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青蒿素采用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B.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C.推荐世界卫生组织采用青蒿素一线药物作为治疗疟疾。
D.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青蒿素采用一线药物作为治疗疟疾。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云“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一个领导者应是一个高瞻远瞩者、见微知著者,如果不能曲突徒薪,何以体现领导者的价值?
②湖南宁乡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受灾严重;全省人民毁家纾难,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给灾区人民带来无限温暖和抚慰。
③比娅芙是法国最负盛名的歌手,其唱腔穿云裂石,既峭拔激越,又明亮,那如同龙吟虎啸、行云流水的音韵,使人听来心旷神怡。
④茫茫往古,继往来今,上下三千余年,兴废百千万事,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暝之时多;衣冠文物之时少,干戈征战之时多。
⑤由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角色变迁教育势在必行,优秀的管理者是因人成事的,重要的是“人”,如果能将注意力放在“人“上,角色变迁就成功一半了。
⑥小李虽然也是画家中的青年才俊,也不得不佩服眼前的这位老画家,几根简单的线条,花鸟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小李胸中顿时产生登高自卑的感觉。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3、在下文空格处应当填入的句子是( )。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之一。自清乾隆五十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 ,就是在这样的融合、演变和发展中京剧逐渐形成。
A.他们相互影响,并接受昆曲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
B.他们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相互影响,并接受昆曲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
C.他们接受了昆曲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并互相影响,又吸引一些民间曲调
D.他们互相影响,并吸收一些民间曲调,又接受了昆曲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
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曹操为了离间马超、韩遂,就采用贾诩的“抹书”之计——曹操写一封信给韩遂,将信中“紧要处”用笔涂抹改易,然后派人送信时故意让马超知道,马超一定会索要书信去看,信中的那些涂抹必然引起马超的猜疑,二人会反目成仇。 (《三国演义》)
B.香菱和一群丫头在草地上斗草玩耍,结果把宝钗送她的新裙子让一汪积水弄污了,宝玉怕她被薛姨妈责怪,便让晴雯把她一模一样的新裙子给香菱换上了。 (《红楼梦》)
C.听到鸣凤跳湖自尽的消息后,觉慧异常激动,摇着觉民的肩膀问鸣凤的死因,之后一个人跑出去,离开家;后来觉民找到觉慧,劝他把这件事情忘记,觉慧说他永远不会忘记。 (《家》)
D.赵伯韬和尚仲礼正在密谈,刘玉英不请自来。她发现赵伯韬和吴荪甫之间有矛盾,觉得这里面有利可图,于是从中作梗,加深赵伯韬对吴荪甫的忌恨。(《子夜》)
E.为了高攀,在印度发了财的查理和侯爵奇丑而难以嫁出的女儿订了终身。他写信告诉欧也妮,自己不会同她结婚。在这沉重的打击下,欧也妮决定嫁给特·篷风。(《欧也妮·葛朗台》)。
5、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定位长远,围绕整条供应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促进企业文化不断融入“绿色”。
①不断培养员工的协作精神与“绿色”意识
②有机整合企业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③这既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④也需要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对供应链能长期回馈社会的作用有了解
⑤统领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发展
A.①⑤③②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④①②⑤
D.③④②⑤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
赵淑萍
这世上,大部分的良善之人,不会咒别人死,当然,谋财害命者除外。但是,对于村里一个叫“梨花白”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了。
因为,他是给死人穿衣的。村里的老人们,在生前,就准备好了一套寿衣,专为以后赴阴曹地府时穿。
