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5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
B. 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
C. 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D. 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实至名归的车夫之王啊。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散曲家。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
B. 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背影》《踪迹》。
C.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令郎”是对对方儿子的尊称,“小儿”“犬子”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D.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3、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为庆祝这一盛事,新华中学将举行“回望百年,青春向党”系列活动。校团委组织活动项目征集会,团员代表对此展开热烈讨论。讨论过程中,广志同学一直滔滔不绝,其他同学得不到发言机会。你作为主持人,怎样提醒他最得体?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A.广志同学,你的思维很活跃,但是安静地倾听也很重要。现在有请其他同学发言。
B.广志同学,你有很多想法,但我作为主持人得提醒你,要给其他人留点发言时间。
C.广志同学,你的发言很精彩,我们很受启发。现在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
D.广志同学,请不要再高谈阔论了!现在是其他同学的发言时间,所以请保持安静。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论是航天英雄、奥运冠军,还是大国工匠、军旅标兵,没有昨天吃过的苦、受过的难、扛过的压,怎能成就今天的强大和与众不同?
②自律不仅会改变一个人的容貌和气质,更会培塑健康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自律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④“当你知道自己想要去哪儿,并且全力以赴奔跑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⑤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⑥自律,就是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激励。
A.②④①③⑥⑤
B.⑥③②④⑤①
C.②③①④⑤⑥
D.⑥②①③④⑤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尽心上》,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C. 《周亚夫军细柳》运用对比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着重刻画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选聘(pìn) 侮辱(wū) 萦绕(yín) 义愤填膺(yīng)
B.彷徨(páng) 花圃(pǔ) 深邃(suì) 迥乎不同(jiǒng)
C.字帖(tiě) 屏障(píng) 徘徊(huái) 锲而不舍(qì)
D.攥紧(cuàn) 弄堂(nòng) 倔强(jué) 潜移默化(qián)
7、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 , ,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
①注重田野调查 ②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
③切不可坐在书斋里 ④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②④①③
8、(古文阅读)
面
[清]李渔
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各有所裨于人者也。
予所制面有二种,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膳①己,八珍饷②客,略分丰俭于其间。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③笋煮蕈④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肉,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丝故也。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已。鲜汁不用煮肉之汤,而用笋、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
(选自《闲情偶记》卷五,[清]李渔著,中华书局2014年2月第1版,有删改)
[注释]①膳:进餐。②饷:招待。③焯(chāo):将蔬菜放入水中稍煮片刻。④蕈(xùn):菌类食物。
【1】解释下列词语。
(1)常也 常:(______) (2)五香者何 何:(______)
(3)务取极精 务:(______) (4)但观制饼饵者 但:(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焯笋煮蕈煮虾之鲜汁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
【4】阅读文章,根据语境填空。
秦怀来做客,你招待他吃面,于是有了下面对话:
你:这是我今天特意用来招待你的(1)________(五香面 八珍面)。
秦: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
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这个面还有什么讲究?
你:(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谢谢。那我今天有口福咯!
9、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B. 诗中的“杨花”是指杨树开的花,“榆荚”是指榆钱。这一句,表面看起来,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赞许。
C. 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 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语言轻灵,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等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世界多元化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4分)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诗文典雅隽永,历久弥新,滋润人们的心田。《诫子书》中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不慕名利、目标远大的志向,令人无比敬仰;王湾《次北固山下》借写破旧立新之景,诗中的(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陈代谢的道理,给人以启迪;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写诗人梦中杀敌报国的情操,使人热血沸腾。
12、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打着我!”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
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请结合小说第五章的情节,简要概括祥子怒辞杨宅的包车的原因。
13、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一)被“数字鸿沟”困住的老人
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越来越多充满科技感的设计智能终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对于父母这一辈人来说,都是中年甚至晚年才开始接触。在这个出门大多都只能使用智能手机的时代,不会用手机的老年人逐渐和社会脱轨,他们已经陷入“数字鸿沟”里。
2020年11月23日湖北广水一名行动不便的94岁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被亲属抬到银行、抱起进行人脸识别;2020年7月28日,大连一位老人在大连乘地铁时因无健康码出行受阻,引发热议。
(二)老年人也在努力地融入“智能社会”
这些新闻就发生在我们周边,科技的进步“困住”了他们。是他们不肯学习,不肯与时俱进吗?答案或许并非如此。其实,大多数老人还是很愿意跟上时代,想与时俱进的。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50岁以上网民群体已经达到16.9%,这个数据是不断攀升的,换句话说,智能手机,这个链接着人与世界终端的工具,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渗透率还是很高的。
(三)桑榆非晚,为霞满天,人人都会从青丝变成银发
对于我们有着强学习能力的年轻人而言,接受新事物尚需时间,更何况年过半百的老年人。他们熟悉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却在这几年间被迅速改变,在学习使用手机智能功能时也出现诸多困难。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深,高科技带来的“数字鸿沟”还将进一步加深,不会使用新型电子产品的老年人也将增多。
中国发展基金会《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数据如下:
A.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却逐渐和社会脱轨。
B.在智能手机应用方面,大多数老年人是愿意与时俱进的,但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是随着年龄与日俱下的。
C.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数据,我国2019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相较2010年增加了3.7%。
D.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智能手机在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中渗透率已经达到16.9%。
【2】材料二中提出了“数字反哺”的概念,请对这个概念做简单阐述。
【3】以下哪个标题更适合做上述三个材料的主标题?请选择并阐述理由。
A.破解老人“数字鸿沟”,需要年轻人反哺。
B.老年人受困“数字鸿沟”,别把问题都推给新技术!
