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传统村落纷纷消逝如云烟,会人为造成地方文化传承的断裂,导致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寻根无着。
②即便某一传统村落至今保存完好,但从哲学意义上讲,“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今天的村落也已经不同于昨天。
③这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刷所致,亦是现代人急功近利、忽略与抛弃传统文化的结果。
④而在漫长的社会发育中,传统村落肯定会遭受外力破坏,体貌必然会发生改变。
⑤从自然规律看,谁也无法阻挡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传统村落的消逝似乎无法避免。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②④
C.⑤①②③④
D.⑤②④③①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是( )
个园北大门外盐阜路的内河风光带,景色迷人。 。
①登上停泊在御码头的龙舟画舫
②这里还是著名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
③当年乾隆皇帝三下扬州,曾以天宁寺的西苑作为行宫
④沿河漫步西行千余米,清代八大刹之一的天宁寺就在这里
⑤可以领略“两堤花柳皆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十里瘦西湖风光
A.④③②①⑤ B.②④③①⑤ C.④②③①⑤ D.②④⑤①③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旧时是长寿的象征,常用来指老人:“垂髫”是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B.魏学洢的《核舟记》选自张潮的《虞初新志》,文中的“大苏”指的是唐朝的苏轼,他与柳宗元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C.《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鲁迅原名周树人,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法国作家顾拜旦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他在《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这篇演讲中,用庄重典雅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4、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中,晁盖、吴用等七人分工合作,扮作挑酒汉子的是白日鼠白胜,揭酒盖的是入云龙公孙胜,借饶酒下药的是智多星吴用。
B.鲁达因三拳打死镇关西,无奈到五台山出家,却屡屡喝酒滋事,后投奔了东京相国寺。
C.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最后是在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梁山的,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D.武松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后,主动去县衙自首,被发配孟州。在那结识了金眼彪施恩,醉打蒋门神,怒夺回快活林酒店,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行者。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是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6、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_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④轻舟短棹西湖好,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⑤__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⑥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7、石景山区正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名片,请你结合下面材料和《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谈谈你对红色文化的认识。(100字以内)
红色文化是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现为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征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别生春天的气
刘心武
1913年仲春时节,法京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上演一出新戏,是斯特拉文斯基谱曲的芭蕾舞剧《春之祭》。早在1910年,斯特拉文斯基就以芭蕾舞剧《火鸟》引起轰动。《火鸟》曲谱对传统音乐已经具有颠覆性,那么,《春之祭》是迷途知返,还是“又向荒唐演大荒”呢?
乐池里指挥棒一动,序曲响起,观众大吃一惊。短短的几个乐句,竟变调数次,哪有惯常的旋律感,竟是稀奇古怪的声响……大幕拉开,无论是乐曲还是舞蹈,都新锐到前所未闻前所未见。于是,习惯了传统艺术的观众忍不住先发出嘘声,继而开始高声抗议,而支持创新期望突破的观众则勒令抗议者闭嘴,双方先是互嘘,继而对骂,更发展到有人跳上座椅,有的产生肢体冲突,有的丢掷物品……剧场大乱。这就是上世纪初有名的“《春之祭》事件”,成为西方文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路标。
斯特拉文斯基那一年刚三十冒头,人在生命的仲春,怎甘循规蹈矩缩手缩脚,他要把心中的灵感恣肆喷涌,力破陈腐旧套,刻意别开生面,在《春之祭》中他呕心沥血,营造出了一种崭新的音乐幻境,他知道必将遭遇排拒,但也坚信能获知音。尽管事前已有心理准备,但好比一树刚要从笔状花苞绽放成盅形花朵的玉兰,突遭寒风骤雨,首演的大混乱,还是出乎他的意料,令他无比沮丧。
沮丧的情绪还是比较容易调整的。如果是生气,生大气,气个倒仰,那就伤元,不是那么容易恢复如常的了。那天有一人,就对这场首演动了大气。一般来说,对于新锐表达,反对的说是哗众取宠,中性的说是标新立异,支持的说是新意叠出,大家完全可以各持己见,不必硬去达成共识,更不必动气伤元。那天生大气的,是音乐界老前辈圣桑。圣桑当时已经七十八岁,比斯特拉文斯基大四十七岁。圣桑对年轻一辈的作曲家的背离传统,“瞎鼓捣”,时时有气。那时候德彪西弄出些印象主义的音乐作品,他不爱听,这很正常,但他反对别人喜欢,这就有点不正常了,他批评印象主义音乐,说“如果这也算是音乐,那么调色板也能算是画了”。他就死不能明白,有一种抽象派的图画就是颜色的涂抹与堆积,也偏有人不是假装而是真地从那样的图画中获得愉悦。按说斯特拉文斯基已有《火鸟》的前科,圣桑完全不必去剧院看《春之祭》首演,耳不闻为安、眼不见为净嘛,但这位前辈本着“音乐吾家事”的习性,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了,当然,开演就受到强刺激,先是气得瑟瑟发抖,后来,观众对骂起来,他颤颤巍巍地拂袖而去。
几个月后,《春之祭》再演,不爱看的没去,喜欢的都去,演出结束,狂喜的观众把斯特拉文斯基轮流扛在肩上,在巴黎街头欢呼着游行。第二天报纸上的评论有弹有赞。圣桑还是生气。他真不该生春天的气。“乱花迷眼”、“群莺乱舞”,许多人的感觉是这花“乱开”莺“乱舞”恰是春之魅力,圣桑却痛感“礼崩乐坏怎一个乱字了得”!
作曲家拉威尔比斯特拉文斯基大七岁,这位兄长辈的音乐人在《春之祭》首演时也去观看。两派观众起冲突,拉威尔一直大声劝架,他建议双方都安静下来,面对演出本身。拉威尔虽然跟前卫新锐的作曲家们关系很好,但他自己的曲风却是折衷的,既不完全颠覆传统,也有刻意创新之处。
其实春来也会春去,正是在四季的嬗替中,大自然和人类呈现出多元缤纷而非一元独霸的瑰丽景象。斯特拉文斯基后来的作品,又从《春之祭》的极端做派柔和下来,甚至接近了新古典主义。
我的书房里还保留着放胶木大唱盘的针转留声机,我会偶尔听一遍《春之祭》,或者听一遍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但听得较多的,其实还是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特别是其中的那曲《天鹅》,又特别是在1905年由俄罗斯新锐舞蹈家福金改编为芭蕾舞易名《天鹅之死》的那个舞曲版本。圣桑真不该为春天生气,他应该憬悟,《春之祭》这种东西只是在为人类增添更多的欣赏选择,他那古典主义的《天鹅》是并不会因为“新春”的出现就成为秋叶残雪的,更何况,福金编舞后的那版《天鹅之死》,分明也是“春之乱花”,把他那本来是优雅闲适的格调,演绎成悲从中来的凄怆,结果,不就使得他的《天鹅》,成为不朽的旋律了吗?
【1】结合课文内容,请说出“别生春天的气”的具体含义。(含标点40字内)
【2】作者在文中说:“‘乱花迷眼’、‘群莺乱舞’,许多人的感觉是这花‘乱开’莺‘乱舞’恰是春之魅力,圣桑却痛感‘礼崩乐坏怎一个乱字了得’!”对此你怎么看?(含标点60字内)
【3】作者在文中举了“圣桑真不该为春天生气”的例子,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也举一个相似的例子。(5分,含标点60字内)
9、请以“这个小东西”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言流畅、结构合理。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