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党员 拐弯 防碍
B.浸略 修筑 隐敞
C.毒辣 粉碎 陷坑
D.岔道 碉保 迷惑
2、“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话写的是( )。
A. 林黛玉 B. 王熙凤 C. 薛宝钗 D. 贾母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在这里,外祖父实际上是以梅花来赞扬有气节的中国人,这种写作手法是( )
A.借景抒情
B.借物喻人
C.以小见大
D.借物喻理
4、看拼音写词语:(5分)
páo xiào è hào tuī què xiū sè jù jué
( ) ( ) ( ) ( ) ( )
5、根据下面的图片猜测对应的形声字。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6、趣味对联。根据提示写汉字。
1.孔子生于舟(_______)末 光舞(_______)起自汉中
2.(_______)看门中木 (_______)间心上田
3.踏破(________)桥三块石 分开(_______)路两重山
4.冻雨洒人 东(_______)点西(________)点
切瓜分客 横(_______)刀竖(_______)刀
7、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隐瞒(______) 海域(______) 快艇(______) 舀起(______)
汤勺(______) 搅拌(______) 矛盾(______) 喉咙(______)
8、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情不自(______) 简单(______)了 始料不(______) 一本(______)经
绞尽(______)汁 翻来(______)去 居高(______)下 兴高(______)烈
9、阅读综合训练。
藤野先生(节选)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A)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B)“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C)“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阅读短文,按照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内容。
【2】对画“____”部分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错误的是( )
A.A处“翻出”“指着”是对藤野先生的动作描写
B.B处是对藤野先生的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C.C处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D.这三处都是通过语言描写将人物的形象刻画细腻的
【3】当“我”打开讲义时,为什么“吃了一惊”?为什么又感到“不安”和“感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感情?打“√”。
怀念□ 无奈□ 敬仰□ 感激□
10、课内阅读
给一个鼓励的眼神
三个孩子在赛跑中倒地,三位母亲的反应却迥异:一个身体力行,拖着孩子跑;一个破口大骂,不顾这是赛场;第三个,则为孩子送去了鼓励的目光。
最终,三个孩子都跑到了终点。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我们不妨揣测一下三个孩子的心情:第一个孩子,体力消耗不大,顺利到达终点,想必心中暗喜;第二个孩子,挨了母亲一顿批评,肯定委屈不已;第三个孩子,虽已大汗淋漓,却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看来,故事仍未结局,三位母亲的不同的教育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还深得很呢。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但母亲的手能伴你终生吗?这时,我们需要独立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而这些却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品性。于是,我们向母亲发出恳切的请求:跌倒时,请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吧!
我们不需要手,那会助长惰性的依赖;我们不想要指责,那会打击稚嫩的心灵;我们只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够了。从母亲的眼神里,我们能读到坚强,悟到独立,感受到母亲的爱意。期间,或许会多一分肉体的苦楚,但,生命的旅程中,也许会少一些障碍。
有这样一则故事,小溪问母亲怎样才能成为瀑布。母亲说,当你到达悬崖的尽头就会明白。小溪告别了母亲,在山间匍匐前行。历尽艰辛,小溪终于攀上悬崖,奋力向前一扑,生命终于放出了异彩。
或许,我们现在正如小溪,力量不算强大,阅历也不够丰富,但我们已知道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桃花心木是一种上等木料,然而养它的人却故意将它放到野外种植。只是因为,不确定的环境,能让它学会坚强健康地成长。
双脚磨破,就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破,就让荆棘变成杜鹃。在母亲期盼的眼神注视下,我们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迥异( ) 揣测( ) 恳切( ) 坚强( ) 告别( )
【2】将下面的反问句改成一般的肯定句。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但母亲的手能伴你终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个孩子倒地,母亲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会助长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孩子倒地,母亲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会打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个孩子倒地母亲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溪之所以能成为瀑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养桃花心木的人故意将它放到野外种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济沧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你是赛跑中的一个孩子,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写出你真情实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再次品味课文,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⑴《清平乐·村居》是 代诗人 的作品,其中描写孩子生活情境的诗句是 , 。 , 。
⑵请你回味课文,分别用几个词语概括出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再次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①《晏子使楚》中的晏子
②《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
⑶细细品读下面语段,相关问题。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有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起来。
①“爸爸”在沉思:
②“爸爸”之所以微笑,是因为他看到:
③“爸爸”之所以微笑,更因为他所看到的景象在自己心中有着另一层深刻含义:
12、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1】读了这两句话,我觉得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园子。(填恰当的四字词语)
【2】下列对这两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喜欢吃黄瓜,觉得结不结瓜都不重要
B.“我”在园子中感觉十分自由,所以觉得黄瓜也是自由的。“我”将自由的感受寄托在了黄瓜上,这是一种寄情于物的写法
C.爷爷种菜是为了打发时光,是为了获取一份闲适的心情
D.“我”当时还小,不懂得爷爷种菜的辛苦,也没尝到收获的喜悦
13、填空
( )过去,( )过去,( )过去,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 ),我也不会( )做了。可是,我是( )想念童年住在( )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 )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14、课外阅读。
想象可以走多远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并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枚怪异的石头,他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当然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他常会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外一种看法。久而久之,老师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他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是在撒谎,而是在进行想象。
父亲没有批评他,只是暗中观察孩子是否真的像老师说的那样在说谎。
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古罗马造的一个硬币。
孩子的姐姐拿过来看,却发现这是十分普通的硬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孩子的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惩罚他,让他改掉那种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听了却叫过孩子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
