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内蒙古赤峰高三(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故乡的味道,就是红薯的味道。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是红薯养育了我的故乡人。红薯可在春夏两季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加之深秋之后,气温越来越低,红薯很容易霉变坏掉。

    ①鲜红薯好吃但不易贮存

    ②红薯是高产作物

    ③深秋时节,夜长昼短,天气变凉,红薯已停止生长

    ④所以生产队每收一块地里的红薯,一家都要分得百十斤或者几百斤

    ⑤特别是在收和分的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碰破了红薯皮

    ⑥这时春红薯和夏红薯都要开始收了

    A. ③⑥②④①⑤   B. ③①⑥⑤④②   C. ②④③⑥①⑤   D. ②①⑥③⑤④

     

  • 2、为下列每句话的横线处选择一组恰当的词语(  

    (1)我生于山东的莱阳,九江只是我的第二       

    (2) 我小时候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    的。

    (3)华老栓擦着火柴,点上油灯,屋子便____________了清白的光。

    (4)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____________起来。

    A.故乡    神往    弥满    笼罩

    B.家乡   向往   布满    笼罩

    C.故乡    向往    布满    遮蔽

    D.家乡   神往   弥满    遮蔽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一带一路”的提出到现在只有短短的3年时光,但它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②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分析称:从数据看来,外贸企业整体积重难返,出口跌幅太大,短期内难有实质性好转。

    ③一直以来,市立中学高度注重学生品德养成与成长教育的紧密结合,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效果显著,典型事例罄竹难书

    ④公安部呼吁全社会共同抵制包括网络赌博在内的各类赌博活动,踊跃举报,无疑是“斩草除根”,让网上赌博韬光养晦

    ⑤这里大型百货店、百年老铺、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流行时装、药妆、首饰、箱包、食品等应有尽有,很适合旅游购物。

    ⑥作者笔下的文字靓丽挺拔,在不同题材的文字中,我们总能读到他对美轮美奂事物的捍卫,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体自燃并不是什么________,而是有先例可查的,也是有科学根据的,我们可以把一个穿着衣服的人,设想为里外反转的蜡烛,衣服是烛芯,人体脂肪就是蜡。

    ②日常生活中,当________降临在自己头上的时候,不妨抬头看看天外,把眼光投向海洋,把心系于远方,不斤斤计较一时一事之长短,更不要想方设法去报复。

    ③当年,他系统地研究了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可惜被人们认为是________,有违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了错误的批判。

    A. 不经之谈 流言蜚语 无稽之谈   B. 无稽之谈  流言蜚语  不经之谈

    C. 不经之谈 无稽之谈 流言蜚语   D. 流言蜚语  不经之谈  无稽之谈

     

  • 5、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这些_____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_____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_____。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_____,结果会大不一样。

    A.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B.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霓

    丰子恺

    ①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②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100华氏度约等于37.8摄氏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早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③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狗子伸着舌头伏在桌子底下喘息,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的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

    ④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竞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

    ⑤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它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怖。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早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⑥这是去年夏天的事。后来天终于下雨,但已无补于事,大荒年终于出现。现在,农人啖着糠粞,工人闲着工具,商人守着空柜,都在那里等候蚕熟和麦熟,不再回忆过去的旧事了。

    ⑦我现在为甚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这也不仅是模仿《关雎》、《葛覃》,取首句作篇名而已,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态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⑧记述即毕,自己起了疑问:我这《云霓》能不空空地给人玩赏么?能满足大早时代的渴望么?自己知道都不能。因为这里所描的云霓太小了,太少了。似平这几朵怎能沛然下雨呢?恐怕也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任其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的吧。

    1935年

    注:1934年,江南遭遇了近百年不遇的旱灾,受灾农田面积超过50%,很多民众死干炎热和其后的饥荒。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漫画集序文和漫画都命名为“云霓”,除了对云霓的喜爱,也见沿袭《诗经》选取诗歌首句中的词句作为篇名的传统。

    B.第二段中“爬到”一词形象地写出白天气温缓慢却不可逆转的上升过程,含蓄地表现出在酷热中人们的痛苦和无奈。

    C.文章用大部分篇幅着力渲染“大热的苦闷”与“大旱的恐慌”,为后文“云霓”的出现给人们带来慰藉,希望做了充分的铺垫。

    D.“大热的苦闷”与“大旱的恐慌”在文章首尾两次出现,但表意有所不同,后者有象征意义,比前者内涵更丰富。

    【2】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大量的细节,看似芜杂,但是却“散而不乱”。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3】序文一般是介绍书的内容以及与书相关的一些情况,而这篇序文却别开生面,与众不同。那么这篇序文表达了几层意思?在写法上与一般序文相比有何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与友人夜游赤壁,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并因此而叹息人生须臾,羡慕长江无尽。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起笔便抒发了江山依旧、英雄不再的感慨,词人还以“________________”感叹那些反映英雄们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杳无踪迹了。

    (3)大雁有春季南归、秋日北回的生活习性,故古典诗词中常用它来表达离愁别绪、思归思亲,如唐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又如宋词里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8、名篇名句默写。

    (1)《岳阳楼记》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________”的愿望。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两句,既写别后之景,更抒发了因友人远去而依依惜别的深情。

    (3)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两句,与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如出一辙。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_______________。(《礼记•中庸》)

    (3)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5)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8)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多角度铺叙秦人宫殿的巨大耗费,如突出的钉头“____________”,纵横的栏杆“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反问句的形式表明诗人坚持理想,即使遭受酷刑也不会改变的决心和意志。

    (3)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________。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僮仆欢迎, 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秦,________。与君离别意,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两句运用浓墨重笔渲染了雨前的阴沉气氛,对景物的描绘也烘托出诗人愁惨凄恻的心境。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

    (3)在李商隐的《无题》中,诗人将自身的哀怨凄婉与暮春的凋零景象融为一体的诗句是:“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 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③此处“未”字领起“报”与“知。④思波:皇帝的思泽。⑤斗:通“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出了春山明净、江面空阔的阳山风景,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B.颔联对仗工整,用词生动传神,绿竹红花,色彩鲜艳、明快,表现了荒僻乡野的春天的生气。

    C.颈联写诗人对友人意志消沉的担忧,勉励友人战胜疾病,振作余生,以求有所作为来报答皇帝恩泽。

    D.尾联诗意婉转,不正面写愁,只说白发急遽增加,“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2有人评价这首诗歌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 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 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 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 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 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 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 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引体向上”,一个是“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就像沐浴着阳光生长的幼苗,有一种力量拔着自己向上生长,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这是引体向上的青春。

    但有时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张扬,不必总在追求高光时刻。青春可以蓄势待发,可以韬光养晦,可以贴近大地、丈量大地,可以匍匐前进,这是低姿匍匐的青春。

    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对于“青春”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材料,结合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和理解,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