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在对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也不重在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
C.文章第2段末尾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3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只有有力(不断地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达到。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腐败分子落马后常归结为客观环境不好;可同样面对诱惑,为什么人家能洁身自好,涅而不缁,你却变色变质了?
②优化营商环境十分关键,政府部门要文过饰非,知不足、明忧患、补短板,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环境。
③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企图从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解决现实问题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
④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对生活不讲究,习惯于粗茶淡饭;然而学术中的吴老却容不得半点将就,始终严谨求实。
⑤国家出台一系列信息管理法规,明确规定任何人在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群组里的危言危行,都要担负法律责任。
⑥职场里面啥人都有,如果你不会分辨,什么人都交往,最后你也成了别人眼中的一狐之腋,变成了职场中最不受欢迎的人。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深入探讨,乐观与悲观却又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含义。乐观与悲观的“观”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态度的取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观与乐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直接产生不同的行为,导向不同的生活。
①假如见解正确,则受其指导的行为,必然也趋于正轨
②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见解为导向,以信仰为目标
③真切笃实之知与明觉精察之行,永远是合一而不分的
④盲目者必冥行,无知者必妄为
⑤假如看法错误,行为自然也随之错误
⑥这其中当然包含有知识和见解的成分,甚至是信仰的成份
A.⑥②①⑤③④ B.⑥②⑤①④③ C.③⑥⑤①④② D.③④⑥②⑤①
4、人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而文人亦常在诗作中流露对人伦的真切感受。我国传统将人伦略分为五个层次: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为了更切合实际,可以稍稍改动为:夫妻,亲子,手足,朋友,群已。下列诗篇,其内容符合此排序的选项是( )
甲: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
乙:游人武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阶藓晕青。便是儿时对床雨,绝怜老大不同听。
雁回杳杳浑无梦,鹊语啾啾似有凭。忽得远书看百过,眼昏自起剔残灯。
戊:灯怯寒威焰不青,忽闻急雪打窗棂。宵深未敢抛刀尺,为伴孤儿课一经。
A.甲丙乙丁戊 B.丙乙甲丁戊 C.甲戊丁乙丙 D.丙丁戊甲乙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桂影斑驳 B.往往而是 C.大类女郎也 D.余久卧病无聊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镇随想
张炜
①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②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情趣的人到过这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③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色灰白陡立的石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镇子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山阶上,随意自由。
④我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因为随便一方水土都会诱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再由人和兽一天天拓宽。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⑤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的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⑥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就,渐渐生出浓烈的情感,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
⑦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之外当有许多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凌洌清新,粮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日日演练,于是好酒出世。
⑧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人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得。或许果真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神往之地。
⑨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然分成上下两层,阔如神仙厅堂;洞内四季常温,正好用来囤放酒瓮。那一排排黑色陶瓮就安歇在大山腹中,不管世外风雨吹打,只默默孕育自己。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
⑩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历深长的建筑。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或者是李白《蜀道难》那样的长吟。被乳雾浸染成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的感觉。攀登时人要大口喘息,这时满鼻满腔都是酒香。因为镇上人已经酿造了几百年,天长日久,这里的一切都被醇酒给笼罩了,化成了朦胧一体的美酒世界。
⑪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
⑫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战和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⑬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比这更富戏剧性、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与恨。时间就这样弹指而过,一闪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记忆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而今这河道上,只有坚硬的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⑭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滋味。对于无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与默默无闻的日月长相厮守吧。
⑮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主人解释着“酱香”二字,令人遥想起东方人情有独钟的“酱”之使用。无酱不炊,颜色深邃,百炼成膏。一个“酱”字贯穿古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用于佳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人挑开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无法言说的民间气息。
⑯人偶有长饮和沉醉,以感受美好和虚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⑰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登上古镇最高处。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芭蕉叶子,它们谦虚地垂着,和我们一起倾听。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一个外来旁观者的视角,用一种探寻者的心理,客观而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古镇的感受与思考。
B.文章“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一段,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出了古街的风貌,抒发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C.文章说“现代人陷入了新的窘迫,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农耕时代古人的悠闲和超然。
D.“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回顾历史转到对现实的叙说和感悟。
【2】请概括作者笔下“古镇”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评说本文是在“思想漫步”中“坚守个人的语调”,请从语言特点和思想意蕴两个角度赏析划线段落。
7、补全下列空缺部分。
(1)《过零丁洋》中最为慷慨激昂而又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道出了“开张圣听”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表述“既然没有叔叔伯伯,只有把自己好兄弟的关系维持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告子下》说,人要担负重任,先要让身心方方面面经受一番艰苦磨炼,终能获益,而后面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借李蟠前来求学,阐明从师求学的道理,最后还赞许了李蟠能遵行古人风尚,从师学习,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诗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琵琶女演奏独特的艺术效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生动形象,将全曲推向高潮,随后她收拨一划,戛然而止。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女之耽兮,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荀况《荀子·劝学》)
(6)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将士们骑着骏马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的壮烈战斗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1)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雁
杜牧①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②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③。
[注]①[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作者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起露盘.④长门:汉宫殿名。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虏弦开”运用借代于法,用胡骑挽弓射猎征雁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B. 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 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D. 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作者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2】这首诗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點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B.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C.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D.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书,道家经典著作,即《道德经》《清静经》《玉皇经》《度人经》等,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B.休沐,指古代官员的例假。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唐代则每十日一休假,称为旬假,又曰旬休。
C.学校,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夏代称“校”,殷商时代称“序”,周代称“庠”,先秦学校则有国学和乡学之分。
D.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掌文书及群臣章奏。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长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均勤奋好学,喜欢读经书。早年常常利用休沐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B.宋均为官有方,被百姓爱戴。他任地方官颇有治绩;因故免官,百姓作歌颂扬他,并诣阙乞还。
C.宋均正直敢言,能执义不屈。他曾遭到众疑,但毫不畏惧,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守志不移。
D.宋均贤能有才,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辞,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还想委以重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巫遂取百姓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
(2)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
【5】宋均敢于打破旧俗和现法,以民为本。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具体做法。
14、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说:“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
以上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快乐与艰辛”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