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新疆哈密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人居未来②则秦未可也③若郑有益于君④顷之未发,太子之 ⑤素留侯张良⑥拔剑撞而之⑦此其志不在⑧群臣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B. ①⑦/②④/③⑥/③⑤

    C. ①②/③⑦/④⑧/⑤⑥   D. ①⑦/②⑤/③⑥/④⑧

     

  •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如拉崩倒之声   方位词,中间

    B. 又何焉   参与

    C. 令吴广之次所旁   暗暗地

    D. 立有   一会儿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心     躁:浮躁,不专一 其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B. 声非加也   疾:长 孔子郯子     师:以……为老师

    C. 木直     中:合乎 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 吾尝而望矣 跂:抬起脚后跟 士大夫之     族:类

     

  • 5、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B.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C.电脑中有些网站,可以申请免费个人主页,这样,你只要将自己的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了解你的一切了。

    D.文章里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选择组织材料。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颜色文化不仅承载着汉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社会物质文化,而且还积淀了更加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文化。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浓重影响,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或许因为这五色是天地之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所以历代视五色为正色,而把五色相杂而成的颜色如青黄之绿、 赤白之红、青白之碧、赤黑之紫和黑黄之骝黄,看作间色。古人认为,正色的象征通常是正面、积极、向上的;间色的象征是负面、消极、低下的。班固《汉书·王莽传赞》中称王莽的政权是“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意思是说王莽新政就像间色、邪音和多出来的月份一样,是非正统的、不合法的。《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孔颍达疏引南朝皇侃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朱蓝为正色,故常用于比喻纯正的品德和文风,《文心雕龙· 情采》:“正宗耀乎朱蓝。”绿为间色,所以扬雄《法言·吾子》:“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注云:“绿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

    颜色赋予的涵义,与统治者的提倡有直接关系。紫色是蓝红合成的间色,其象征意义应该是负面的、消极的,本来不被人们所看重。可是,由于皇家的提倡,紫色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飙升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几乎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是皇帝化身的象征。《后汉书·霍谞传》注:“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之宫象而为之。”紫微宫,星官名,在北斗以北,以北极为中枢,成两屏藩的形状。《广雅·释天》:“天宫谓之紫宫。”帝王为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子所居宫殿为紫宫。紫微宫成为皇宫的代称,紫城指皇帝居住的区域,以紫微垣喻帝居,故称禁中为紫禁。帝王的服饰尚紫,其它与皇帝行为有关事物都冠以“紫”,如诏书用紫色泥封口而称紫泥或紫书;紫历,指王朝享国的年数;甚至紫气也成为附会帝王、圣贤的祥瑞征兆。紫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非常复杂的,它通常是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的体现。

    许慎《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众多颜色字:“红”、“绿”、“紫”、“绛”、“绯”、“素”、“缟”、““绀”、“綦”、“缁”、“缇”、“缥”等。显然,这些都是形声字,以“糸”为惟一的表义偏旁。“糸”作为细丝,乃是古代人们主要的人工服饰质料。由此不难发现,在古人的心目中,颜色与人的衣饰似乎具有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古代服饰的颜色具有区分贵贱及官职品位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中,同一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古代官服颜色是职位高低的象征,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随意穿戴。战国以前,服色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帝王之服色,百姓可仿效,故有“邹缨齐紫”之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由此可见,服色逐渐具有区分贵贱意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佚名《浅析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赤、白、黑、黄五色被视为正色,是因为它们是天地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

    B. 中国古人崇尚正色,贬损间色,据《法言》注解,着非正色服饰不能进入宗庙参与祭祀。

    C. 因为统治者接受了紫薇宫的传说而将紫作为正色提倡,紫色就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

    D. 服色在战国以前还没有等级的区别,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区分贵贱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二、三段分别从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统治者的提倡来说明颜色涵义的来源。

    B. 文章第四段紧承上文颜色涵义的来源,进一步说明颜色与人的衣饰的密切关系。

    C. 文章在论证观点的时侯重视证据的作用,多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具有较强说服力。

    D. 孔颖达引用皇侃的话是为《礼记》做注,说明正色与纯正品德及文风的联系。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了解颜色文化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民族精神。

    B. 贬曹魏尊刘蜀、贬王莽尊汉朝源于正统意识,这与崇尚正色的心态是一样的。

    C. 只要是统治者提倡的颜色,自然就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大家也就会纷纷效仿。

    D. 同一颜色所代表的意义虽然在不同年代不一样,但一般都体现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了自己对真的猛士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世人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提示:空缺部分可能两句或者四句)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男女迷恋爱情之后是有分别的,表现这种分别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诗经·王凤》有一首诗《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4)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5)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

    (6)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

    (7)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 __________

    (8)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_________

    (9)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10)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1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

  •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对自由世界的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人收刮来;之后像土块、铁锅一样胡乱地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谏逐客书》以人和物作比较,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11、        ,蓝田日暖玉生烟。”营造了美丽朦胧的意境。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白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②金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③楼兰,汉西域国名,楼兰王屡杀汉使,西汉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花朵。

    B.折柳即《折杨柳》曲,第三句表面上写遍地闻笛,实际上意谓眼前无柳可折。

    C.花明柳暗代表的是春天的景色,既“无花”也无柳,所以诗人说“春色未曾看”。

    D.战士白天在鼓声中与敌人激战,晚上抱着马鞍睡觉是为了放松心情,蓄积力量。

    【2】有评论认为,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有删节)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B.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C.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D.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国君的自称还有“孤”“朕”等。

    B.“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与今天的泛指不同,古时的“河”大多专指黄河;“江”大多专指长江,“江阴”,就是长江南岸地区。

    C.“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代的称“庠”,周代的称“序”。“庠序”是地方乡学。

    D.“诗书”这里指是儒家的典籍《诗经》和《尚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尚书》,又称《书经》。《诗经》《尚书》与《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比起别的国家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方面更加费尽心力,但是他的国家却不见人口增多,所以他感到疑惑。

    B.孟子主张统治者要行“仁政”,也就是行“王道”。行“王道”有两个阶段,一是顺应自然,满足人民基本生活保障;二是要大力发展生产,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孟子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C.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武力,靠战争来扩张土地,追逐利益的时代,注定了孟子的以德治天下的主张并不受统治者的待见。虽然这样,孟子却能践行自己的人格主张,做到“穷则独善其身”。

    D.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连用排偶句,气势充沛;在内容上举例子,摆事实,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摆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事实,说服力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国家围绕时代新人培养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扎实践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着力引导青年学生发现时代新人、学习时代新人、争做时代新人。

    请以“发现平凡力量,唱响奋斗旋律”为主题,走进社会,深入生活,聚焦身边普通人物及一线劳动者,以“人物•故事”为主线,挖掘平凡人的奋斗故事,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

    要求:围绕以上材料主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