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新疆胡杨河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破秦入咸阳者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B.吾得事之

    C.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D.单于其节

  • 2、下列这首诗,诗句都不完整,试选取恰当的内容补充之。(   )

    清溪流过___ ___ ,空水澄鲜_______。

    隔断红尘___ ___ ,白云红叶_____

    A. 两悠悠 一色秋   三十里 碧山头

    B. 碧山头 三十里   一色秋 两悠悠

    C. 碧山头 一色秋   三十里 两悠悠

    D. 三十里 两悠悠   碧山头 一色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着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宋荣子朝菌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象“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若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是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桎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修养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D.“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针对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逐步论证真正的“逍遥”。

    B.文章第二段从理解“逍遥”的境界的角度,论证了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C.文章第三段论证了郭象对“逍遥”的认识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观点并不矛盾。

    D.文章结尾用尧和许由两个入世者的正面事例,论证了即使居庙堂之上,也可以实现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说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 5、(1)王勃 《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3)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争悲壮、残酷的气氛。    

    (4) 《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中的赞誉和责难。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文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3)《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指出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并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春江花月夜》中通过写鸿雁不能传书、鱼儿不能传信,来抒发思妇对扁舟子思念之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组织一次以“自信成就人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我们在演讲稿中可以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古诗,来增强演讲的文采和气势。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氓》中,用“淇水、湿地”的有界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离骚》中,屈原面对昏聩的国君,十分失望,庆幸自己迷途未远,从而表达了不愿与昏君奸佞同道共游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③既见复关,载笑载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经·氓》)

    _______________,凡在故老,_______________,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李密《陈情表》)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 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 一发得之/

    D.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发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庵,圆顶草屋,在文中指粗陋的住处。它有时指和尚或尼姑所居住的寺庙。

    B. 陈慥季常,是人的名和字。古代同时称人的名和字的时候,字跟在名的后面。

    C. 公侯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高官。古代爵位一般分公、侯、伯、子、男等五级。

    D. 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在古代特指黄河,后来“河”字渐渐成为河流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山子颇有声望。他隐居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仰慕古代的朱家、郭解,向他们学习,乡间的侠士们都尊崇他。

    B. 方山子特立独行。他本名陈慥,虽然生活在宋代,但是戴古代的方山冠,因此人们都很少称他的名字,而叫他方山子。

    C. 方山子鄙弃富贵。他出身于豪富之家,家中园宅壮丽,田地很广,他却率领妻子儿女和奴婢,前往山中过艰苦的生活。

    D. 方山子今昔大异。他年轻时爱饮酒舞剑,用财如粪土,可以说是一个张狂的花花公子,年老后则安贫乐道,心性恬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在日本首都东京举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看金牌,113年前,我国还未取得举办奥运的资格,但我们企盼金牌;89年前,刘长春只身代表中国参加奥运空手而归,我们渴望金牌;37年前,许海峰一枪实现中国奥运金牌的突破,辉光乍现;13年前,我们举办奥运,金牌数达到世界第一,举国欢腾,却逐渐陷入对金牌的魔怔;2016年里约,中国金牌数大幅下滑,舆论哗然;中国队金牌失落,拒绝反感者有之,亦不乏鼓励安慰之声。

    金牌的确重要。它是中国运动员优秀的表征,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望、是民族自豪和自信的来源,亦是一定程度上国家强大的体现。

    但金牌也不重要。如今我国国力增强,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不必再为奥运会上得几块金牌而揪心。我们应更享受奥运的过程,更接近奥运精神的本真。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现实,就“过程”与“结果”,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