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描写的人物是( )
A.嘎子 B.祥子 C.吴起
2、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草满池塘水满陂( )
A.池塘
B.山坡
C.池岸
【2】短笛无腔信口吹( )
A.曲调
B.说话的腔调
C.动物身体内部空的部分
【3】也傍桑阴学种瓜( )
A.靠近
B.傍晚
3、选词填空。
严峻 严厉 严格
1.鲁迅上学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 )地批评了他。
2.寿镜吾老先生在学习上( )要求学生。
3.他将面临一个( )的考验。
4、看拼音,写词语。
duàn liàn huǎng rú bǎo lěi chuī yān
(____)(_____)(____)(____)
yōng bào gē yáo huān chàng wàng shèng
(____)(____)(____) (____)
jì mò yù shì pǔ sù niàng zào
(____)(____) (____) (____)
5、辨字组词。
岳(_____) 嫌(_____) 纠(_____) 傅(_____)
丘(_____) 谦(_____) 叫(_____) 博(_____)
6、把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___)躬尽(___) 彬彬(___)(___) (___)(___)脉脉 手(___)脚(___)
①和“镇定自若”意思相反的词是(______)
②形容文雅而有礼貌的词是(______)
③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是(______)
7、读拼音,写汉字。
这个小木匠希望拥有精湛的技艺,但他贪图xiǎnɡ(_____)乐,学艺不精,今天磨niǔ(_____)kòu(_____)、nǐnɡ(_____)luó(_____)丝的时候,不小心把小mǔ(_____)指yà(_____)伤了。
8、读一读,给画线的字注音。
燕山 ________ 恐吓_______ 薄弱_______
窈窕 ________ 羞愧_______ 痴心_______
9、课内阅读
景阳冈(节选)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抢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1】《景阳冈》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__________》第二十三回,这段话主要写了____________的场面。
【2】结合上下文猜猜下列句子的意思。
尽平生气力: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对武松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描写,照样子,用连续三个动词仿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虫”进攻的方式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______,体现了武松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0、阅读理解。
祖父的园子(选段)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养羊,羊把果树给啃了,果树渐渐地都死了。
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1】读一读,填一填。
(1)祖父的园子里有______、______等昆虫;“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了______、______等事情。
(2)童年的“我”在园子里的心情可以用这些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
【2】句子模仿秀(用上带点词语)。
(1)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第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我”和祖父_________。
11、阅读益智园。
火烧乌巢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了一个多月。日子一久,曹军粮食越来越少,兵士疲劳不堪。曹操也有点支持不住准备退兵。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出一小支兵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招冷地说;“不行,我要先打败曹操。”
许攸还想劝他,正好有人送给袁绍一封信,说许攸家里的人犯了法,已经被当地官员抓了起来。袁绍看了信,把许攸很狠地责骂了一通。
许攸又气又恨,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营里刚脱下靴子想睡觉,听说许攸来投奔他,高兴得光着脚板跑出来。他拍手欢迎许攸,说:“哎呀,您肯来,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许攸坐下来说:“袁绍来势很猛,您打算怎么对付他?现在您的粮食还有多少?”曹操说:“还可以支持一年。”许攸冷冷一笑,说:“没有那么多吧!”
曹操只好实说:“军营里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您看怎么办?”
许攸说:“我知道您的情况很危险,特地来给您报个信。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草、军械,全都放在乌巢。淳于琼防备松懈,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不出三天,他就不战自败了。”
曹操得到了这个重要情报,立刻把曹洪等人找来,吩咐他们守好官渡大营,自己带领五千骑兵,连夜向乌巢进发。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沿路遇到袁军的岗哨查问,就说是袁绍派去增援乌巢的。袁军的岗哨没有怀疑,就放他们过去了。曹军到了乌巢,就围住乌巢粮屯,放起大火,把一万车粮草,烧得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匆匆应战,也被曹军杀了。
正在官渡的袁军将士听说乌巢起火,都惊慌失措。袁绍手下的大将张郃、高览带兵投降。曹军乘势猛攻,袁军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惊慌失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丢盔弃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许攸献的计是( )
A.劝曹操派出小队兵马,绕过官渡,偷袭乌巢
B.劝袁绍派出小队兵马,绕过官渡,偷袭乌巢。
C.劝袁绍派出小队兵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
【3】“我知道您的情况很危险,特地来给您报个信。“报个信”指的是( )
A.曹操有一千多车粮草、军械,放在许都。
B.袁绍有一万多车粮草、军械,放在乌巢。
C.许攸有一万多车粮草、军械,放在乌巢。
【4】许攸为什么要投奔曹操?他为什么劝曹操烧乌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袁绍听到火烧乌巢的消息后,他可能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是袁绍,应从失败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书籍的演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4自然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3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与理解
刷子李(节选)
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楼房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被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项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第1段文字,主要从两个方面写师傅“刷子李”的“派头十足”;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文字中,“刷子划过屋项,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这句话表现了“刷子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这句话写出了“刷子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
【3】文中划线句子主要是写“刷子李”(______)。
①刷墙的声音清脆悦耳,非常好听 ②刷的墙不仅雪白,还非常地平整
③动作娴熟,所刷的墙平整、雪白 ④刷墙时的方法既巧妙,又很特别
【4】“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用别人的话来写“刷子李”的刷墙技术高超,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方法。
【5】“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出自长篇小说《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文中“挺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哪一句不能体现出祥子的挺脱?( )
A.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
B.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
C.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
D.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
