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项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正,庄严大气。
B.乙项是行书,笔画连绵、流畅,收放自如,介于楷书草书之间。
C.丙项是隶书,体态宽扁,古朴典雅,讲究“蚕头燕尾”。
D.丁项是小篆,因形立意,体正势圆,形体古朴。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属事物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 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 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桃核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3、下列说法错误得一项是( )
A.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分别出自《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B.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得代表人物。
C.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因为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
D. 《卖炭翁》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4、下面对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 《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 《红岩》塑造了许云峰、江姐、华子良、双枪老太婆、成岗和小萝卜头等人物形象。其中成岗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坚守自己的气节,在狱中坚持出版《挺进报》。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出自《论语·子罕》,是颜回赞颂老师孔子的话。
B.《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欧阳修,字永叔,号放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D.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只”是副词)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黄香温席”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以不情的纶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B.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而且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C. 《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一方面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着真诚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有着剥削者的意识,她想控制样子,成为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
D.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国是一个历史_____________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_____________读书、热爱学习的传统。愿我们每个人能多读几本书,沉心静气;那样,这个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_____________,多一些笔墨书香。
A.悠久 崇尚 喧嚣
B.长久 崇尚 喧闹
C.悠久 崇敬 喧闹
D.长久 崇敬 喧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佁然不动 佁然: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其境过清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可久居 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斗折蛇行
B.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 潭西南而望
D. 凄神寒骨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第一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_________氛围,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的处境和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满”的表达效果。
【2】学者在评论这首诗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词,说说你对这个关键词的理解。
10、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某中学七年级(1)班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有同学准备以此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以下名言名句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国耻为雪,何有成名?
C.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学生会开展“弘扬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按照要求修改活动通知。
通知
各位同学:
为了更好的落实“弘扬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活动要求,经研究决定,将在七年级召开“爱国,爱家”专题学习活动,请认真整理学过的名言,于3月17日下午2点在学校报告厅参加知识竞答活动。请各位同学准时参加。
2023年3月14日
校学生会
①通知中有一处格式不正确,请找出来并改正。
②通知中有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
【3】请你就此次活动的主题设计三种活动形式。
11、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请完成下面的古诗文探究梳理任务。
(1)古诗中有很多名句含有比喻义。如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____”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在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既写出了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又包含着唐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是王维笔下奇特壮丽、意境雄浑的塞外风光。杜甫客居秦州,更鼓响过,行人断绝“________ ________”。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一种文化象征。你积累了哪些写“黄河”的古诗文?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
12、名著阅读
(1)《陈涉世家》选自________,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_______ ,文中陈涉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2)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3)_____________,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三连
谢志强
①我走出绿洲,进入沙漠,好像我身体里的水分迅速地被沙漠吸收了。烈日当空,热浪滚滚,沙地上的灼烫通过鞋底急速地传上来,我得避一避。
②一片沙丘,像刚揭开锅的一笼窝窝头。我看到一扇门,进去后发现屋里凉爽,似乎有一股风在屋内回旋。这时父亲出现在门口。他穿着厚厚的棉袄,缩着脑袋,双手对插在袖筒里,冷得发抖。我穿着一件的确良衬衫还嫌热。
③我听见父亲的牙齿在打战,好像屋外已是寒冬。我也开始颤抖……我畏惧父亲。
④父亲说:“去给我打一瓶酒。”
⑤我巴不得赶紧躲开父亲。父亲的棉袄给我造成了错觉,好像夏季一下子跳到了冬季。可是,我一出门,热浪便扑面而来。我背后响起关门声,像是屋里的风没来得及出来。
⑥我已没汗可出了。我奔跑,因为鞋底传达到脚底的热,像烙铁一般,我尽量让胶鞋停留在沙子上的时间短暂些。我闻到橡胶的气味——恐怕是脱胶了。
⑦我的脑袋像灌了沙子,却生出一点儿“绿意”——我没带钱。
⑧我又往回跑。风正在抹去我的脚印。我看见沙丘上,风轻轻吹过,画出像波纹一样美妙的图案。
⑨在绿洲里的农场,土坯垒砌的屋子都差不多。我找不到那扇门,根本没有门的迹象,只是一片大小一样的沙丘。我最怕雷同、重复的东西,尤其是老师为纠正错别字而要我把一个字重写五百遍。我几乎要崩溃——这是最厉害的惩罚。
⑩好像我和父亲处在两个季节。想起那件棉袄,我几乎要燃烧。父亲想以酒驱寒,可是,他一向是滴酒不沾呀。
⑪我在沙丘群里兜圈,不时拍一拍、推一推沙丘。要是凑巧,就能推开一扇门。沙丘毫无反应。只见风在沙丘之间吹过,吹起轻烟似的沙尘,又将我的足迹抹掉。
⑫我终于发现一块木牌,木牌上没有油漆,上面用墨汁写着:十三连。
⑬十三连显然已有历史,那墨迹已淡,仿佛要隐去,只留着风吹日晒的痕迹。我到过农场的许多连队,还是第一次知道有个十三连。连队看不出人迹。我猜,是不是本来开垦出了绿洲,后来沙漠又反扑过来,收复了失地?
