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B.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语言质朴,叙述起伏跌宕,饱含作者对母亲的深沉情感。
C. 《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D. 题为《昆明的雨》而非大量笔墨直接写雨……信笔所至,无拘无束,但感情线索始终贯穿全文。
2、法布尔为写昆虫记( )
A. 调查了许多资料 B. 翻阅了许多百科全书 C. 养了许多虫子D、一生都在观察虫子
3、小翠在文学社社刊审稿时,发现“知识贴士”栏目有一处错误,请你帮他选出有误的一项( )
A.新闻包括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课文《“飞天”凌空》属于新闻特写。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B.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记述自己的生平,他传记述他人的生平。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非常有特色。
C.骈文是一种文体,以四字、六字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声律。《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骈文双璧”。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一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野望》的颈联和颔联描绘了田园牧歌式的山野秋景,十分出彩。
4、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他多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尝试与突破。(把“在”与“他”互换位置。)
B.未成年人玩手机的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把“危害”改为“毒害”。)
C.雨雪天气下,广大驾驶员要保持安全车速、车距,切忌不要急刹车、急转弯。(去掉“不要”)
D.刘芳婷和王晓艳两位同学是我们班上的两个三好学生。(去掉“两位”或“两个”。)
5、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前六句着重______,后两句后两句着重抒情。
【2】“仍怜故乡水”中“怜”是什么意思?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
②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
③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晏如也。
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 , 。
⑤送别,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略显伤感,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 ”,则更见豪迈旷达。
⑥礁石无法阻挡江水滔滔东流,冬雪不能耽搁春天翩翩脚步,战争瘟疫也一样无力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年轮。正所谓“ , ”。(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
7、请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根据《昆虫记》和《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任务单,填写①②③处的内容。
出处 | 《昆虫记》 | 《红星照耀中国》 |
对象 | 你们①_______ | 他们②_______ |
节选文段 | 高高的在我头顶上,天鹅飞翔于银河之间,而在地面上,围绕着我的,有昆虫快乐的音乐,时起时息。微小的生命,诉说它的快乐,使我忘记了星辰的美景,我已然完全陶醉于动听的音乐世界之中了。我感到生命的活力,这是我们土地的灵魂,这就是为什么我不看天上的星辰,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你们的夜歌的原因了。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它的快乐和痛苦,比无限大的物质,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你们! | 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发展前途。 |
阅读批注 | 法布尔用拟人的手法,以生动热情的笔触表达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情节充分体现他们的优秀品质。 |
【2】就上述两个节选文段的内容,请你任选以下一个问题回答。
①自问世以来,《昆虫记》一直被公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世经典,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请就你的阅读体会谈谈《昆虫记》获得如此殊荣的原因。
②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序言里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请结合整本名著的内容,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8、最后的铁匠
刘亮程
①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成家一年多了,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吐尔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教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去。吐尔洪说他当时就不愿学打铁,父亲却硬逼着他学。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他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婚时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订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的一把锤子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吐迪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父亲给了他一点钱,他买了一车西瓜,卸在街边叫卖。结果,西瓜一半是生的,卖不出去。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
③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我们不干这个干啥去。
④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儿子吐尔洪就没这么专注了,手里打着镰刀,心里不知道想着啥事情,眼睛东张西望。
⑤铁匠炉旁一天到晚围着人,有来买镰刀的,有闲的没事看打镰刀的。天冷了还是烤火的好地方,无家可归的人,冻极了就挨近铁匠炉,手伸进炉火里燎两下,又赶紧塞回袖筒赶路去了。
⑥麦收前常有来修镰刀的乡下人,一坐大半天。一把卖掉的镰刀,三五年后又回到铁匠炉前,用的豁豁牙牙,木把也松动了。铁匠举起镰刀,扫一眼就能认出这把是不是自己打的。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修一把旧镰刀一两块钱,也有耍赖皮不给钱的,丢下一句好话就走了,三五年不见面,直到镰刀再次用坏。
⑦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过去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他们都能认出自己家族打制的镰刀。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每一代的印记都有所不同,一样的月牙形指甲印,在家族的每一个铁匠手里排出不同的形式。没有具体的图谱记载每一代祖先打出的印记是怎样的形式。这种简单的变化,过去几代人数百年后,肯定会有一个后代打在镰刀弯臂上的印记与某个祖先的完全一致,冥冥中他们叠合在一起。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⑧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工活,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那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架一个打铁炉,掌握火候,把一块铁打成镰刀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打铁人常年累月,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那种心理。通过一把镰刀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到头来真正失传的是这些东西。
⑨吐尔洪·吐迪家的铁匠铺,还会一年一年敲打下去。打到他跟父亲一样的年岁还有几十年时间呢,到那时不知生活变成什么样子。他是否会像父亲一样,虽然自己当初不愿学打铁,却又硬逼着儿子去学这门累人的笨重手艺。在这段漫长的铁匠生涯中,一个人的想法或许会渐渐地变得跟祖先一样古老。不管过去多少年,社会怎样变革,我们总会在一生的某个时期,跟远在时光那头的祖先们,想到一起。
⑩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那片田野还会一年一年地生长麦子,每家每户的一小畦麦地,还要用镰刀去收割。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
【1】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④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
②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3】文章结尾说“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你认为吐尔洪会不会把祖传的打铁手艺再往下传承?试说明理由。
9、题一:
“熬”的本义为小火慢煮,也有忍耐、坚持的意思。挑灯夜战的学习是熬;上课时战胜困倦是熬;咬牙奔跑是熬;坚持隐忍是熬……
你体验过“熬”的滋味吗?你从“熬”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请以“熬”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请按要求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