对于孩子父亲的怂恿行为,许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这势必害了孩子,他长大以后会变成个满口大话虚伪的人。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却成了著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达尔文。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进化论”就是建立在超乎常人的想象和为此进行的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虚伪——________ 批评——________
【2】本文第一句中,“说谎”一词加了引号,引号的作用是 。当别人说达尔文“说谎”时,父亲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用“ ”画出来。
【3】把文中画“﹏﹏﹏”的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感悟
航天服
①宇宙空间既无氧又无水,周围还游荡着无数运动的流星。宇航员“行走”太空,必须穿戴具有特殊防护性能的“航天服”。目前最新型的航天服由尼龙、涤纶等九层绝缘材料叠合而成。它既能抵御宇宙射线,又能防止流星袭击。服装小巧、灵活,具有供氧、供水、隔热、存尿、通讯、摄影、照明等多种功能。为保证宇航员安全,还设有灵巧的电子报警系统。
②整套宇航服从头到尾密封性能极好,总重量一百十三千克,这样重的服装在地面上穿戴,恐怕大力士也承受不了。不过,进入太空轨道,处于失重状态,穿戴也就十分自如了。何况这种航天服的四肢、腰部等处,都装有自动关节,十分灵活。
③这套航天服的价值是二百十五万美元。这是历代帝王的龙袍所望尘莫及、自愧不如的。
【1】宇航员“行走”太空,必须穿戴具有特殊防护性能的“航天服”。 这句话中两处引号的用法分别是:( )和( )(请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强调
【2】文中第2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___说明方法,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航天服?至少写出三点。
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携:________。
②标致:________。
(2)王熙凤说的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________,实际上却是在阿谀________,同时又安慰了________,做到了面面俱到。
(3)这段语言描写表现了王熙凤________的性格特点。
17、课内阅读。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先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 ),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 )。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哀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词语的序号。
A.汗如雨下B.汗珠滚滚C.汗流浃背D.挥汗如雨
【2】读划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这句话是对沃克医生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沃克医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_________。这句话应该用(______)语气朗读。
【3】对画“﹏﹏”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沃克医生在手术时十分紧张,不知道自己割了多少刀。
B.写出了手术中动的刀数之多,时间之长。
C.从侧面写出了刘伯承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清醒的头脑。
18、仔细阅读选文,按要求答题。
一朵蒲公英
①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被老师挑选扮演一部剧中的王子。母亲知道后十分高兴,和我一起对台词。然而尽管在家里背得滚瓜烂熟,可是一到舞台上排练,我就忘得一干二净。老师不得不撤换了我的角色。她解释说剧中还需要一个叙述者,让我去担任。老师的话虽然说得很委婉,但仍然使我难过。
②那天回家吃午饭时,我并没有告诉母亲所发生的一切,可是她已经察觉出我的不快。母亲没有提出背台词,而是问我愿不愿意到院子里去散散步。
③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院里的玫瑰花枝繁叶茂。我们来到大榆树下,可以看见黄色的蒲公英花在草地里开得到处都是,好像为我们的院子轻轻地抹上了一层黄色。母亲在一丛蒲公英边蹲下,提议道:“孩子,我想还是把所有的草拔掉。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花园就只留下玫瑰花好了。”边说边用力连根拔起一棵蒲公英。
④“可我喜欢蒲公英,”我反对说,“妈妈,所有的花草都是美的,蒲公英也不例外!”
⑤这时候,母亲脸色严肃地看着我说:“是的,每一种花草都有各自争奇斗艳的方式,对吗?”她若有所思地问我。我点了点头,为自己能说服她而感到高兴。
⑥“孩子,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母亲十分动情地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王子’,所以大可以不必为此而感到难为情。”我眼睛一热,情不自禁地倒在她怀里哭了。
⑦“你完全能演好新角色!在戏中,叙述者和王子一样重要。”她鼓励道。
⑧演出的那天晚上,我在后台有点紧张。就在戏开演前几分钟,老师走了过来,对我说:“苏珊娜,你妈妈请我把这个转交给你。”
⑨这是一朵蒲公英,它的金黄十分漂亮。我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在衣服口袋里,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顿时信心倍增。演出结束后,我欢快地回到家里。母亲和我热烈拥抱,夸奖我演得好。我随后将已经有点发皱的蒲公英轻轻摆弄好,放进一本大词典中。
⑩很多年过去了,但我仍然珍藏着那朵夹在词典中的小蒲公英。
【1】请从文中找出反映“我”心情变化的三个词语,填在题卡上对应的括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快)
【2】短文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是环境描写,它的作用是( )
A.说明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了。
B.表达“我”非常喜欢蒲公英。
C.预示“我”的心情即将发生变化。
【3】“我”在剧中扮演的角色由____换成了______,调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开始,“我”不同意拔掉蒲公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珍藏蒲公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母亲借蒲公英想告诉“我”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喜欢《草原》一课中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一个句子是:
(2)爸爸称赞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 ,它就在哪儿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不管 ,它总是那么直,那么 ,不 ,也不 。”
(3) ,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 。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诗的题目是 。
(4)走进神奇的西部,我们了解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著名作家 的《草原》描绘了充满诗意的 和 ,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 ”;《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 的生动一幕;《白杨》运用了 的写法,热情赞扬了边疆建设者 的精神;《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筑路大军克服 、 、 这些困难打通了风火山隧道。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改成反问句:听到这个消息我喜出望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会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_______
(2)蚂蚁团结自律的精神值得敬佩。
_______
(3)我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_______
(4)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
_______
(5)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_______
23、从下面题目中,选择一个内容,进行习作,题目自拟。
题目1: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美丽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在你的旅行生活中,是否去过高原,雪山,草原,戈壁,游览过名胜古迹,欣赏过自然风光。选择一个内容,运用优美的语言,写写景物、风情的特点。
题目2:读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我们不仅感受到鲁智深这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学习到一些写人的方法。请你运用这些方法,写一个特点鲜明的小伙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