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同时也是深刻的比喻。
B. 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
C. 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D. 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表现曹操求贤若渴。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南方多地降雪,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②春节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长此以往,占用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③如果校园足球能够突破现有瓶颈,推进体育真正融入、回归到教育体系中,无需揠苗助长,足球苗子就会源源不断的涌现。
④WIFI发射器的辐射极小,一米以外的辐射值就已经微不足道。不过,还是建议将发射器放置在距离床头一米范围之外。
⑤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立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⑥温庭筠的词错彩镂金,意境婉约,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他评价甚高。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⑤⑥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拜官授职称为“拜”或“除”,例如“拜臣郎中”,“除臣洗马”。“迁”和“徙”指升职,例如“再迁为太史令”,“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而“左迁”是贬官,降职,例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B.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北,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北,陕西省的华阴位于华山之北。
C.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成年,称为“加笄”,”笄”就是簪子的意思。
D.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5、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比喻)
B.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排比)
C.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比喻)
D.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设问)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和学术概念之一。“中华”是中国固有词汇,其词义虽历经变迁,但仍相对稳定。“中华”二字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华民族起源和生息于同一片中华大地;第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第一,何谓中华大地。中华大地东起兴安岭、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葱岭、南达海洋,随着历史发展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历史地理空间。近代以前,世界各大文明都无固定边界,文明边界随王朝兴衰而盈缩不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中华大地,也随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兴替而不断变迁。总体而言,从夏商周到秦汉,从秦汉到明清,统一国家的周期性重建和发展,使中华大地不断扩大。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发展,至清代达到高峰,东北地区、正北蒙古、西北新疆、西南西藏与内地共同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最终统一起来,中华大地的历史生长也至此成熟。近代以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界成为现代国家的生存必需。中华大地不再只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更须寻求此历史空间的现代法理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取得了国家形式,中华大地也确立起法定疆城。中华大地从传统天下体系中摆脱出来,不再因王朝兴衰而盈缩不定,从而为中华现代国家奠定了稳固的领土要素。中华大地的历史呈现及其现代法理化,为解决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基础性的时空框架。中华大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生息繁衍的人们,无论语言、习俗、宗教、人种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历史和现今的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也主要在此疆域内展开。这赋予中华民族鲜明的属地性。
第二,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五千余年,必有其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这个机理就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自发生长和外来融入的文化,只要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便利的生活,皆可一律利用,皆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的长期共存和交融,使中华民族养成了兼容并蓄的品质。
不过,文化的多元性,并不意味着历史没有发展方向。多元文化平等相处、互为取鉴的关键是政治统一。从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是统一的周期性重建和扩大。追求统一,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文化心理:即以统一为正义、分裂为不义;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的前提,而历史上的分裂,不过是为更高程度的统一准备条件。中国古代政治在多元文化的保存上,表现得相当游刃有余,文化的多元性,与其说是一种刻意建构,不如说是因政治统一的自足而造成的文化从容状态。
(摘编自《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基本内涵与建设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政治和学术的角度进行观照,“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B.自古及今,我国固有词汇“中华”的含义有过演变,但总体而言,变化并不大。
C.近代以前,伴随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兴替,中华文明的边界在不断地变迁。
D.中国疆域边界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王朝统一国家不断的周期性重建。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论,第二至五段是分论部分。
B.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明确了选文的中心论题:中华民族的含义。
C.文章第二、三段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中华大地”的范围是盈缩不定的。
D.文章的最后一段先破后立,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大地不应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而应是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界。
B.近代以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中华大地的历史生长至此成熟。
C.文章明确指出历史和现今的中国人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生息繁衍的人们。
D.可以说“中华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是互为因果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衣着,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白君易的《琵琶行》中写音乐短暂停歇以后突然发出激越声响的句子是:“ , 。”
(3)李商隐的《锦瑟》中收束全篇,表达诗人惆帐惘然的心情的句子是:“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描写了古代女子为人妇后的辛劳生活,《诗经·氓》中有类似表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绘了小船任意飘摇在浩淼江面上的样子。
(3)《爱莲说》中作者从生长环境的角度表示自己对莲花情有独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的开篇,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目的,精要地概括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了阿房宫依山势而修建阿房宫的走势,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建筑的长廊、高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中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杜牧善于用比喻,其中描写宫女们乌黑油亮的长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夸张、衬托的手法,从渭河水面上漂浮物的角度,极言宫女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阿房宫赋》中,作者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经典的八个字,描写浩荡的农民起义埋葬了秦王朝的统治,而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的内在品质和容态兼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落叶和江水,含蓄地表达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小船在广阔的江面上任意漂荡的情景。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即便是在芳香与污浊混杂的环境里也要保持品格的高洁,以此体现其“不忘初心”的决心。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现女主人公的诀别之心,表明她决心彻底告别之前的生活。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注)(1)亚:通“压”,俯偃低垂。(2)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的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首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也不知何者是诗,何者为画,可谓天衣无缝。
B. 诗歌开篇两句写王宰不愿仓促作画,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作者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C. “巴陵洞庭日本东”句中连举三个地名,一气呵成,表现图中江水从洞庭湖开始,一直东流,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
D. 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云气蒸腾好像随龙飞动,诗人化实为虚,以云气烘托风力的猛烈,使不易捉摸的风力得以形象地体现出来。
E. “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方面旷古未有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上景象。
【2】诗中王宰画的《昆仑方壶图》有什么特点?请归纳并简要说明。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答洪驹父书
黄庭坚
(1)驹父外甥教授①;别来三岁,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专人来,得手书,审②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诸稚子长茂,慰喜无量。
(2)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③。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
(3)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懒惰,不能下笔也。
(4)《骂犬文》虽雄奇,然不可作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甚恨不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临书不能万一。千古强学自爱,少饮酒为佳。
(5)所寄《释权》一篇,词笔从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得古人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⑤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6)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注】①洪驹父:黄庭坚的外甥。教授:官职。②审:知道。③古人不难到也:古人文学创作所取得的
成就,是不难达到的。④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⑤安:妥帖。
【1】请概述“慰喜无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嘱咐外甥跟古人学习章法,推荐读谁的作品?请写出他们的姓名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都属于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
①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②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②慎勿袭其轨也。 ④更须治经,深其渊源。
⑤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⑥文章最为儒者末事。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③④⑤⑥
【4】第(2)段“但少古人绳墨耳”和第(6)段“又不可守绳墨”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5】对此文所提出的为文之法,历史上有不同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选择其中一点加以阐释。
14、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一观点与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所学知识,写一段议论性文字,3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