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 )
A.圭表 B.漏刻 C.日晷 D.漏壶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此前曾多次被认为是获奖热门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仍无缘奖项。
B.中国高铁不仅运营规模大,而且还具有系统技术全面、造价低、建设速度快,成为“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C.随着改革的有序推进,社会保险双轨制下“待遇差”的矛盾将逐步得到化解,社会保险更好地将体现制度公平、规则公平。
D.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建成,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距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王先生虽然很年轻,但勤奋刻苦,作为后学的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B. 我们公司刚刚成立不久,欢迎各界朋友光临咨询,我们将在提供房地产投资策略方面对您鼎力相助。
C. 关于如何提升业务水平,我有一些浅见刍议,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不妥之处恳望指正。
D.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您用尽绵薄之力来帮我,您的这份恩情,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4、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柳永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5、下列每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
B.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苏武传》)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张衡传》)
C.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 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初雪降临的时候,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那时的渔民若是有害胃病而茶饭不思的,就要想着看看吉喜吃生鱼时的表情。吉喜光锐的牙齿嚼着雪亮的鳞片和嫩白的鱼肉,发出奇妙的音乐声,害病的渔民就有了吃东西的欲望。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吉喜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
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泪鱼最有经验。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吉喜到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阿甲渔村在每年初雪降临时捕捞泪鱼,是为了消灾祈福。人们在寒冷的夜晚安慰了一条条悲伤的鱼,便也得到了内心的安宁。
C.阿甲的男人们都欣赏她,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这是吉喜古稀之年仍然单身的直接原因,而根源却在于吉喜保守落后。
D.吉喜在逝川边经历了充满活力但是又不乏心酸的人生,而在故事最后那些在鱼盆里游弋的泪鱼,给吉喜以温情的包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B.小说运用插叙和倒叙手法十分突出,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描绘出清新自然、宁静和平、韵味无穷的画面,带给读者忧伤中不绝望、充满温情与欣喜的感受。
D.小说最后一段写吉喜将最后一批泪鱼放回逝川,与开头相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
【3】请简要分析吉喜这一人物形象。
【4】“泪鱼”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与岑参《白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以作者的伫立凝望而表达依依不舍的友情。
(2)屈原在《离骚》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把他自己与别人进行了比较,强调了他独爱修身洁行的特点。
(3)《逍遥游》中的大鹏借助于六月风而“_____________”,与斥鴳仅飞数仞而下,把“_____________”,当作飞行的极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不识千里马的人在驱赶马、喂养马时不能按对待千里马的做法做的行为。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水流的急速和冲击石壁发出的犹如排山倒海之势的巨大声响。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一句是蜩与学鸠用反问语气否定鲲鹏远飞的没有必要,“_________”一句是斥鴳用反问语气质疑鲲鹏飞高飞远没有意义。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则选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应是“_________”。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化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愿意驰骋疆场、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3)屈原在《离骚》中提到,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___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_____”,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字叙述阿房宫的建成过程,给读者营造一种阿房宫横空出世的阅读感受。
(2)班级组织“中国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研究”研究性学习,小明承担“分野”一章的研究任务,老师建议他以____________(作者名)的名句“____________”作为研究对象。
(3)唐宋诗文中常见小与大的对比场景,或状物,或抒情,或说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与成语“格格不入”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借自然景物的飘零来表达大好河山被分裂和诗人自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赤壁》中,借古物引出历史,写出兴亡之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诗人用反问句表明自己即使受挫甚至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原来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于谦《石灰吟》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2)《论语.学而》讲,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体现君子修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持司法公正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古代很多政治家都懂得这个道理,诸葛亮就建议后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塞山泊渔家
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摹写渔家头戴纶巾,银发丝丝,静静倚坐在树下垂钓,这是渔人日常。
B.诗歌三、四句介绍渔家生活,男女各有其事,“挑叶去”和“买蓑归”对仗工整。
C.诗歌五、六句写西塞山风物,这里莼菜可采,鱼儿肥美,渔家生活幸福滋润。
D.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看到很多游人来西塞山作客,对渔人的生活充满羡慕。
【2】这首诗融描写、叙事和抒情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登泰山记》清·姚鼐)
(二)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节选自《游黄山记》清·袁枚)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B.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C.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D.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乾隆”寓意指“天道昌隆”。年号是古代纪年所用的一种名号,有寓意,如贞观、庆历、康熙等。
B.戊申,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5年称“戊申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晦,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初一。晦朔指农历一个月。
D.羽化,古时道教徒认为得道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均介绍了作者游踪,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一一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之感。
B.两段选文都不吝笔墨,详尽描绘了日出全过程山顶的景色变化,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
C.《登泰山记》更客观描绘自然之物,情感含蓄内敛;《游黄山记》中的景物饱含作者的感情,更侧重主观感受。
D.两段选文都善用新颖奇妙的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语言虽平浅朴素,却活脱传神,有字立纸上的艺术效果。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请赏析。
15、根据要求写作。
综艺节目《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引起热议:“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进行知识共享,你支持吗?”很多人都参与其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人说,如果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的东西,全人类都知道了,对我是不是不公平?还有人认为,共享知识不等于共享能力,知识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但能力、思维、审美等等还是需要自己去培养的;也有人说,知识共享会不会让人滋生懒惰,从而失去创造力?还有人认为,知识共享让我们把每个世界的门都打开,它避免了更多人因为无知而引发的危险和伤害,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