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向往,是我们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小明在做试题的时候,既想先做选择题,又想先做默写题,总是见异思迁,拿不定主意。
C.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手段开始在移动端短兵相接。
D.德国足球队和巴西足球队都是强队,但巴西队在脚法上略胜一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年春节,胡伯的亲戚朋友都来向他拜年了,家里济济一堂,好不热闹。
B.秋天到了,行将就木的落叶任由秋风卷起,到处飘零。而连绵的秋雨也不停地下着,这一切勾起了游子们绵绵的乡愁。
C.公司临近上市,老板看到员工们压力很大,悲天悯人地说道:“你们一定要多注意休息,周五给大家放假一天。”
D.为了重振班风,从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到修订班规,再到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新接手班级的李老师均亲力亲为,真可谓殚精竭虑。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春三月,微风还带着寒意,校园的杨柳却花枝招展,嫩叶满枝,翩翩起舞,仿佛在迎候回到校园的莘莘学子。
B.科学研究发现,缺乏稳固人际关系的青少年在疼痛症状方面显得更易于杞人忧天,他们有一种夸大疼痛程度及其威胁的倾向。
C.科学家钱伟长是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但为了国家的需要,他又见异思迁地钻研了雷达、火箭等十几个专业。
D.按照事先的约定,远在广东打工多年的妈妈踏着新年的钟声如期回来了,我和姥姥在看到妈妈的那一刻,禁不住流下了喜出望外的眼泪。
4、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塌败 和蔼 烦燥 肿胀
B.愧怍 阴翳 滞笨 琢膜
C.烦琐 嗥鸣 渴慕 焦灼
D.跋涉 浊流 狂斓 头颅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B.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李小雨同学到现在还没有到校,大家断定她大概是生病了。
D.为帮助灾区人民,学校团委向全体同学发出了“奉献爱心”。
6、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蜗居》这部连续剧就像一首城市的悲歌,着实冷酷,让我们看见了人生鲜血淋漓的真面目。我们的人性中的灰色远比书本和道德标准上那些黑白来得多。无论是指责哪一种生活方式,其实都是没有真正经历者的隔岸观火,说得轻巧而已。
B.种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已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C.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连续十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表现,让各国经济界人士都叹为观止。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7、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畸形(qí) 烂熳(màn) 抽屉(tí) 哄堂大笑(hōng)
B.穿梭(suō) 绰号(chuō) 黝黑(yǒu) 颔首低眉(hán)
C.炽热(chì) 粲然(càn) 眼翳(yì) 广袤无垠(mào)
D. 迁徙(xí) 锃亮(zèng) 脸颊(xiá) 自怨自艾(yì)
8、阅读文言节选,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降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子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巡与远①倶执②。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众不能仰视。子琦③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齿皆碎,何至是?”答:“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都,以刀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大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呼曰:“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
(节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删改)
注释:①巡:指张巡;远:指许远。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合守孤城睢阳。②执:捕,捉拿。③子琦:指尹子琦。安史之乱中安庆绪部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
(2)由是则生
(3)勿怖
(4)眦裂血面
(5)气吞逆贼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如使人之所欲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
【3】结合甲乙两文, 请你评价乙文中张巡的表现。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述的主要观点与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于谦《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致。
B.乙文中“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既表现了子琦对张巡气节的肯定,又从反面衬托了张巡的英雄形象。
C.甲文以“为室之美、妻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为例,从反面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中“威武不能屈”的观点;乙文中张巡的故事则可以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观点。
D.甲文“不可得兼”与“穷乏者得我”中的“得”意思不同:乙文“顾力屈耳”中的“耳”与“男儿死尔”中的“尔”意思不同。