⑭我不敢久留。我害怕十三连的寂静,像要出什么事一样的寂静。我朝一抹绿奔跑,那绿色仿佛从地面升了起来,不断地加厚加宽。我恨不得跳进连队的涝坝,如同一片果干放进水中,吸收了水分,恢复原样。
⑮我听见哭泣声,我家门前聚集了许多人。
⑯父亲死了,冻住了一样。
⑰母亲说:“你还不过来哭!
⑱我说:“爸爸要喝酒。”
⑲母亲说:“你过来哭。”
⑳我哭不出来。我逃了学,父亲已没能力揍我了。我的心在颤抖,那里像是风口。夜晚,我坐守在父亲的遗体前。像刮起沙尘暴,所有关于父亲的记忆犹如沙漠上空的繁星一样呈现了。比如,我引以为豪的气象站。天阴,父亲身体里的弹片和旧伤就会发作,而农场广播的气象预报,有好多次跟父亲的预报相反,而每一回,都是父亲的气象预报准确无误。我担心他可能突然坐起来,板起脸说:“怎么还没把酒打回来?!这点儿小事你都做不好?!”
㉑我问已哭不出泪的母亲:“十三连?”
㉒十三连不在农场的正式编制之内,正式编制的连队里,都是活人。农场把埋葬死人的地方称为十三连——无碑的墓中大多都是跟父亲一样的老兵。风过大漠,它们把他们的故事都带走了。
㉓小伙伴里,只有我知道十三连的秘密。一个人死了,大人就说他去十三连了。那以后,我就忌讳“十三”这个数字,却常常绕不过去。
(有删改)
【背景链接】新疆和平解放时,生产力低下且匪患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为巩固边防、加快经济发展,驻疆部队整编出生产建设兵团,担负起“屯垦戍边”的重任。生产建设兵团的将士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建起了一个个农场,把亘古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态绿洲,为推动新疆发展、巩固国家边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穿棉袄冷得发抖,与“我”穿衬衫还嫌热形成鲜明对比,设置悬念。
B.十三连没有人迹是因为沙漠的反扑,覆盖住了原本已经开垦出了的绿洲。
C.父亲身体里的弹片和旧伤遇天阴就会发作,比农场广播的气象预报还准。
D.文中的父亲与杨绛笔下的“老王”一样,上都闪耀着优秀品格的光辉。
【2】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述父亲的生平事迹。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我几乎要崩溃——这是最厉害的惩罚。(赏析加点词语)
(2)我恨不得跳进连队的涝坝,如同一片果干放进水中,吸收了水分,恢复原样。(赏析句子)
【4】第一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末尾说:“那以后,我就忌讳‘十三’这个数字,却常常绕不过去。”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蒸饭匠
李靖
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⑥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⑦走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小三轮车上。我把小本子还给了他,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名蒸饭的老人。(C)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文章以爷爷的葬礼开篇,有何用意?
【2】品味语言
(1)第②段中“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一句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请品析其妙处。
(2)试从修辞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3】文中的蒸饭匠老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概括其人物形象。
【4】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做红白喜事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
【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文末(C)处划线句的理解。
15、作文刊物《静待花开》举办征文活动,围绕“改变”这一话题给出了作文题目,向《静待花开》刊物投稿。
(1)请以“_____的改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