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开车打电话、看微信从“警告”变成“罚款、扣分”,惩罚越来越严厉,但是还是有很多司机朋友们 ,心存侥幸。
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
③诺贝尔文学得主莫言的小说有其独特性,其奇异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比喻真是令人难以 。
A.不以为然 震耳欲聋 望尘莫及 B.不以为意 震耳欲聋 望其项背
C.不以为意 振聋发聩 望其项背 D.不以为然 振聋发聩 望尘莫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刺世事(讥刺)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虽然)
B.日月忽其不淹兮(久留)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
C.会论虞常(判罪)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徒弟)
D.怀王竟听郑袖(竟然) 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微)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有些人陷入到了深深的文化焦虑中。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B.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C.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方面。
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新与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学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
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目标指向。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
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 )
A.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获得空前好评。
B.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
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D.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
【5】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鼓角齐鸣、旌旗如云的声势浩大的出征场景。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家庭情况。
(2)《兰亭集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王義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回归田园后室内饮酒、闲观庭树的自由闲适的生活。
6、默写。
(1)其安易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微易散。(《老子》四章)
(2)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3)《大学之道》中揭示“八条目”的根本之道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永的《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都用比喻的修辞写出波涛的汹涌之状。
(6)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过往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如今扬州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_,__________,惑矣!_________(填作者名]《师说》)
(3)《石钟山记》体现作者核心观点的原句是“________ ,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察他人,从而选择他人之长而反省自己之短,以孔子的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仁》)
(2)李白曾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同之”,苏轼亦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相似一问,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将进酒》中,对陈王曹植的洒脱与风流表达赞许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激越的一句是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带着谴责语气的问句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 ?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的诗句 _________ ,令人叹为观止。
(4)李清照《一剪梅》中运用起兴,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表达情感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黄庭坚①
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②。远山横黛③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注释】①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黔州之后。②韩愈曾有“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酒”的诗句。③远山横黛:指眉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断送”两句化用韩愈诗句,写自己未饮酒,显示出词人寂寞无聊之感。
B.“花病”句写群花凋零,好似--个病躯瘦弱之人,残春之景令人感伤。
C.“杯行”句正面写宴饮之乐,表达了词人及时行乐的旷达胸怀。
D.全词无一个“酒”字,但却几乎句句都不离酒,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2】上阕“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两句在语言上颇具特点,请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宗孝武皇帝①建元元年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馀人。董仲舒对曰:“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天子善其对,以伸舒为江都相。
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馀,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黯为人,性倔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后病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座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七,有删改)
【注】①世宗孝武皇帝,汉武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B.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C.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D.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策问,是一种取士形式,将政事、经义等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试者作答。
B.礼乐,礼指礼节和规范,乐指音乐和舞蹈,孔子是最早制定礼乐制度的人。
C.九卿,是中国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秦汉时九卿不一定是九个人。
D.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每年都祭祀社稷,后用社稷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下诏推举人才,参与的有一百多人,武帝对此事十分重视,亲自出题考察他们,董仲舒参与了这次策问,得到了武帝的认可。
B.董仲舒认为仁义礼乐是实现治国之道的具体方法,古代圣明的君主深明此理,治理国家时重视教化的作用,因此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C.董仲舒举例说周朝在厉王、幽王时衰落,宣王时重新振兴,说明治国之道不会消失,遵循它能够治理好国家,否则会导致国家衰败。
D.汲黯任主爵都尉时,曾直接指出武帝表面上施行仁义,可内心欲望很多,惹怒了武帝,大臣们都责备他,他却不为所动,坚持己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乱国危者甚众。
(2)黯为人,性倔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抱怨:“我们现在是吃穿有人管,分数有人管,就是心情没人管,感受没人管。”
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