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与“短笛无腔信口吹”中“信”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
A.信口开河
B.杳无音信
C.信誓旦旦
D.取信于民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胖墩(dēn) 绊倒(bàn)
B.铸成(zhù) 颧骨(guàn)
C.揩眼泪(kāi) 蘸水(zhàn)
D.欺诈(zuò) 发怔(zhèng)
3、选择对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A.楚国有个卖矛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攻陷它!”
B.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A.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B.或者说:“如果用你的矛去陷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没话应对。
4、写出句子的意思。
1.为设果,果有杨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
(1)按要求写成语。
描写郑和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与战争有关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人的仪表神态: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补充成语,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________经风霜 ________
化险为________ ________
惊叹不________ ________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祖父浇菜,我也浇菜,但(________)往菜上浇,(________)把水往天空扬。
2.(________)从哪个角度欣赏这件工艺品,(________)那么美丽。
3.做任何事情,(________)你勤奋努力、有恒心,(________)能取得成功。
7、照样子,写词语。
例:胖乎乎
圆______ 明______ 白______
亮______ 笑______ 热______
8、辨字组词。
驰(________) 恢(________) 铃(________) 踢(________) 绵(________)
弛(________) 灰(________) 伶(________) 蜴(________) 棉(________)
9、重点段落品析
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板着面孔一本正经讲人的( ),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有的科学家认为,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立刻从教室里出去!
我的脸由于( )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 ),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一世界 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 )和被迫害的风险。
【1】六年级的生理课上老师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全文中填空。
【3】不怀好意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情不自禁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呼兰河传(节选)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子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子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子放在袖口或衣襟下。那些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袖口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里,你来找吧!”
这样的事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
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
祖父不怎么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①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是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
——有删改
【注释】①榇(chèn):棺材。
【1】本文主要写了祖父的哪两件事情?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或写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将祖父的形象刻画得形象生动
B.祖父和孩子们玩摘帽子、藏帽子游戏时,总是把帽子藏在袖口或衣襟下,缺乏新意,孩子们都玩厌烦了,他却自得其乐,浑然不觉
C.每当祖父擦锡器时,“我”就不高兴,仅仅是因为这样的话祖父就没有时间陪“我”到后园去玩了。这里反映了“我”对祖父深深的依恋
D.文章使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由衷地感受到“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人性美的向往
【3】读句子,回答问题。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不以为奇”是什么意思?作者连用一系列动词描写孩子们的举动,这样写突出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至少写出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联系本学期学过的课文《祖父的园子》,说说“另一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题。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事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长篇小说(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通过诸葛亮的“笑”和语言,可以感受到( )
A.诸葛亮自高自大,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B.诸葛亮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所以胸有成竹、泰然自若。
C.诸葛亮怕完不成造箭任务,所以借酒消愁,强颜欢笑。
【3】“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是( )
A.防止军士们被箭射到。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 。
C.使船两面受箭,而且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4】“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是点明当时的天气情况,没有特殊作用。
B.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出兵,只得射箭,这是成功借箭的重要条件。所以环境描写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C.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大雾天气,使借箭妙计得以实施。
【5】曹操下令“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这表现了他( )的性格特点。
A.胆小怕事 B.谨慎多疑 C.足智多谋
【6】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①他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____)
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___)
③他洞察人心,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曹操生性多疑。(____)
④诸葛亮能掐会算,因为他是神仙。(___)
12、课内阅读。
凡卡叹了口气,蘸(zhàn)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祈福。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请写出除“打”外老板毒打、残害凡卡的四个动词: 、 、 、
【2】这一段通过对凡卡 、 、 三方面的具体描写,突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 。
【3】画线的句子在朗读时应用( )的语调来读。
A. 哀求 B. 亲切 C. 不满 D. 愤怒
【4】“凡卡叹了口气”,这已经是他第2次叹气了。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此时凡卡想到了 ;而第1次叹气时凡卡想到了 ;第3次叹气时凡卡想到了 。
13、阅读。
鲨鱼
①军舰停泊在非洲的海岸边。白天很凉快,从海上吹来凉爽的风;但是傍晚的时候,从撒哈拉沙漠吹来了炉火般的热空气,闷热得让人受不了。
②太阳落山之前,舰长走到甲板上,大声喊道:“游泳吧!”于是水兵们马上跳进水里,放下
帆布兜,把它拴好,便在帆布兜里游泳。
③军舰上还有两个男孩跟我们在一起。这两个孩子是最先跳进水里的,他们觉得帆布兜
里人多拥挤,想在大海里比谁游得快。Ⅱ
④两个孩子像两只蜥蜴,在水里伸开四肢,争着向锚上浮着水桶的那个地方游去。
⑤ 一个小孩起先追过了他的伙伴,但是后来落后了。这孩子的父亲是个老炮手,他站在 甲板上很高兴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当他看见儿子开始落后的时候,就嚷着鼓励他的儿子:“别泄气!加把劲儿呀!”