入殓或者火化前这行头就得全副换上。那寿衣,往往是中式衣服,老太太的鞋子,还绣着繁密的花,和戏文里的一样。为了留在阳间的最后印象,这衣服当然要穿得光鲜、体面,不能皱巴巴的。可是,死者的身体僵硬了,不好穿,而且亲人们穿,又怕眼泪掉在上面,怕逝者后世流泪烦忧。于是,就有了专门给死人穿衣的人。这钱好赚,以前两三百现在七八百了。而且,主家还得给穿衣人好酒好烟伺候着,伺候他也等于在给死者尽孝。
这村里能够给死人穿衣服的也就两人。有一人已经很老了,穿得不利索了,现在,有丧事的人家都来找“梨花白”,甚至,外村的人也慕名来请他。
“梨花白”眉清目秀,长得不赖。他爹娘去世得早,就剩下了他和弟弟两个。以前大家都穷,这两兄弟孤苦伶仃的日子更难过。平时,就种点庄稼,还给人家干点杂活。“梨花白”的弟弟,绰号叫“猫头鹰”,经常小偷小摸。比如别人家地里的瓜熟了,番薯可收了,他就半夜三更去偷,但是,绝对是东家偷一点,西家偷一点,匀开偷,偷瓜挑熟的,决不踩死瓜藤和生瓜蛋子。偷桃子常偷那种歪劣干瘪的,但不偷饱满丰润的。除了吃的,其它东西都不偷。日子长了,村里人知道是他,只是骂几声,也不怎么理论。因为昼伏夜出,就有了“猫头鹰”的绰号。起初,人们怀疑“梨花白”也参与了。但一天,有人经过他们破败的屋,漏风的墙里传出了“梨花白”的厉声呵斥:“你我管不了了,但偷来的东西,我饿死也不吃!吃了,脏了手,怎么给死去的人穿衣?”有一次,人高马大的“猫头鹰”,在一个外乡人这里讹钱(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碰瓷”)。
这时,“梨花白”赶来了,甩手就是一巴掌,“猫头鹰”就乖乖地跟着哥哥走了,从此再无此行径。
“梨花白”面庞白皙,空闲的日子,夏天,常穿一件雪白的纺绸衫,摇着一把折扇,很有点文化味。因为爱听说书,那三国、水浒、隋唐英雄传之类的,他熟了,乘凉时就讲给别人听。他讲得最生动的是“三请樊梨花”。凡此种种,就是他被叫“梨花白”的由来。要说他那双手,不仅白,而且巧。他穿寿衣,平整,妥帖,整个像被熨过一样。穿时,他戴上手套、口罩,那神情是凝重肃穆的,如在进行一项无比庄重的仪式。人们对他客气,也跟他聊天,但终究不会长谈,更不会深交,可能多少有点忌讳。
村里死人,对这家来说是噩耗,对“梨花白”来说无疑是个好日子。有一年夏天大热,村里的老人被生生热死的就有七八个。“这下可好,‘梨花白’发财了。”村人说。可是,“梨花白”的一大半钱都给了弟弟。
“猫头鹰”就带着这笔钱和一位寡妇住在了一起,不久,四十多岁的寡妇,居然添了一个漂亮的女娃。
村西的一位孤老婆子,年岁高了。不知什么时候起她每晚都穿着寿衣睡。她怕自己有一天睡着睡着就醒不来了。她孤身一人,又没钱,没人给她穿寿衣的。你想,大热天捂着寿衣睡,不病也得捂出病来。
后来,“梨花白”特地跑来劝她:“别担心,有我呢,我会给你穿寿衣的,我不要一分钱。”老婆婆顿时神清气爽,身体硬朗了不少。
但是,人们还是判断,“梨花白”一定每天盼着这村子死人,死了人他才有生意。特别是富户李三,就说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梨花白”铁定盼着有人归天。李三因为自己好多种病在身,当面对“梨花白”时,客气地说:“我说‘梨花白’,我高血压、心脏又不好,什么时候两眼一闭就去了,到时,你给我穿衣,我备了上十一下九件,你一件件都要给我穿得齐整、舒服,我儿子一定给你双倍价。”
那天,李三从外面回来,天色已晚,抄近路走小道,走得急了点,突然感到晕眩、气闷,跌倒在路边。而这时,路边只有“梨花白”一人经过。“梨花白”二话不说,平时文质彬彬的他,咬破了李三的手指,然后背起李三狂奔,跑到附近的诊所。就这样,李三捡回了一条命。后来,人们再没说过他盼村里死人的话了。
年复一年,“梨花白”也老了,头发雪白了,但身子很硬朗,他孑然一身,仍然在给逝者穿衣。
那天,“猫头鹰”亭亭玉立的女儿,在梨花地里举着手机拍照。“梨花白”和“猫头鹰”打路边走过。“我说侄女,你别拍梨花了,拍我们吧。我们两个,头发也跟梨花一样白。”夕阳中,“梨花白”笑得很灿烂,像一树盛开的梨花。可是不久,不知怎么,“梨花白”的笑容变得黯淡了,他不无伤感地对弟弟说:“我给那么多人穿寿衣,让他们安心地走了,我心无遗憾;可现在村里没人喜欢做这件事了,我死了后,谁给他人穿寿衣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不仅引出了主人公“梨花白”,而且通过对比,说明他与“大部分的良善之人”对待人死上的不同态度,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作者描写人物立体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即使写其缺点,也写出其可爱之处,如“猫头鹰”偷瓜和桃子,似乎有“惜农”“爱农”的一面。
C.小说以顺叙为主,中间插叙“给死人穿衣”的风俗和弟弟绰号的由来,前者点明了社会环境,后者引出下文“梨花白”教育弟弟等情节。
D.作者对“梨花白”多处进行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如正面描写“梨花白”为死者穿衣服;另外,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意韵深厚,耐人寻味。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梨花白”的形象特征。
【3】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柳永《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写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8、根据相关提示,在横线处填写句子。
①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所持的态度是“___________?”
②《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
