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的属相是猴。今天是小他三岁的弟弟的生日,他选了与弟弟属相相同的金猪存钱罐作为礼物送给弟弟。
B.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辰年生的肖龙,巳年生的肖虎。
C.老同学,久仰了!我们大学毕业约有20年未见面了吧?你难得来我们这个偏僻的江南小镇,这回就多住几天吧。
D.小华带着礼物去图图家做客,他说:“我远道而来,你家真是蓬荜生辉呀!"
2、《傅雷家书》中写到“自从弥拉和我们通信后……你就更少动笔了”“弥拉”是( )
A.傅聪的秘书
B.傅聪的妻子
C.傅聪的朋友
D.傅聪的孩子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 , 。 ,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正义良知及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促使人类的历史记忆长久保持被唤醒的状态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④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②①④③
B.③④①②
C.②④③①
D.①②③④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 传统文化节日是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
C. 昨晚下了一场雨,学校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D.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中国修编地方志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①,茅屋访孤僧②。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③磬,闲倚一枝藤④。
世界微尘里⑤,吾宁⑥爱与憎。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
[注]①崦(yǎn):崦嵫山。指日著的地方。②访孤僧:指拜访高僧。③初夜:初更。④一枝藤:一根藤手杖。⑤“世界”句:《法华经》中有“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尘中”句。⑥宁:为什么。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第一句描绘了红日西沉的景象,交代了诗人入山访僧的时间,下句“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
B.颔联中“人何在”,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
C.颈联中“初夜”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夜幕降临,诗人独自敲磐诵经,可见其对佛之虔然。
D.综观此诗,诗人写访僧之事,所见之景,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精炼。
(2)简析“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中“闲”字的表达效果。
6、古诗默写。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4)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奇幻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和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A连夜使人往润州唤取B,B听得楚州安抚差人到来有请,自忖道:“哥哥取我,必有话说。”便同干人下了船,直到楚州,迳入州治拜见。A道:“兄弟,自从分散之后,日夜只是想念众人。吴用军师,武胜军又远。花知寨在应天府,又不知消耗。只有兄弟在润州镇江较近,特请你来商量一件大事。”B道:“哥哥,什么大事?”A道:“你且饮酒。”吃了半响酒食,将至半酣,A便道:“贤弟不知,我听得朝廷差人赍药酒来,赐与我吃。如死,却是怎的好?”B大叫一声:“哥哥,反了罢!”A道:“兄弟,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B道:“我镇江有三千军马,哥哥这里楚州军马,尽点起来,并这百姓,都尽数起去,并气力招军买马,杀将去。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强似在这奸臣们手下受气。”A道:“兄弟,且慢着,再有计较。”不想昨日那接风酒内,已下了慢药。
文段中A是_______,B是_______,A在酒内下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针线
王辅臣
①最近几年,母亲每一次来上海小住,行囊中碎布粘好的鞋垫半成品是必带的。
②母亲心灵手巧,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窗花都是她剪的。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我到上海上大学穿的一件深蓝色的外套,就是她亲手缝制的,式样是模仿当时的军装,上下有四个兜,老百姓都称为军便服。
③记得读中学的那几年,临近年关,我从学校回到家里,母亲安放着缝纫机的房间里总是人来人往,大多是村里和邻村待字闺中的姐姐们以及已经成家的年轻媳妇们。她们拿着花花绿绿的布,上门请母亲裁剪、缝制过年的新衣,屋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④祖母是穿着母亲手工做的绣花寿鞋离开这个世界的。每到春天,母亲就为祖母做月白色的衬衫搭配黑色的衣服和裤子:冬天做绸缎的棉衣,上面套上黑色的外套,把祖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同村老太太中,祖母的穿戴是最体面、也是最干净利落的。我的外婆家就在同村,离我们家不过数百米,也许外婆有三个女儿,祖母没有女儿的缘故,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花在祖母身上的工夫,远远超过了花在外婆身上的。祖母有支气管炎,每到冬季就咳嗽得厉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入冬,母亲夜夜都陪伴在祖母边,端茶倒水,捶背揉肩,细心照料,无微不至。这份婆媳情谊,现在提起来,亲戚朋友还是直挑大拇指。
⑤2005年,我的弟媳生小孩,需要母亲去照料一段时间。母亲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让父亲一个人照顾祖母。离开前几天,先是跟我二妈、舅妈叮嘱,又跟隔壁本家的婶子和邻居的姨姨再三交代。离家那天,八十八岁的祖母拄着拐杖送母亲到路口,告诉母亲,希望她快点回来。
⑥母亲在乌鲁木齐住了五个月,既舍不得离开襁褓中的小孙女,更放心不下家里的祖母,心中的矛盾可想而知,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祖母身边。两个多月后的一天,祖母突然就粒米不进了,母亲赶快找出早已做好的寿衣和绣花的寿鞋,但此时祖母的脚已经浮肿,原来的鞋子无法穿上,母亲就请同村的我的小姨帮着赶做鞋底,自己连夜绣鞋面。三天后,一双绣花的新鞋就赶出来了。祖母穿上后,见过娘家的侄子、侄媳妇,就去世了,没有任何的痛苦和遗憾。如果人真的有灵魂,祖母一定会到九泉之下,去寻找离别近半个世纪的祖父,秀一秀她那漂亮的衣服和绣着莲花的鞋子。
⑦母亲开始大量地纳制鞋垫,大概是在十年前,她不下地劳作之后。孙子,孙女们也渐渐长大都上学了,纳制鞋垫,成了她寄托情怀、传达关爱的方式。家里人人都穿过母亲纳制的鞋垫,亲朋好友也得到过母亲慷慨的馈赠。鞋垫上,或是一针针纳出的精美的图案,或是用各种丝线绣出的漂亮的花草,有时也会绣几个吉祥或寄托期望的字,诸如“马到成功”“岁岁平安”之类。我曾经数过,鞋垫上一个“马”字就有近两百个针脚,粗略算下来,一双鞋垫至少有上万个针脚啊。一针针,一线线,需要极大的耐心,也饱含无限的关爱。
⑧日复一日,岁月在五彩丝线的延展中流逝,母亲眼角的皱纹多了,上楼的脚步慢了,可飞针走线依然熟练如初。一双鞋垫需要几百根各色的丝线,母亲的眼睛早已花了,每天那么多的线不知是怎么穿入针眼的!
⑨我们每天离家时,看母亲戴着老花镜,坐在窗前,穿针引线,一扎、一顶、一引之间,手法娴熟,头也不括,只是一句轻轻的话:“早点回来。”下班到家,母亲依然是同样的姿势,说的是另一句话:“赶紧休息。”
⑩对于母亲,我无以为报,只能努力工作,用工作的成就给她以慰藉。我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窗前孤坐远飞针,红线绿丝绣美纹。鞋垫一双万般爱,愧无尺寸报慈恩。”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出众体现在哪些事上?请概括三件。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曾经数过,鞋垫上一个“马”字就有近两百个针脚,粗略算下来,一双鞋垫至少有上万个针脚啊。
【3】文章以“母亲的针线”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读文末“我”所赋的诗,你品味到了哪些情感?
【5】原文结尾还有下面一段文字,你认为是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
我想哪一天她要是读到这篇文章和这首诗,手里的绣花针定会轻轻放下,脸上也一定会露出孩子般天真羞涩的神情吧?
9、作文题目:以《我的偶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