C.支付难、看病难、孤独感加剧——谁帮老人迈过“数字鸿沟”?
【4】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经验,为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提出有效建议。
14、文学作品阅读。
剃头阿六
凌鼎年
①常言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不,剃头阿六依然挑着剃头担走街串乡。是年民国三十一年。
②那天,田爷突然想起明儿是自己六十大寿的日子,虽说年景不好,兵荒马乱的,但人生满一花甲毕竟是大事。祝寿是谈不上了,拾掇拾掇头发,光光表表,也算自己对得起自己。于是,田爷决定剃头修面。
③正在这时,剃头阿六走进了这篇故事。
④田爷对这位剃头匠的手艺打着问号。他试探性地问:“师傅会哪几种发式?”
⑤剃头阿六一指剃头担,但见一方泛黄的白布上书有“童叟无欺,保君满意。”并自言自语云:“虽云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
⑥嗬,口气倒不小。田爷插上了一句:“倘若不满意呢?”
⑦“砸我担!”剃头阿六干脆得一刮两响。
⑧这年月,剃头的能混个肚子圆就上上大吉了。一个乡下剃头佬,如此大言不惭,莫非真有本事,能使人耳目一新?
⑨剃头阿六很快进入角色,真正是一丝不苟。正理着,突然“嘡、嘡、嘡”——的大锣声急骤响起。不好,小日本鬼子的飞机来了。不一会,哭爷的喊娘的,鸡飞狗跳,猪嚎驴叫,逃的逃躲的躲,整个村庄乱了套。
⑩田爷急煞,顾不得半截子阴阳头,起身欲走。剃头阿六不由分说,一把按住,说:“慌啥,还没完。这模样,算出你自己丑还算出我的丑?”
⑪天哪!炸弹跟屁股就来了,性命保不保都天知道,还剃甚么头,真是的。田爷死活不肯再剃,再三表示剃头钱决不少一个子。
⑫剃头阿六仿佛受了极大侮辱似的,拿起一把磨得锃光锃亮的剃须刀在田爷面前晃了晃说:“莫动,莫嚷。割了喉咙莫怨我手艺不精!”
⑬由于那把明晃晃的剃须刀,令田爷不敢再动弹,只是浑身上下筛糠般抖个不停。“轰!轰……”日本人的炸弹在村头炸响了。
⑭田爷吓出一身冷汗,头皮也湿得有水淌下。剃头阿六顾自剃头,一点不在乎可能出现的危险,仿佛压根儿没听见炸弹的爆炸声,没看见村庄里乱糟糟一片逃难景象。
⑮终于,剃头阿六收起了剃须刀,取出一面破旧的镜子给田爷照看,嘴里说:“满意不满意在你,手艺绝不马虎在我。”
⑯田爷哪有心思照看镜子,急欲付钱开溜。就在这当儿,飞机的呼啸声近了,炸弹从天而降。弹片击中剃头佬后背,血染红了他整个背脊。田爷抱着血人般的剃头佬不知所措。
⑰剃头阿六死死盯着田爷,断断续续地说:“如、如不满、满意,可以不、不给钱。”
⑱田爷连连说道:“满意,真的很满意……。”
⑲可惜剃头佬永远听不见了。
【1】通读全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开端:________
(2)发展:________
(3)高潮:________
(4)结局:炸弹击中,阿六被炸,田爷信服。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剃头阿六死死盯着田爷,断断续续地说:“如、如不满、满意,可以不、不给钱。”(从人物描写角度加以赏析。)
②嗬,口气倒不小。田爷插上了一句:“倘若不满意呢?”(请揣摩当时田爷的心理活动,要求用第一人称表述。)
【3】评论家认为凌鼎年善于将人物安放在精心设计的反常环境之中,从而揭示人物行为和人物性格的深层内容。请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两处即可)
【4】《礼记》里说:“敬业乐群。”《论语》里说:“敬事而信。”古今中外,人们对“敬”都十分看重。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敬”的看法。
(链接材料)
专注、热爱、全心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爱默生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梁启超
15、按要求作文。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和朋友的帮助……人生际遇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激励和挫折,成功与失 败,都能促人成长。请以“我在 中成长”为题,按要求作文。
题目:我在 中成长 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②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有XX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