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海边,他写浪花、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秋月;真可谓“远近山水皆有情”。
B.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却有年轻人的朝气,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他们都主动在十字路口帮助维持交通秩序。
C.近年房价不断上涨,可难为了那些工薪阶层预购房者,是赶快买一套新房子呢?还是继续观望一阵?
D.“这是仅仅交给医院的,再加上乘车、住宿、吃饭,有几个农民负担得起?”周晓春代表说,“农民就近看病应该是我国农村医疗发展的一个方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①臣虽(即使)下愚,知其不可 ②亏(毁坏,减损)无为之大道哉 ③居(居住)域中之大
④不念(想、考虑)居安思危 ⑤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事物) ⑥虽董(督察)之以严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3、下面是对《祝福》题目意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B.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
C.作者深深同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祝福》这个标题,寄托了作者对祥林嫂的悼念和祝福之意
D.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使“凶人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大王来何操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5、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有韵文体。著名的赋体文章有杜甫的《阿房宫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疏,古文体中的奏议类,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论,属于古代论说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析理透彻。
D.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元杂剧四大悲剧是《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 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和危害性的体现。
D. 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D. 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B.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C. 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D. 若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则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2)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首诗前两句侧重_________,后两句侧重__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之情。
9、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选自必修四《张衡传》,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 连缀,写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兆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素常
D.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使眼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衡因上疏陈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遂乃研核阴阳 ②乃幽武置大窖中
C.①宦官惧其毁己 ②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D.①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3】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戍卒叫,函谷举
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左迁、转、徙”都是指提升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0年春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科学家广受赞誉,甚至成为年轻人的新偶像。84岁的钟南山院士,从在火车餐车研究疫情到明确宣布“人传人”,再到及时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被称为“国士”;人们日渐熟悉的“邻家奶奶”——李兰娟院士,一边研究病毒,一边科普防疫知识;还有《战狼》中女医生原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大年初一就带着抗击“非典”和“埃博拉”的经验赶赴武汉……
材料二:“战疫”期间,某明星的粉丝也掀起了一场“战役”。事件源于粉丝觉得自己偶像被污辱,举报平台,并将战火烧至电竞圈,游戏圈等各个圈层……此事曾一度占据热搜,在娱乐圈和网络文学界引发的震动不亚于现实中的新冠疫情。
一场疫情,锤炼着时代的偶像观。有人说,这场疫情让我们开始思考真正该称为榜样、偶像的人是谁;也有人说,在“饭圈文化”泛滥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追星的正确方式。请你结合材料,以“真正的偶像”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