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内蒙古乌兰察布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很擅长演讲,每次讲座都是座无虚席,到场听众无不听得出神入化,受到极大的感染,听过之后很多人还想再听现场录音。

    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为我军建立军官职业队伍作了良好的制度准备。

    ③我早就知道他对我有成见,经常说我坏话,今天开会评议我入党问题,他更是趁机公开批评,不赞一词,搞得我很狼狈。

    ④我们俩上大学时是很要好的朋友,曾几何时,我们一起在黄昏的校园里漫步,探讨学问,争论问题,不想一晃就是30年过去了。

    ⑤落实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我们感到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但是我们有决心在今年取得更多的成绩。

    ⑥当战争到来的时候,多少人流离失所,饱受磨难,而投资者们却是弹冠相庆,因为他们又可以发战争财了,至于战争后果,谁管呢?

    A. ①②③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入冬后的北京,雾霾如影随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普通人没有办法在“要命的空气”中独善其身

    ②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冲击下,媒体人纷纷出走,各家刊物也在不停地改组并购,纸媒行业似乎大势已去,与普罗大众的生活渐行渐远。

    ③目前,蔡英文与民进党的策略很清楚,在台湾内部没有形成集体意志前必须与大陆虚与委蛇,目的是争取战略时间来完成民进党所谓的“台独”。

    ④曾经支撑起春晚半壁江山的语言类节目,近年来江河日下,整个春晚有时候连一两个优秀的语言类节目也出不来。

    ⑤在对某个消费群体及竞争对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时,每个试图创业的年轻人都能敏锐地发现“问题”,而且在分析“问题”时深中肯綮要害。

    ⑥店铺虽然很小,就开在老小区的居民楼,但这里拥有着绝世美味,每张桌子前都围坐着大快朵颐的邻居。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两项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些落马的贪官,曾经占用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开百万豪车,住千万别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②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③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④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⑤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⑤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拥有久远的历史、精彩的故事,我们的文化就是电影的宝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方面,好莱坞是很好的教材,他们能够让全世界都接受美国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中国故事还要传达中国的观念、中国的精神。

    ①另外,我们在拍摄技巧和电影理念方面与他们相比确实也有差距

    ②也就是说“将西方的技巧,融入东方精神”

    ③我们要真正打动观众,首先要找到共通的人性,只有人性才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④现在是中国电影发展最好的时机

    ⑤让更多观众看得懂并且喜欢

    ⑥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让这些题材表述得更丰富

    A. ④③②⑥⑤①   B. ③⑤④⑥①②

    C. ③⑥⑤①②④   D. ④⑥⑤①③②

  •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 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 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刑”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厚风俗”——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设想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其中也有一些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不大。

    C.管仲称“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D.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法典中关于杀人、盗窃、侵害等方面的条款,既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又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C.尽管古代律法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

    D.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遵循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目的,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没有受到处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刑罚,是认定这些人未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而这些法律义务,在今人眼中很可能只是道德义务。

    B.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不追求“一刑独大”,其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而在于提出治国理想,鼓舞民众。

    C.《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用,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D.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这与立法者在制定条款时的意图不无关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穷其一生追求美政,在《离骚》中说虽然人各有所乐,但“________”,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______”。

    (2)“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我国历代文人中大多数都具有忠君爱国的情怀,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就写了将士为报答君恩,甘愿血战到死的决心。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2)《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___________”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______”,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出不吸取教训会令人痛惜的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看轻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听到________________,虽然有一些山歌村笛i,却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出洞箫声的吹奏效果和魅力。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宋荣子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却“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劝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永不止步之意。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边地的苦寒。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塘路中

    李群玉

    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

    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

    冰霜想度商於冻,桂玉愁居帝里贫。

    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

    [注]①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晚唐诗人,工书能诗,不乐仕进。开成初,东游吴越,又曾西入三峡。大中八年,裴休为相,荐之,徒步入京,进诗三百首,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请告东归,复东游,卒于洪州。此诗为李群玉离乡赴京之作。②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③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即景抒情。诗人看着远处峰峦叠嶂,山路漫漫,不禁感慨自身漂泊流离,犹如飞蓬断梗,飘荡无定。

    B.颔联紧承首联,对仗工整。第三句承接第一句,第四句承接第二句,“黄叶黄花”对应“秋风秋雨”,上句写路途环境,下句寓离人心情。

    C.颈联两句指明时间。“冰霜”二字写出诗人在秋日离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因清贫无居处而心情苦闷。

    D.尾联两句和首联相呼应,并照应诗题,表明缘由。诗人的频频回首、蹙眉长叹的动作和神态颇具画面感。

    【2】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宋)曾巩

    ①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已。

    ②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③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④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往南越的路途较闽蜀之途更加安全。

    B.南越风气和中州无异,一般不会生病。

    C.南越的花果海产酒醋等物产质量上乘。

    D.南越百姓性格平和,非逞勇斗狠之徒。

    3本文是一篇赠序,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揭露自古以来官场对南越的偏见,感慨越人的不幸,并认为南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偏远鄙陋。

    B.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人们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

    C.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是大是小,都应当如此。

    D.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4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多处呼应,试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  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位是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权等等。到了今天,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摘自搜狐网《当下大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网红主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写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