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刘病日笃 内外多置小门墙
B.臣具以表闻 德合一君
C.猥以微贱 长余佩之陆离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借书满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怨灵修之浩荡兮
B.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恐美人之迟暮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偭规矩而改错
D.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惟草木之零落兮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
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却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①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 ②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 ③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 ④每年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⑤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
A.③④②①⑤ B.③①④②⑤ C.②③①⑤④ D.②⑤①③④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A.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B.“留住济南”图片展深深吸引了观众。那小巷,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巷总关情”。
C.肖邦的19首夜曲为什么能牵动你的心,勾住你的魂?就是因为这位多愁善感的钢琴诗人用旋律和音响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诗境。
D.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5、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第二次结的叫什么社?谁是社主?( )
A.菊花社 林黛玉 B.桃花社 林黛玉
C.桃花社 薛宝钗 D.荷花社 贾宝玉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沂蒙山的虚和实
乔叶
①“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调调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儿。不过,必须得承认,在没见到沂蒙山之前,我不认为自己属于歌里的那个“人人”。
③这个秋天,我终于来到了沂蒙山。上山这天,微雨。山石的轮廓像浸泡在薄薄的牛奶里,是典型的国画留白的韵致。能见度自然很低、也恰是因为能见度低,不知道远处是什么,也就没有了预期,因此走近之后端详的每个景点,仿佛都是意外的馈赠。好在早就领教了齐鲁大地的厚重人文,意外过后便也觉得顺理成章。
④一个名叫“齐鲁地”的景点很有意思。一块大石,中间裂开,左边是齐,后边是鲁。这是什么出处?本地朋友介绍说山下大田庄乡有个齐鲁地村,村东有条南北向的丘陵,俗称“土龙脊”、春秋战国时期是齐、鲁两国的军事分界线,南为鲁,北为齐。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士兵留恋此地,便在土龙脊两侧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齐鲁地村。
③此前,沂蒙山景区就是根据这个说法,把龙脊这条线从山下顺到山上,创建了这么个景点。旅游当前,名头儿先传出来最要紧。放到筐里就是菜,这道理朴素又强大,而且,确实,大差不差。反正这里就是齐鲁之地,更何况还有以言之凿凿的民间文学为依靠的齐鲁地村呢?又不是做考古的,细抠那些虚情实况的比例含量,有什么要紧呢?《红楼梦》是虚的吧?正定的宁荣街、荣国府却是实的,荣国府里的荣庆堂、荣禧堂、贾母花厅,也统统都是实的。北京还有个照着小说里的样子脱下来的大观园,我还特地跑去看了看,林黛玉的床,探春的屋子,游客们一个个好奇地进去,满足地出来,谁的心情不恳切呢?
⑥“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大作家博尔赫斯曾如是说。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因文学的虚构而成为实际的旅游之地,就是强大的虚构倒逼出了真实。所以啊,旅游和文化,旅游和文学,怎么能掰扯得开呢,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虚为实时实亦虚,实为虚时虚亦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也许这就是一切艺术的奥妙吧。
⑦沂蒙山景区显然深得此道。这里有从奥地利多贝玛亚引进的世界最先进的索道——坐缆车固然可以用凌空蹈虚的方式来赏景,这里的缆车却还是与别处不同:水晶缆车。说是水晶,其实就是玻璃。没错,为了能让你的视野无死角,所以你的脚底板下也是玻璃。
⑧脚底板下是玻璃的不止是缆车,还有塔山顶上的空中观景台。站在玻璃台上,你眼前是青山叠翠,脚下是绝壁深渊,但最极致的玻璃体验还不在此,而在一座桥上。这桥保持着一项世界纪录,是“世界第一人行悬索桥”,最长,跨度最大。桥中间有一段,大概60米吧,也是玻璃的。当你走在玻璃桥上,上下左右皆空,唯有大风猎猎、会有御风而行的神奇幻觉。
⑨玻璃,玻璃,无遮无挡,晶莹剔透——在这里,就是要让你凭借着虚空感最强的玻璃,来痛饮这最实在的美景。看吧看吧,像做梦一样;看吧看吧,像仙人一样。有意思的是,看到的越多,就觉得看到的越少;看到的越少,也觉得能看到的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⑩“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在山下的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我终于听到了韦友芹《沂蒙山小调》的原唱,这毫无雕琢的歌声,高亢,脆亮,稍微带一些粗粝。这来自大地和民间的歌声,听得让我想落泪。我看不见这个人,只能听到她的歌声、她既虚幻又真切的歌声穿越了时间,结结实实地笼罩着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同感,听民歌,最让人反复品味的,就是“那个”“哎”这些虚词。我一直都觉得,就是这些无法用实词来言喻而只能用虚词来传达来的气息,最是沁人肺腑啊。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始不觉自己是民歌里的那个“人人”,是因其之前未听到韦友芹那样毫无雕琢的原唱,心有隔阂。
B.作者在第③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微雨中山石轮廓所呈现出来的美态——朦胧且富韵致。
C.作者认为创建“齐鲁地”景点有本地民间文学作为基础就足够了,没必要如考古般对虚情实况进行论证。
D.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引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沂蒙山小调》,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又突出了文章主题。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看到的越多,就觉得看到的越少;看到的越少,也觉得能看到的越多。
