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辨孪生兄弟(组词)。
健(_______) 崇(_______) 涉(_______) 版(_______)
键(_______) 祟(_______) 步(_______) 板(_______)
篇(________) 竭(________) 挣(________) 茧(________)
偏(________) 渴(________) 睁(________) 萤(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枯萎——( ) 依赖——( ) 优雅——( )
3、[选材]下面的材料,可以作为本次习作的选材写一写。
1.盼望:妈妈出差时,我非常想念她,每天都盼着她回来。
2.惧怕:我的胆子很小,那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在家,感觉非常害怕。
3.激动:经过刻苦锻炼,我得了跳远比赛第一名,为班级争了光,我非常激动。
我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__。本文按________顺序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
(2)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藏戏的开山鼻祖。
(3)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腊八粥》的作者是__________,课文写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件事。
5、写出下列句子所指人物。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____________)
2.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____________)
3.至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____________)
4.篇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
,任尔东西南北风。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2】解释重点字词。
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解释下列字词。
爱:_________________ 出没:___________
风波:________________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2】“往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写出了江岸上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下列加点的“但”字与诗句中的“但”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小明说再也不会撒谎了,但愿如此
B.戍守边防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战士们没有一个叫苦的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展开想象,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希望通过诗句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使其明白_________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的规劝。
【6】课文综合回顾
《江上渔者》是____代诗人_____所写,这首诗通过反映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之情,这正如《岳阳楼记》里所写的“_______,________”一样。
8、阅读《凉州词》,回答问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
②夜光杯:这里指很精致的酒杯。
③催:催促欢饮的意思。
④沙场:指战场。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 朝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A.宋,岳飞 B.元,戚继光
【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 而写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
【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 )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连线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戚继光《马上作》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王昌龄《从军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李白《塞下曲》
9、课内阅读。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我一声不吭,盼着”,“我”盼着_____________。
【2】选文中,作者借助蹲在母亲身边看着她洗衣服,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想法,真实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当时盼的心情。
【3】选文中,词语“一声不吭”先后出现了三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
【4】下列对画“ ”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既交代了时间变化,又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
B.“光线渐渐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
C.“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D.“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母亲习惯如此,总是不能兑现对自己的承诺。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中访友》(节选)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堑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选文采用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依次描写了山林中的各种景物,表达了______。
【2】仿造划横线部分写一小段话,描写校园中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母爱的馨香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过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唯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茅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过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子、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都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呵护我、迁就我,我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炼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您!”
【1】你认为第②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母亲说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三个词(或者词组)概括其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名著片段,完成练习。
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船上搬下来的食物越来越少,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1】《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______”“驯养培育”“救‘星期五’”“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
【2】读了这篇名著,我最欣赏主人公_____、_____的特点。除了这篇名著,我还读过的外国名著有:《_______》《_______》,作品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远行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都是一大早便催我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 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 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 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越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福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 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 父亲问:“能背到半山腰吗? ”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时,父亲问:“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
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
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 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1】请以“儿子”为主语(作为句子的开头),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是小说中“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请补全。
不愿上学——__________——畏惧前行——__________——决定上学
【3】文中的划线句很传神地表现了父亲当时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句中的关键字词,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不厌其烦地写了父子二人爬山过程中的对话,但其实,父亲真正要跟儿子说的话只有一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本文主旨的把握,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我们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学生,不能荒废自己的学业。
B.刻画了一个用心良苦教育儿子的父亲,赞美深沉的父爱。
C.给我们启示,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面对人生中的困境,我们要学会将一个大的困难化为一个个小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一地去实现。
D.批评儿子学习不好就不肯上学,卖猪崽累又想上学的想法,讽刺了生活中凡事只想轻松偷懒的一类人。
14、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面是某县公布的该县学生体质状况的最新检测结果:
【1】根据以上资料提供的信息,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结合上面的最新检测结果,给学校或学生的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正在打扫卫生。(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草生长。(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的故乡是浙江绍兴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断定这件好事可能是王宇做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6)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老师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不要急,没带雨具老师送你回家。”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
(8)军官对孩子说:“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0)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呢?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每题1分,共7分)
(1)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缩句)
(2)老人又一次梦见了狮子。(扩句)
(3)天安门广场红旗翻动。(改为比喻句)
(4)小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叫。(改为拟人句)
(5)看到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们懊悔极了。(改为反问句)
(6)铁路要经过许多高山,要开凿隧道。(改为双重否定句)
(7)蔺相如对秦王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改为转述句)
17、把句子换成另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
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小溪哗哗地流着。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姑娘捧着硬币对张丽说:“我数了两遍,请您数一下吧!”
(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搭石不是家乡人勤劳的象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1)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保持句意不变。
①同学们推荐她。她参加普通话比赛。
______________
②老师要求大家。大家发表意见。
______________
(2)把一句话改写成两句话,保持句意不变。
①我请妈妈给我买文具盒。
______________
②我请张晓明天到公园去玩。
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赵虎说:“我要向灾区人民捐100元。”(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证据面前,他不得不承认错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一进学校,我就看见一排教学楼和一阵阵读书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2020年的新学期,因为疫情防控,我们没能如期开学,只能在家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学习。面对新的学习形式,你在线上学习有过什么样的感受呢?盼望、激动、欣喜、沮丧、难过……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感受,通过一件事表达出来。注意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真情实感写清楚。
题目自拟,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学校名、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