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邢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瞻仰了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句中的“瞻仰”一词作谓语。

    B.“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一句的主干是“蝉不十分强壮”。

    C.“不准随地吐痰!”“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两句话的句末都用了感叹号,分别表示祈使和感叹语气。

    D.“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一句中的“热爱工作”和“先进工作者”分别是动宾短语和偏正短语。

  •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书法家张旭的话。

    B.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C.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D.他打扫卫生不认真,学习不努力,不尊重老师等等……真应该好好教育。

  • 3、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ǎi)   连(qiáo)   射(fú)   挑拨离(jiàn)

    B. (jìng)  顶(qióng) 杂(rōng)  接而至(zhǒng)

    C. 诚(qián)  默(jiān)   级(shè) 然而止(gá)

    D. 动(rú)   怀(miǎn)   望(tiào)  安营扎(zā)

  • 4、下列关联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改进文风,______是语言问题、技术问题,______是思想问题、情感问题,那些居高临下的呆板陈述,固然与文字水平有关,但本质上反应的却是对待读者、对待群众的态度;那些无新意的应景报道,______是创新能力不强,________是对世情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

    A.既   又   要么   要么 B.既 又   与其说   不如说

    C.不仅  更   要么   要么 D.不仅 更   与其说   不如说

  • 5、小南梳理了他为参加征文比赛积累的素材,请帮他指出有语病的一项(     

    A.“端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庄重的内容,也有活泼的方面,不必那么束手束脚。

    B.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一道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

    C.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D.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远远地将缚在棒子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等什么都有。

    B.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道,“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C.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 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   猿则百叫无

    B.负势竞   横柯

    C.猛浪   上善

    D.争高   视无碍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晏子赠言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赠人以轩①,不若以言。吾请以言之,以轩乎?”曾子曰:“请以言。”晏子曰:“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揉②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嬴④矣,故君子慎隐揉。和氏之璧,井里⑤之困也,良工修之,则为存国之宝,故君子慎所修。”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轩:车子。②揉:使木弯曲以造车轮等物。③槁暴:晒干。

    ④嬴:直。⑤井里:乡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今来 (   )   (2)有槁暴(   )

    (3)齐人善盗乎(   ) (4)寡人反取焉(   )

    2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习辞者也   晏子送

    B. 其来也   则存国之宝

    C. 晏子使楚   曾子

    D. 有好事者船载入   君子赠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

    4请写出晏子的两条临别赠言,并根据短文回答: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三四两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综合性学习。

    班内决定举行以“朋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解读“朋友”内涵)“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意。所以“友”字的本义是______,“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______的内涵。

    (2)(展示“朋友”形象)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你的一位朋友。

    我的朋友是一个______的人,在我______的时候,他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根据课文默写。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关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史记》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班级开展名著《傅雷家书》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阅读书目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傅雷家书》

    关注人物

    今天是除夕了,想到你在远方用功,努力,我心里说不尽的欢喜。别了,孩子,我在心中拥抱你!

    句中的“我”是(1)______,写出一点“我”的人物形象(2)_______

    关注情节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创伤,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这句话意在说明(3)_______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

    关注评价

    金庸曾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请你从道德、文化、艺术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谈谈《傅雷家书》的阅读价值。

    (4)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祖父和他的牛

    ①祖父爱牛,是因为从小就与牛打交道。对地处浙东四明山麓的小山村而言,耕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没有耕牛,庄稼的收成就无法保障。因为家里养了牛,孩提时的祖父,白日便天天与牛在一起。

    ②我从小寄养在小山村祖父祖母家,颇能感受祖父对牛的爱怜。祖父赶牛耕田时,似乎很少吆喝,虽手握竹鞭,但那竹鞭小得似乎只能用来挠痒,且只是悬而不抽。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

    ③渐渐地,我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每当田间休息时,祖父并不急于吃我送去的点心,而是将牛牵到田塍旁的水渠边,先让牛饮水解渴,再让它吃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草料。看着牛不慌不忙、舒心惬意地吃着草,祖父这才安心地坐下来吃点心。可不知为何,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盯着耕牛,我心里想祖父怎么这么不放心呢。“你看,这畜生又来了,拍死你!”不一会儿,只见祖父一把放下碗和筷,像离弦的箭一样,腾地冲向耕牛,用他那长着老茧但却结实有力的手“啪”地按向耕牛的臀部一侧。未等我反应过来,祖父已经带着他的战利品回来了。原来,他拍死了一只体积硕大的牛虻。他神情严肃地说:“这牛虻最讨厌,总是吸牛的血,若时间长了,叮咬的次数多了,牛会生病的。”

    ④每次耕田回来,祖父总是赶牛下溪滩,用他那把自制的大板刷替耕牛洗澡。到了暑天的晚上,祖父还会在牛棚一隅点上一堆驱蚊蝇的草,以确保耕牛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好好恢复体力。冬天是耕牛歇息的时光,一般养牛者只是给准备一些稻草吃就完事了。然而,祖父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去一些山坡暖阳处找寻青草。即便是准备稻草,他也是精心挑选。牛棚的窗户破漏了,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自己动手去修。年三十的傍晚,他还会烧一锅粥并掺和些蔬菜给牛吃。他笑呵呵地对家人说:“人要过年,可别忘了牛。没有牛的帮助,哪来丰收?”同样的牛,大凡经祖父打理过的总是长得格外地膘肥和健壮。按祖父的说法,那就是“一分投入一分产出,放水则必缩水”。