【3】沂蒙山的“虚和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7、(1)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屈原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
(4) 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永存的理想。
(2)已故评书演员单田芳凭着顽强的毅力,在传统表演艺术事业上执着追求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批评有的人为孩子选择老师而自己却不愿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有为青年,这正如《论语》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默写。(任选6空)
(1)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____________。 (《庄子·大宗师》)
(2)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___________,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
(3)___________;侈,恶之大也。 (《训俭示康》)
(4)二十四桥明月夜,______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
(5)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 (《踏莎行·郴州旅舍》)
(6)树木丛生,____________。 (《观沧海》)
(7)愚人千虑,___________。 (《晏子春秋》)
(8)我关汉卿是有名的________、_______、捶不扁、炒不爆,响挡挡的铜豌豆。(《关汉卿》)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它的啼声哀怨,往往传达一种凄凉或思念之情。在古代诗歌中,是常见意象。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就有 “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再如《锦瑟》中亦有“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借助杜鹃表达一种凄清之感。
(2)《劝学》开篇表达“学无止境”观点的一句是“____”;认为只有做到“________”,才能够智慧明达,且行为无过失。
(3)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曾因佩蕙草而遭贬,又被横加采摘白芷之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山盟虽在,___________________。莫莫莫。(《钗头凤》)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菩萨蛮》)
(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写“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四时的景色,其中春、夏景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朝往暮归,赏乐无穷。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8)少之时,血气未定,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
(9)小国寡民,___________________,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第八十章》)
(1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表明算是真正的逍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郭给事
王维
洞门①高阁霭②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③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①洞门:指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②霭:弥漫,笼罩。③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郭给事所在的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户重叠,楼宇高耸,在落日余晖下,显得很壮丽。
B.颔联写郭给事值晚班的悠闲自在,通过对比手法,用钟声和鸟鸣表现出环境的幽静。
C.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写诗人自己虽想勉力追随郭给事,无奈年老多病,还是想辞官归隐
D.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对郭给事的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之中。
【2】全诗颂扬了郭给事的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②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③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④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韩愈《伯夷颂》)
【1】纵观全文,请完整概括韩愈对伯夷的评价。
【2】本文论证具有哪些特点,请就第②③段予以分析。
【3】历代对于本文均有不同评价,有认为其“振聋发聩,直指国人积弊”的,也有认为其“哗众取宠,搬弄是非”的,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现实阐述之。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报》相继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的长信,信中提出“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这封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引起了轰动全国的“人生观大讨论”。
2018年,“潘晓”讨论38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的历史方位,我们与新的时代同行。《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报》共同发起“强国一代,路如何越走越宽——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的大讨论,向全社会征文。
请你以“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为副标题,给《中国青年》或《中国青年报》杂志写一篇征文,表明你的立场和观点,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