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负而前驱 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B.吾遗恨也 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本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抑制。 泣下沾襟 泣:眼泪。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 岂非人事哉 人事:给人安排工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以子之不遇时 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C.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而以圣人望于人
D.今之君子则不然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帝高阳之苗裔兮 苗裔:后代
B.皇览揆余初度兮 揆:思量
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纷:众,很多,指美盛的样子
D.又重之以修能 修:长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 齐楚之精英
C.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D.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报养刘之日短也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执此以朝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妪每谓余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材料三:
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一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
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客观地说,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20%——40%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以此而言,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称霸,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
A.开展全球卫生防疫 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
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D.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B.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
C.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
D.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B.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
C.“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
D.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
B.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
C.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
D.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作者论述学习的意义时,提出“__________”,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从而全面提升并改变自我。
(2)在《锦瑟》中,李商隐借锦瑟自况,传达了对往事的不堪追忆之情,最后无可奈何地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为赤壁怀古诗词,苏轼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英雄形象,而在杜牧的《赤壁》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周瑜赤壁之战中成功的侥幸。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2)陆游《书愤》中运用意象叠加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告诫我们学习能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2)《师说》中,韩愈认为“___________”是童子之师的任务,而“___________”是古时学者之师的任务。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幽赏未已,高谈转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3)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5)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__________________,是谓过矣!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6)欲速则不达,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非道弘人。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 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①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②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③。
[注]①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人。曾在成都设学校,入学者免除徭役,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②滟滪:滟滪滩,在重庆奉节县东五千米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③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写李剑州,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热情歌颂他“能化俗”的政绩和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这两层意思。
B.颔联用典贴切。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
C.颈联实写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
D.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
【2】全诗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节选自《项脊轩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B.呱呱而泣 呱呱:小孩的哭声
C.比去,以手阖门 阖:关闭
D.轩凡四遭火 凡:凡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顷之,持一象笏至
A.先妣抚之甚厚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他日汝当用之 D.儿之成,则可待乎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可分为两层,先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再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字里行间倾注可喜亦可悲之情,就是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1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当下,自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自媒体平台丰富,包括微博、微信、论坛、抖音等。因为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接收信息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自媒体的发布者众多、受众群广泛。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有着种种隐忧。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