【4】你身边谁的外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写一段话突出他(她)的外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郑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傍晚时的湖光山色,只见艘艘渔船上( ),( ),一弯新月映照湖面,细浪如银。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郑板桥触景生情,脱口吟道“半湾活水千江月……”
【1】按原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是文中( )这个词语的意思,它的近义词是( ) ,反义词是( )。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半湾活水千江月”的下联是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
【2】这段文字第二句话主要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分别把小艇比作______、______。
【3】这一段是从(______)这方面来描写小艇的。
17、 那只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zhǎo zhǎ)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jié( )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zhènɡ zhēnɡ)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使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有一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chuí( )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了五七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1】看拼音写汉字。
【2】用“——”选择加点字的读音。
【3】读这段话中带横线的句子,想一想,武松就势把大虫揪住,这里的“势”是指________。
【4】找出这段话中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在文中属第________部分,是按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
【6】这段话选自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你还知道这部名著中的哪些人物(举四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与困难掰腕子
父亲十多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凄凉。为了能挣些口粮,奶奶一狠心,把父亲送到后草地换粮的车队。
换粮回来的半道上,骡子病了。给牲口看病的工夫,父亲在一家车马店耽搁了一天多的时间。第二天下午,父亲只好一个人往回赶。天越来越黑,风也越刮越大。地上的积雪被扬得四散,天地之间灰茫茫的,看不清前头的路。父亲打算走到前边的一个村庄,找一个地方住下来,但是往前走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看不到那个村庄。
天已经彻底黑了,又走了不知多少路,还是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影。父亲觉得,一定是迷路了。他把车上所有御寒的东西,都胡乱地穿在自己身上,又把两条麻袋片,搭在了还有些虚弱的骡子身上。天气越来越冷了,刺骨的寒风发着呜呜的怪响,毫无遮拦地穿透父亲的衣服,深入到父亲的骨髓深处。
父亲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连车也不敢坐,也不敢选择一个背风的地方藏起来。他说,那种时候,人和牲口要是一停下来,很快就冻僵了。父亲牵着骡子,明明知道已经迷路了,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他知道走下去就能活下来。然而那一次,命运好像偏偏和他作对。车走着走着,突然掉进了一个雪窟窿,父亲爬到车底下,清理了积雪,自己帮着边辕,狠命地吆喝着牲口,一连试了几次,车就是出不来。风越刮越大,后半夜更是冷得难耐。有几次,父亲想舍弃了车和牲口,自己一个人逃命。但是,一想到家里,好几口子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他就不敢再想这些。后来,父亲把车上的东西都卸下来,空车出来,再把东西装上去。父亲说,他当时冻得瑟瑟发抖而又筋疲力尽,也不知道什么力量促使他还能搬得动上百斤的盛满小麦的麻包……
第二天天亮,父亲发现自己赶着车在雪地上转了无数个圈,而前面的村庄,就在一里远的地方。
以后的岁月,父亲偶尔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人这一辈子,谁都会遇到点难事,关键是要学会和它掰腕子—再大的困难,只要心里不松劲,掰腕子永远输不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义无反顾:____________ 意味深长:___________
【2】父亲遇到了哪些困难?父亲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情境,揣摩第4段画线句,说说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着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段写“第二天天亮”后父亲所发现的情境,父亲当时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5】任何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你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在云南境内有一颗耀眼的“绿色宝石”,它就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宝库——西双版钠。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古木参天,藤罗蔽日,进入林中就像到了奇花异树的海洋。这里的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只有抬起头オ能看到它的树冠,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巨人”这里的古椿树粗壮高大,就是几个人拉起手来也围不拢。这里有重量惊人的黑黄檀,有铜铁一样硬的铁力木,有能够分泌毒液的箭毒木,也有能够供应淀粉的西米树。
常言说“独木不成林”,可在西双版纳,一棵树往往就是一片森林,有的竟是一座空中花园,一棵千年的大椿树,光它的气根就有二三十根。哪些气根悬生在大树枝干上,直插泥土,简直就像是一根根粗壮的支柱,很难分得清哪里是主干,哪里是气根。远运望去,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另外,在那些高大的乔木或油棕上,往往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依附植物。每逢春天,许多依附植物能够开出鲜艳的花朵,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争奇斗妍,一棵树就是一空中花园。
西双版钠的植物不但婆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可西双版纳的油瓜的含油量比油棕还要高出许多。这里的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天然饮料厂”。当你口千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如果留下一段树桩,很快就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功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10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这种树的寿命特别长,一般可以活200到400年。一家人种上几棵黑心树,烧柴的问题就解决了。
种类繁多、郁郁葱葱的植物,不仅美化了这里的山川,也给这片绿野中的珍稀动物提供了栖息、紫衍的场所。千百年来,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人们十分爱惜这块“绿色宝石”,使它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
(1)形容树木等美丽的景物。(__________)
(2)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回答问题。
(1)西双版纳的植物中含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
(2)黑心树的特点,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_,所以人们称它为“__________”。
【3】画“﹏﹏﹏”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
【4】画“____”的句子是选文的_____句,起到了_________的作用。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泻了无限的父爱。(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1)沃克医生一针见地说:“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麦子熟透了,田野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你了解乡村生活吗?你对那里的景物感兴趣吗?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或想象到的景或物写下来吧!
要求:题目自拟,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习作,注意要做到动静结合,描写具体,写出乡村景物的特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