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亳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1)这三个问句说明了提出问题的人具有________的品质。 

    (2)请你针对某一现象写三个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雪松启发了两个旅行者,那就是________。大自然总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成熟的稻穗总是低着头,那是启示我们________;一群蚂蚁抬着骨头,那是启示我们________

  • 3、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邯郸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专心________      

    勃勃________   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4、填空

    正直是  

    眼泪无法  

    最伟大的见解是  

    人是为了  

    守信是  

    使卵石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   ,迎来  

    一个人并不是   ,你尽可以  

    可就是  

     

  • 5、拓展提高:你从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湖州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1】本诗的作者是____朝的______

    【2】从诗中,你可以读到湖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3】有人说,诗中的“行遍”和“只合”连用表意巧妙,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代诗人李煊的《湖州陪太守南园宴》中“怪道当年苏学士,杭州不住住湖州”,其中的“苏学士”就是宋代诗人______。他在湖州任上,因_____________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 7、读下列杜甫的两首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②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③抵:值,相当。④浑:简直。⑤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1】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_______”,他与李白合称“______”。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山河在(陷落)

    B.花锦官城(沉重)

    C.看红湿处(明白,了解)

    D.白头更短(用手指轻轻地抓)

    【3】任选一首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的意思:______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现在多用这两句诗来赞美_______的人,像这样的诗句我还知道: 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写这两首诗时的心情完全不同,《春夜喜雨》为“喜”,《春望》为“悲”。

    B.《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色。

    C.《春望》这首诗将家与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内涵上较《春夜喜雨》更广阔。

    D.《春夜喜雨》中,诗人借助对春雨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春望》中,诗人则通过对国都萧瑟春景的描写 ,抒发自己对家乡春天美景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 8、诗歌鉴赏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九。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①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

    1根据诗歌内容,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至少写出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军长征的胜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首诗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联和其他几句诗的关系是什么呢?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最后的时刻

    罗广斌 杨益言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最后的时刻》本意是指_______,文中是指_______

    A.江姐牺牲前的短暂时刻

    B.这一刻在其他时间之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狱中的生活条件_____,同时也说明了敌人的________

    【4】“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句话是江姐对_______说的,也是对_______说的,表达了江姐_______的崇高革命精神。

    【5】“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接到转移监狱的通知,其实也就是死亡通知之后,江姐做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带着问题来读书

    甲:到刚劲端庄的方块字里,感受“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

    乙: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丙: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女娲、大禹的故事萦绕耳畔;

    丁:在爷爷的臂弯下蹒跚学步,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丙:丁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感受________   领略________

    2这一小节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在朗读时要读出________的感情。

  • 11、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  ”的句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3】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画“  ”的句子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6】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 12、阅读与理解

    《桃花心木》片段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A.枯萎:__________

    B.语重心长: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中画线的不确定是指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指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你知道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理解

    《神奇的丝瓜》

    今年春天,我在房前空地上,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成了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当然增加了我的兴趣。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我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顺便也看一看丝瓜。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人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我都要注视那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随之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的窗外,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了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小瓜,垂直的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人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是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丝瓜有思想,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按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疲倦: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以置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徘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突然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品味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读文本,说说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给了你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举办了“北京大学红楼百年纪念展”。团支部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寻五四精神,铸青春之魂”主题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面试题。

    在东城区五四大街路北,一幢建于1918年的红砖砌就墙体的五层老楼,静静地伫立在喧闹的街边(甲)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红楼。

    一百年前,北大红楼在汉花园空地上  地而起,西洋风格的主体红色建筑,与周边传统建筑群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李大钊任图书馆  主任,鲁迅曾在红楼兼课,讲授中国小说史。有人回忆说,听鲁迅先生的课,“在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乙)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播撒了革命火种。北大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她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历史的见证者。

    五四爱国运动促成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继承五四精神,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他们撰写文章、创办刊物,介绍各种新思潮。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越来越多进步青年,北大红楼成为研究(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从此,北大红楼成为北方革命运动的主阵地,历经国民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洗礼;解放战争中,这里更成为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 征(指用来表现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1根据拼音或词语解释,将横线处应填写的汉字用正楷字书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中。

    ___地而起   ②___

    2阅读材料,下列说法对文中加点词“见证者”的意思理解准确、完整的一项是(  )

    A.北大红楼“目睹”了北大学生参加五四运动的过程,可以作为这场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的“见证人”。

    B.北大红楼建成前后,一批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这里传播新文学、新思想,北大红楼见证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北大红楼播撒了革命火种,北大红楼见证了北京革命运动的发展。

    D.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它既是历史“见证人”,本身也是历史发展的证据。

    3(甲)(乙)(丙)三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破折号   (乙)句号、后引号   (丙)逗号

    B.(甲)逗号   (乙)后引号、句号   (丙)顿号

    C.(甲)冒号   (乙)句号、后引号   (丙)顿号

    D.(甲)逗号   (乙)后引号、句号   (丙)逗号

    4展室的墙壁上贴有不同书体书写的“科学”一词,按书体演变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⑤③②④① B.⑤②①④③ C.③⑤②④① D.③②⑤①④

    5下面是一则报道“北京大学红楼百年纪念展”的新闻,有一句表达欠妥,请在(甲)(乙)(丙)(丁)四句中找出该句并进行修改。

    2018年12月4日,《北京大学红楼百年纪念展》亮相北大红楼。

    据介绍,(甲)本次展览以红楼为视角,分为“北大红楼创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心”“北方革命运动主阵地”“北大红楼的保护和利用”四个部分。(乙)它重点展现北大红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发挥的中心作用,以及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中心、北方革命运动重要阵地的光辉历史。(丙)展览展出实物166件、历史照片216幅,多数展品都是首次展出。(丁)这些实物展品再现了新文化运动百年来的艰辛历程。它们与红楼一起构成新文化景观,留给我们丰厚的精神遗产,指引我们开创未来。

    _____句表达欠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句子乐园。

    1.对于盲人来说,难道他们不渴望见到红花绿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南沙群岛。(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风一吹,满山的茶树都开了五颜六色的花,像火一样红。(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一张四十美元的罚单。(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扩写下面的句子。

    (1)竹楼藏在竹林中。

      

    (2)土楼显示了魅力。

        

     

  • 17、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恐龙的灭绝,难道不是一个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在山林中逮到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

    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及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祈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仿写,用上加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照样子,写句子。

    例: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一个小孩说,他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1)冯至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玛琪说:“我可不想让一个陌生人到我家来教我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家。”他指了一下,可并没有抬起头,因为他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作文。

    从小到大,给予我们无私关爱和帮助的人实在太多了,你都用心体会并表示感谢了吗?今天,请你选择一个你最感激的人,让我们细细回味并用笔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不少了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