⑥突然甲板上有人大叫一声:“鲨鱼!”我们在水里马上看到这海上魔王的脊梁。
⑦鲨鱼一直向着孩子们那边游去!
⑧“往后!往后!游回来!有鲨鱼!”老炮手扯着嗓子喊叫。 但是孩子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前游。他们笑着,闹着,越游越高兴。
⑨ 老炮手吓得脸色发白, 一动不动地瞧着两个孩子。
⑩水兵们放下小艇,跳了进去,拼命朝孩子们那边飞似的划去。这时候,鲨鱼离孩子们至多不过20步远,可是水兵们离孩子们还远着呢。
⑪起先,孩子们没听到有人喊自己,也没有看到鲨鱼,但是后来,有一个孩子回头看了一眼,马上发出一声尖叫。两个孩子立刻分开,各往一方游去。 Ⅱ
⑫也许是尖叫声提醒了老炮手,他急忙离开自己站的地方,跑到大炮前,转动一下炮架的后尾,伏在大炮上瞄准,同时装好引火线……军舰上的人, 一个个都愣住了。
⑬大炮轰的一响,我们就看见老炮手仰卧在大炮旁边,用手捂着脸。这时候,谁也不知道鲨鱼和小孩怎么样了,因为我们的眼睛一时给硝烟遮住了。
⑭当水上的硝烟散了的时候,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低沉而含糊的声音,接着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是震天动地的欢呼。老炮手放开捂脸的手,站起身来,往海上望去。Ⅱ
【1】阅读短文,根据“Ⅱ”的提示,简要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 )→ ( )→ ( )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文中第⑧⑨段画“ ”的句子分别是对老炮手的 ________、________ 描写,表现了老炮 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理。
(2)第⑫段说“军舰上的人, 一个个都愣住了”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第①段中的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
(2)第⑬段“老炮手仰卧在大炮旁边,用手捂着脸”是因为他被大炮声吓到了。( )
(3)“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低沉而含糊的声音,接着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是震天动地的欢呼”说 明孩子们已经脱离了险境。( )
【4】当两个孩子发现鲨鱼时,立刻分开,各往一方游去。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⑫段中,“也许是尖叫声提醒了老炮手,他急忙离开自己站的地方,跑到大炮前”,在那危急时刻老炮手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断,相信你一定能完成练习。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1】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颤动﹣﹣_____
恬静﹣﹣_____
【2】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阿炳原名 ,民间 。他创作的 是一首享誉国剧乐坛的二胡曲。这首乐曲表现了阿炳 。
【3】“坎坷的经历”指的是什么?想一想,阿炳历经了哪些坎坷的经历,请写下来。
_____
【4】用“﹣﹣”画出文中描写琴声的句子。
【5】阿炳之所以能从琴声中听到 、 、 、 ,是因为 。
【6】你最喜欢的音乐家是谁?你喜欢他的哪一首歌曲或乐曲?
_____
15、蜗牛的秘密
今天下午,我在院子的草坪里捉到了十只蜗牛。这十只蜗牛,外壳很薄,软软的身体在地上蠕动着,两只触角一伸一缩,一旦发现有“敌人”,就把身子缩进“屋子”里。总之,它给人的印象就是慢吞吞和反应迟钝。
我为它们准备了一个纸盒当房子,几片菜叶是它们的晚餐,我 地看着它们,期待它们毫不客气、 地享受我的款待。可是,没想到它们只是碰了碰菜叶就把头掉转开来。我好失望,心想这些小东西怎么这么不领情。我生气地走开了。一会儿,我忍不住又回来看它们。咦!这回我发现,那菜叶边缺了一块儿。哈哈,小东西,原来刚才你们是怕羞,见我在旁边不好意思吃啊!