(2)诸葛亮《出师表》中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善于摹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描绘了江水之曲折、月色之皎洁。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的树生命力强、结果实多的秘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宋诗词中有不少以反问的修辞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表达强烈情感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 , ”两句写裁剪荷叶做上衣,缝缀荷花花瓣做下装,比喻作者品行高洁。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发出“ , ”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3)李煜《相见欢》中情景交融地描画出秋的萧瑟与词人的孤寂凄寒之感的词句是“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通过乘坐车马到达千里、凭借舟船横渡江河等比喻,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两句勾联现实与过去,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两句,刘禹锡通过地点之遥、时间之长抒发被贬谪的悲愤。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友人伤歌姬
温庭筠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
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①春草妒婵娟。
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
【注】九原:原指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此处泛指一般墓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并且围绕“伤歌姬”这一主题进行创作。
B.颔联中诗人认为没有办法消除友人怀念已逝佳人的念头。
C.颈联中使用拟人的手法,写墓地的春草都嫉妒歌姬婵娟般美貌。
D.尾联中的“王孙”运用典故,原指贵族子孙,此处指诗人。
【2】朋友家中歌姬去世,温庭筠写诗安慰,短短几句便足抚慰人心。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劝慰友人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论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1】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月”,一年或一月,文中指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期,原指服丧一年,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就是这个意思。
B.“山东”, 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文中沿用了这一说法。
C.“七国”,是指西汉封国。西汉初年封国与郡县制共存,国与郡在地方行政级别上大致相等,其主要行政官员并称“郡国守相”。
D.“天子”,文中指汉景帝刘启,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西汉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汉景帝前元三年),因晁错的“削藩”政策而引发“七国之乱”。
【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这篇史论中,对晁错“削藩”的改革措施基本还是采取赞成的态度的,对晁错的出发点是忠于君国的观点也是基本认可的。
B.苏轼在这篇史论中的主要观点,不是对晁错的失败表示可惜,而是指出晁错自己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C.晁错提议“削藩”的本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以致在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时,杀晁错来说服他们退兵。
D.苏轼这篇史论的时代背景是:北宋中期,天下治平已久,文恬武嬉,却积贫积弱,隐藏忧患。作者论史,是希望在有所作为铲除积弊的同时,也能借鉴历史教训以成就大事。
【4】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⑵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5】文中总结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样的结局?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日子如莲,无言即大美,过于繁杂则未免缭乱;有人说,生活如酒,醇厚即有味,过于简淡则未免无韵。老北京的四合院简单,却饱含四九城的百年沧桑;咸阳城的阿房宫繁复,是秦时匠人的智慧结晶。牛顿曾说:“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
“繁”与“简”的道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创作、科技创新等过程中,给人以启示,引人深思。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