    ⑤养了这多年的牛,牛会老,也会死,村里人称为“倒”。按照传统的习惯,以及当年的政策规定,牛只有“倒”了,才可宰牛并分配给各家各户。祖父祖母家,有时能分到一二斤牛肉。无论是宰牛的现场抑或家里烧煮牛肉之时,祖父总是在自言自语“罪过罪过”中远走,去亲戚家做客。

    ⑥祖父九十三岁以前还在放牛,只是不同于当年为生产队养牛,这牛是他自己买的。他说,看不到牛,心里堵得慌。因为牛,祖父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尽管农村而今实现了机械化耕田,这牛已然失去了它本来耕田的价值,但祖父还是像先前那样爱着他的牛,视其为伴,精心侍弄,毋敢懈怠。有一年,祖父将养了几年的一头牛转让给了附近村里的村民,可想不到,几个月后它竟偷偷跑了回来,细心的祖父发现这头牛的身上有几处伤痕。祖父爱怜不止,于是跟人家商量,又把它买了回来,直至善终。

    ⑦祖父这种对待耕牛的态度,在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淳朴认知。须知道,物也是有尊严的,对待物的态度,究其实,也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对待自己的态度。祖父走后,我记得最深的,恰恰是他赶着拖犁铧的老牛,耕耘在小山村无垠的土地上,翻飞一坨坨肥沃的泥土,像一种丰收的预告。

    1文章围绕“祖父和他的牛”主要写了五件事,请简要概括其余的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休息时祖父先让牛吃喝然后自己才吃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祖父远离宰牛现场和烧煮牛肉的场所。

    ⑤自己买牛放,与其相伴度过晚年。

    2说说下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着耕牛。

    3如果将第④段中画线句改为“人不可忘恩负义,过年,不能忘却牛的贡献,是牛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五谷丰登”。你认为好不好?请阐述理由。

    4下面是一处伏笔,请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

    5文中的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 14、自知与自胜

    骆玉明

    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中这两句简短的格言,关系到人类生活中两个极其重要、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⑵先说“自知”。老子把“知人”和“自知”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所谓“知人者智”,是说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了解自己,才是内心明澈的表现。换言之,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有自知的可能,否则,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⑶自知的障碍何在呢?简化来说,就是人都有自我肯定的需要,这种需要同冷静的自我认识形成冲突,导致自我认识的能力不能发挥作用。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引了一则故事,说并州有一士族子弟,好作诗赋,浅陋可笑。旁人有意嘲弄,虚辞赞美,他却信以为真,大摆酒宴,招延声誉。他老婆流泪苦劝,叫他不要出洋相,此人长叹说:“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这是个极端化的例子,但那种因为毫无根据的自负,而丧失真实地看待自己的能力的人,在我们每个人周围都不难看到。也许在不同程度上,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

    ⑷牵涉到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时,普遍的现象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占有较大的一份。倘因此而发生冲突,人们总是倾向于把过失归于他人,而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所谓“公平”,虽是人所公认的原则,但在具体的事情中,许多人只承认符合自己需求的状态才是公平的。

    ⑸通过以上简单的解析,我们能够明白:在自知面前,有一层“自障”,所以老子说“自知者明”。其实,要达到自知,从道理上说也很简单: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如此,用于“知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将在“自知”上发生同样的作用。只不过道理虽简单,要做到却实非容易。

    ⑹再来说说“自胜”。顾名思义,就是克制、战胜自我。老子也把“胜人”和“自胜”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胜人有力”,这很容易明白:能否战胜别人,完全看力量对比,力量大的便能取胜。战胜自己却不是表面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自胜”比“胜人”更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一个人性格暴躁,并不是他要这样,而是暴躁已经成为他对自己不满意的事物的自然反应。

    ⑺在另一种意义上,“自胜”可以理解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而只需要关心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一层意义与前面所说的意义,其实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人必须战胜自我的人格缺陷,才能谈得上发展和完善。

    ⑻一般人说“胜”的时候,总是盯着某个对手,老子则认为这至多只能达到相比较的“有力”,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什么人;不把他人看作对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承认他、尊重他。

    ⑼老子所说“自胜”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其追求“胜人有力”,不如追求“自胜者强”,后者才是真正的、根本的“胜”。“五四”前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激烈的态度攻击中国的所谓“民族劣根性”,以警醒国人,求得自救,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道德经》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观点。

    B.作者认为:把“自我”和“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才能达到自知。

    C.“自胜”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

    D.作者最后提出“自胜”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呼吁追求“自胜者强”。

    【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了论题,文章围绕“自知”与“自胜”依次展开论述。

    B.第⑶段开头用设问句,阐述了“自知障碍”的表现。

    C.第⑷段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人具有自私性”。

    D.文中“先说”、“再来说说”、“在另一种意义上”等词语,体现了论述语言的严密。

    【3】根据理解,给文章补写一个“自胜者强”的事实论据。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题目:就这样做自己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