜别之情,以此为滥觞,成为诗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
(5)《离骚》中表现诗人嫉恶如仇,宁死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情深沉丰富。
C.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D.“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E.“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溫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橫大河,凑汾阴。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迹殷、周之虚,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还,上《河东赋》以劝。明年,上将大夸胡人以多禽兽,秋,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捕熊罴、豪猪、虎豹、麋鹿。是时,农民不得收敛。雄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借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成。
王莽时,诛丰父于,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
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我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候芭为起坟,丧之三年。
(选自《汉书•扬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B.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C.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D.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赋,文体名,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以抒情为主,讲求声调之美。
B.孝成,谥号。谥号指帝王、大臣、平民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
C.后土,与“皇天”相对。古代后土指地,土神;皇天指天,天帝。
D.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心目中的太平盛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扬雄生性淡泊。扬雄为人平易宽和,口吃说话慢,静默爱沉思,清静无为,不追名逐利,家里很穷但很安然。不愿侍奉不合他心意的人。
B.扬雄仰慕先贤。扬雄佩服司马相如的文章,每次作赋时都进行模仿;惊于屈原文才超过司马相如以至于不被容纳,读《离骚》时流泪不止。
C.扬雄敢于讽喻。扬雄跟随皇帝祭祀随后游览介山等地,上《河东赋》讽谏;讽喻皇帝为夸耀于胡人,而让百姓大肆狩猎耽误农事,创作《长杨赋》。
D.扬雄超然治学。扬雄教授巨鹿侯芭等学生学习,而刘歆以当时求学的人有利禄之心,不能通晓《易经》的现实来笑话扬雄,扬雄笑而不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践,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2)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国末年,秦昭王欲获取赵国的和氏璧,赵王陷入两难之中,他希望可以求得回复秦国的使者,此时令缪贤大力举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用自己的智谋和英勇化解了危机,完璧归赵。而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更是以自己的个人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在与廉颇的交往中,让我们看到了两位将士的独特风采,惊叹于他们身上的伟大魅力。正如司马迁说:“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蔺相如、廉颇、令缪贤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