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一”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②为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而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筑梦之路》,用广阔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建国历程。
③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④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城府、自作聪明的蒋干形象。
⑤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虽然不断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但大多屡试不爽,拥堵依旧,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交通意识。
⑥苏轼一直被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他却光风霁月,超脱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外。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城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B. 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对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之上的。
C. 丝绸之路对内密切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则密切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关系。
D. 丝绸之路联结着不同类型的文明,又联结着不同民族的人们,是重要的沟通交流舞台。
【2】根据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可见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
B. 早期月氏、匈奴,后来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与丝绸之路的联系,表明民族融合的绵延不断。
C. 中原、巴蜀名茶输入西方、西域,西域、欧洲的物产和文化转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密切了民族与国家间的关系。
D. 唐朝时的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鲜卑、吐蕃等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可见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
B. 汉、唐、元、明各朝代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是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C.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个重要的沟通渠道和交流舞台,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D. 和古代丝绸之路一样,未来的“一带一路”必将活跃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东西方交往。
4、完成默写。
(1)《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与其耽于空想,不如脚踏实地学习实践。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特点。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疑问语气指出了秦朝在财富搜刮与挥霍上的反差行为。
(3)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夺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 ,_________ 。意在表明不吸取前人教训让人痛惜。
(5)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托物寓情,白云飘忽,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3)《将进酒》中的一个转折由悲而乐,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死当结草。”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
9、默写:
(1)《国风》好色而不淫,____________。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
(6)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残①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②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③甚,谁记飞鹰醉打围④?
【注】①本篇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暮,陆游时年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实为闲职,此前,南宋向金人求和,签订隆兴和议。②时平:时代升平,此处是反语,有讥讽朝廷之意。③摧颓:因受挫折而颓唐。④打围:打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落晖”“春残”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增添了时光流逝的伤感。
B.颔联“时平”指社会安定,暗含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
C.颈联的田间景象一方面透出恬静安宁的情致,另一方面又暗含作者对和平的欣慰。
D.题为“春残”,但并不局限于描写春景,而是把情、景、事,昔和今结合了起来。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穆帝升平二年,赵之亡也,其将高昌遣使降燕,已而降晋,又降秦,各受爵位,欲中立以自固。燕主慕容俊使司空阳骛讨昌于东燕。三年夏六月,高昌不能拒燕,秋七月,自白马奔荥阳。五年春二月,高昌卒,燕河内太守吕护并其众,遣使来降,拜护冀州刺史。护欲引晋兵以袭邺。三月,燕太宰慕容恪将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将兵万人,共讨之。燕兵至野王,护婴城自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急攻之,以省大费。恪曰:“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护内无蓄积,外无救援,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乃筑长围守之。夏四月桓温以其弟黄门郎豁督沔中七郡诸军事兼新野义城二郡太守将兵取许昌破燕将慕容尘。燕人围野王数月,吕护遣其将张兴出战,傅颜击斩之,城中日蹙。皇甫真戒部将曰:“护势穷奔突,必择虚隙而投之。吾所部士卒多羸,器甲不精,宜深为之备。”乃多课橹楯,亲察行夜者。秋七月,护食尽,果夜悉精锐趋真所部,突围,不得出。太宰恪引兵击之,护众死伤殆尽,弃妻子奔荥阳。恪存抚降民,给其廩食,徙士人将帅于邺,自余各随所乐。以护参军广平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冬十月,吕护复叛,奔燕,燕人赦之,以为广州刺史。哀帝隆和元年春正月,燕豫州刺史孙兴请攻洛阳,曰:“晋将陈祐弊卒千余,介守孤城,不足取也。”燕人从其言,遣宁南将军吕护屯河阴。温上疏请迁都洛阳,自永嘉之乱播流江表者,请一切北徙,以实河南。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并知不可,莫敢先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伐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夏四月/恒温以其弟黄门郎豁/督沔中七郡诸军事/兼新野义城二郡太守/将兵取许昌/破燕将慕容尘/
B.夏四月/桓温以其弟黄门郎豁/督沔中七郡诸军事/兼新野/义城二郡太守/将兵取许昌/破燕将慕容尘/
C.夏四月/桓温以其弟黄门郎豁督沔中七郡诸军事/兼新野/义城二郡太守/将兵取许昌/破燕/将慕容尘/
D.夏四月/桓温以其弟黄门郎豁督沔中七郡诸军事/兼新野/义城二郡太守/将兵取许昌/破燕将慕容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冀州,古州名,我国古代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称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B.长围,古代环绕一城一地而修建的较长工事,用于围攻或防守。文中修建长围的目的是将敌人围困在守城内。
C.哀帝,古代帝王的一个谥号,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大致分美谥、平谥、恶谥,哀帝属于平谥。
D.江表,长江以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昌去世后,他的军队被前燕河内太守吕护吞并,吕护随后却投降了东晋,因此遭到了前燕军队的讨伐。
B.对吕护的环城据守战术,傅颜与慕容恪的认识起初并不一致,但经过傅颜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后,两人达成共识。
C.慕容恪认为吕护内无粮食和物资,外无援军,只需高筑营垒死守,不超百日,定能夺取城池。
D.慕容恪大败吕护后安抚归降的百姓,供给他们粮食。吕护的参军梁琛被任命为中书著作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
(2)护势穷奔突,必择虚隙而投之。吾所部士卒多羸,器甲不精,宜深为之备。
12、仔细观察下面题为《刚出壳的鸡》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刚出壳的鸡》这幅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