不久,菜叶全被蜗牛吃光了。饱餐一顿之后,它们开始悠闲地散步。就在它们走动的时候,我看到它们的身后留下了一条银带子。我好奇地把几粒沙子撒在上面,发现沙子都被黏住了。这些黏糊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赶紧查阅资料,原来这些黏糊糊的东西是蜗牛的排泄物,可以帮助蜗牛爬行。
为了知道蜗牛的眼睛和嘴巴在哪里,我把一片菜叶放在蜗牛的面前。只见蜗牛很快地伸出一对较长的触角碰了碰,慢条斯理地吃了起来。这下我才知道:蜗牛的大触角有眼睛的功能。
真没想到,小小的蜗牛也有那么多的秘密啊!
【1】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狼吞虎咽 目不转睛
B.目不转睛 狼吞虎咽
C.聚精会神 心甘情愿
D.狼吞虎咽 聚精会神
【2】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蜗牛的触角有嘴巴的功能。
B.蜗牛开始时不吃菜叶是因为它不爱吃。
C.蜗牛身后的黏糊糊的东西是它的排泄物。
D.蜗牛的眼睛有触角的功能。
【3】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写关于蜗牛的秘密的往事。
B.文章主要写“我”观察蜗牛怎样吃东西的事。
C.文章主要写“我”通过认真观察发现蜗牛非常有趣。
D.文章主要写“我”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了蜗牛的秘密。
【4】从作者发现蜗牛的秘密的过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最爱榆树。
每当春暖花开的时节,那满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桃树争艳斗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在春风的吹拂下,骨朵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榆荚。
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园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园四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
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顽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炎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榆树谦虚、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1】给短文拟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____________的作用,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这种写法叫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第三、四自然段的段意。
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 在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用“﹏﹏﹏”在文中画出一个拟人句。
【5】哪句话正确地概括了短文的中心?在后面的“( )”里画“√”。
(1)本文歌颂了榆树谦虚、勇敢、坚强的品格。 ( )
(2)本文说明了榆树的生命力强。 ( )
(3)本文说明了榆树经得起寒冷、炎热、干旱。 ( )
【6】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句子中加上恰当的关联词。(不改变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我想把小手
( )在桃树枝上。
( )着一串花苞,
( )着万缕(lǒu lǚ)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yà yā)
( )在柳树根上。
( )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1)在文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上画上“√”。
(2)把下列五个字填到文中的括号里。
伸 牵 安 接 带
(3)把下列短语补充完整。
( )的歌声 ( )的营养
( )的土地 ( )的篷帐
(4)诗中“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表达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西湖的绿(节选)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提,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提,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即苏轼,他在杭州任职期间曾浚湖筑堤)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波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杨,翩然起舞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苏堤________ 浚湖________
嫩枝________ 裙袂________
【2】照样子填空。
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如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首先概括介绍了黄龙洞绿得________,屏风山绿得________,九溪十八涧绿得________。接着重点介绍了________很有特点的绿。
【4】树身上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怎样的?花港中荷叶的绿作者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以“绿”为中心,为西湖设计一条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类文阅读
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1】用选文中的句子解释下面描述金字塔的词语。
①角锥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巍然屹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描写金字塔时,作者用了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来帮助我们理解,例如,为了介绍金字塔石块的多,作者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事例来说明。
【3】读画“ ”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乐园。
【1】妈妈对我说:“你好好养病吧,我已经向你的老师请假了。(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2】我们班在三月八日举办了一次主题为“祝妈妈节日快乐”的班队活动。(换个说法)
【3】红日升起。(扩句)
【4】蝴蝶飞舞。(扩句)
【5】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仿写拟人句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班长为我们牺牲在草地里,我们怎能不伤心呢?(改成陈述句)
2、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改成转述句)
3、雷雨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闪电和雷声。(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3、作文。
以“值得我尊敬的一个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要用一件事写出他(她)什么地方值得你尊敬。内容具体,注意写好细节,不少于35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