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面对文化传承创新这张有难度的时代考卷,我们不仅要善于做好选择题,敢于做好应用题,还要精于做好综合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她 个体心灵、
民族精神、 民众心智、 中华民族数千年坚毅前行。
A. 启迪 引领 安顿 振奋 B. 安顿 振奋 启迪 引领
C. 启迪 安顿 振奋 引领 D. 安顿 引领 振奋 启迪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与海》多次描写鲨鱼的凶猛,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展示圣地亚哥所克服的困难之大,有力地衬托了他坚毅果敢、永不言弃的硬汉形象。
B. “他个头长得高,并不胖,脸色红润,很健康,是一个女孩子的脸色。到了严冬,他总戴着一个白口罩,是油麻地小学男孩子中唯一的一个。”这段话描写的是《草房子》中的桑桑。
C. 《城南旧事》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
D. 《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刻画了周瑜机智多谋的形象。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的母亲八十大寿,张三朋友说:“祝令尊大人寿比南山! ”
B.“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凝。”(白居易《池上》)所写的是寒露这一节气,寒露比白露气温更低。
C.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民间的习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D.小丽属羊、哥哥比她大三岁,她选择了含有“马到成动”寓意的木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哥哥。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 学生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在于是否努力。
C. 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使我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D. 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苏轼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写过不少风格清新的词,如《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描绘清新明丽的自然美景,寄寓人生哲思。
C. 鲁迅的文学作品,其思想的深刻性历来为人称道,如《孔乙己》《故乡》等小说,就蕴含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的深沉思考。
D. 俄国作家契诃夫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变色龙》是他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万尼亚舅舅》《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6、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善良,就像是一棵桂花树,虽不会开出 的花朵,但是那温婉的清香,却往往使人更加留恋和 ;善良,就像是一条绵延的小河,虽不及大海的 ,但是那清澈的水流,却更能 人的心灵。
A. 秀气 刻骨铭心 波澜壮阔 净化 B. 艳丽 难以忘怀 波澜壮阔 净化
C. 艳丽 难以忘怀 波澜不惊 清洁 D. 秀气 刻骨铭心 波澜不惊 清洁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B.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六合区推广并通过了“美丽乡村游”的休闲旅游政策。
C.屋子里放着鲁迅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D.机器的质量,是决定能否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
8、 俗以喜人面①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②。”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③,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①面:当面。②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③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外官不易为(_______)
(2)汝言亦不为无见(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京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3】京官说“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是因为什么?本文讽刺了哪些人?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2】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令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曲鲁中学准备组织一次“走近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研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请你根据所提供的基本信息,说说徽标的寓意。(50字以内)
中文名称 |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
英文名称 | Chineseculturalheritage |
确定时间 | 2005年08月17日 |
图案 | 成都金沙“四鸟绕日” |
(2)学校拟邀请孔子研究院的杨教授于4月20日下午三点在学校图书馆为同学们作“走近孔子故里,感受千年文化”的专题讲座。请你以曲鲁中学德育处的名义,写一份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杨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鲁中学德育处 2022年4月14日 |
(3)请运用对联知识,把下列拆散的对联重新组合。
传承 吟诗词曲赋 颂扬 国学经典 山河桑田 诵经史子集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默写(共1小题)
(1)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2)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3)酒酣胸胆尚开张,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只恐双溪舴艋舟, 。(李清照《武陵春》)
(5)疑怪昨宵春梦好, 。(晏 殊《破阵子》)
(6) ,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7)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们从 “ ,
。”仿佛看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 “ ,引喻失义。”来规劝刘禅要振奋自强;同时也用“ , 。”表明自己淡泊无争,不求显达的初心。
12、(题文)《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3、说明性阅读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4、时文品味。
爱,踩着云朵而来
丁立梅
父亲说,你妈现在不中用了,在家门口都迷路。母亲小声争辩,是夜里黑,看不见嘛。
母亲去亲戚家做客,当夜搭了顺路车回来,车子停在离家半里路的河对岸,过了新修的桥,就到家了。可她却找不着回家的路,稀里糊涂踏上了相反的路,越走离家越远,幸好遇到晚归的村里人,把她送回家。
母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再也没有从前的利索和能干了。我看着母亲,百感交集,想起了多年前与她相关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它是奇迹。
那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家上百里,想家想得厉害,便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孤寂,如跋涉在沙漠里的人。母亲不识字,让父亲念给她听,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去学校看我。
母亲是从未出过远门的,大半辈子只圈在她那一亩三分地里。可她决心已下,任谁也阻拦不了。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了,母亲又去和邻居大婶借了做客的衣——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母亲考虑得周到,她不想让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丢脸。
左挎右掮的,母亲上路了。那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我入学报到时,是父亲一路陪着的。上车下车,穿街过巷,直转得我头晕,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记不住路。
然而我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摸到我的学校。我清楚地记得,那是秋末的一天,黄昏降临了。风起,校园里的梧桐树,飘下片片金黄的叶。最后一批菊们,在秋风里,掏出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我在教室里看完书,正要收拾东西回宿舍,一扭头,竟看见母亲站在窗外,冲着我笑。我以为是眼花了,揉了揉眼,千真万确是母亲啊!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的方格子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辉,在母亲身上镀一层橘粉,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
那日,我们的宿舍,过节一般。女生们个个都有口福了,她们咬着母亲带来的大萝卜,吃着小鱼,还有糯米饼,不住地说,阿姨,好吃,太好吃了。而母亲,不大听得懂她们说的话,只是那么拘谨地坐着,拘谨地笑着。那会儿,一定有风吹过一片庄稼地,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
一路之上,母亲是如何上车下车,又是如何七弯八拐到达我们学校的。后来,她又是如何在诺大的校园里,在那么多的教室中,一眼找到了我的,这成了一个谜。
我曾问过母亲,她始终笑,不答。现在我想,这些问题根本无需答案,因为她是母亲,所以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
【1】文章写的是多年前的一件事,为何开头用了两段文字写现在母亲的情况?
【2】为什么第2段结尾说“想起了多年前与她相关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它是奇迹”?
【3】第7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说出它的作用。
风起,校园里的梧桐树,飘下片片金黄的叶。最后一批菊们,在秋风里,掏出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
【4】分析结尾画线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5、题目:家传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