9、赏析《望岳》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2】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10、综合性学习活动: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写字用的笔与电脑的鼠标在争夺汉字书写的天下。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为此,学校特地举办“推广写字周”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阅读后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写字教育在汉字文化圈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的近邻日本、韩国等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韩国甚至要把书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的多位前总理曾联名上书现任总统李明博,要求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日本则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2000个汉字。
材料二:目前,中国90%以上的中小学生没有书法课,有的中小学虽设书法课,但名存实亡,书法教育基本上已经淡出了中小学教育,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老越差,字迹潦草难认、错字屡出,提笔忘字的情况十分普遍。据某地对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情况的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40份试卷中,有6份识别不出答卷学生的名字;抽查10本作文本,其中7本字迹潦草、不整齐。有的学生被抽查时,竟辨认不出自己的笔记本。
(1)结论:
(2)有人认为:中国人写好汉子,这应当是我国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性的要求;有人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好五所谓。你的观点呢?请简要阐述。
11、古诗文默写。
家国情怀是杜甫的忧国忧民,有感于国破家亡,吟出的“(1)国破山河在,______”的时代悲歌;是时运不济时,杜牧《赤壁》中抒发的“(2)______,______”那壮志难酬的无奈慨叹:是曹植心怀天下,“(3)______,______”,咏叹家因荒芜,狐兔出没,提醒统治者施惠于民;是刘桢咏物言志,“(4)______,松枝一何劲”,在风声和松柏的对比中抒发自己坚贞不屈的气节;是李贺的至死不休,“(5)______,______”,愿意为国贡献力量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是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6)______,______,国恒亡”的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12、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武松,人称“行者武松”。他武艺高强,曾在景阳冈空手打死了四只吊睛白额虎。他崇尚忠义,有勇有谋,有恩必报,醉打蒋门神,除恶蜈蚣岭。(《水浒传》)(_____)
(2)宋江和林冲率梁山众英雄在忠义堂排定座次,“智多星”吴用、“神行太保”戴宗、“立地太岁”阮小七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各就各位。(《水浒传》)(_____)
(3)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宋江为不负晁盖遗言,要把主位让与卢员外,众人却不服。于是,宋江想了一个办法,最终解决了“主位”之争。(《水浒传》)(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吴用道:“即今冬尽春初,早晚元宵节近,北京年例大张灯火。我欲乘此机会,先令城中埋伏,外面驱兵大进,里应外合,可以救难破城。”宋江道:“若要如此调兵,便请军师发落。”吴用道:“为头最要紧的是城中放火为号。你众弟兄中谁敢与我先去城中放火?”只见阶下走过一人道:“小弟愿往!”
(《水浒传》第六十六回)
“只见阶下走过一人”,这人是谁?吴用等人“里应外合”“救难破城”的目的是什么?
13、《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
三只眼传媒媒2018-05-10
《人民日报》每两个月评选一次好标题,每次10个左右,分为一二三等等奖,2017年一共评选了好标题64个。
作为全国媒体人业务标杆的《人民日报》,其好标题有很多“会说话”,而且说得有味、说得有理,让人耳目一新,连连点赞。
《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題
《人民日报》好标题到底好在哪
一、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儿
新闻说事实,标题是开场,开场说得好,才能吸引受众往下看。口语化标题,使用群众的生活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讲出的话有生活气息,更能体現人情味儿,这会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这个标题构思巧妙、新颖别致,以全票当选一等奖。叙述式的引题写实,点出种植转型这一关健词;拟人化的主题简明直白,表明种植转型内容;口语化的表达活泼亲切、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了解种植结构调整这一重大农业政策。
春节过后,人们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返回工作岗位,里面的不仅仅是样样的具体实物,更是一份份浓浓的亲情。象征着离家远行的行李箱空间再大,都装不下远行人对家的思念与依恋,标题准确地击中了读者内心的柔软之处,有力地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个标题也是全票当选一等奖。
二、口语化不是普通大白话
标题的口语化,并不是把群众口头语原封不动进行呈现,而是对这些原生态语言进行加工、提炼,在准确、筒练的前提下,让标题更加形象、生动,突显文化品位。
一是语感强,对称美,中文表达讲究修辞,体现博大精深文化。新闻标题中运用对仗,能够使标题呈现平衡感与对称美,不仅利于传统文化弘扬,还能有效提升报道的文化气质。
该文是“补民生短板,咱们加油干”系列报道的首篇,刊发于2017年1月3日17版。文章将采访对象的原话提炼并制成标题,道出了劳动者们坚忍不抜、希望拿双手奋斗出幸福生活的决心和信心,也揭示出目前有些地方由于社会管理不当,人为阻滞百姓劳动致富的现实,口语化的表达,朴实无华、简洁平实,直戳问题实质,一针见血,很有力度,为相关部们防“堵”提供了启示。
二是语意丰,有理趣,中国的的汉字,本身就有强大的文化魅力。看似平常的话语,故在不同的标题语境下,能产生不同的解读,蕴藏的辩证、双关、悬疑等哲理也让人拍案叫绝。
这组标题准确生动地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工件内容和贡献,引题交待了主人公的姓名和82岁的高龄,以及工作单位和工作日上午仍时常去办公室上班的忙琭安排,有情节,有故事;主题采用拟人化手法,将对风云变化的研究比喻成“琢磨云的牌气”,增强了画面感,既有文采,又显情怀。“琢磨”一词尤其用得妙,耐人寻味。
三、口语化要有时代感
时代的特点也会在标标题中留下印记,短标题的流行和网络化标题在广泛使用,体现的就是当今时代的特点。
读题时代,题短而精,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易读易懂易传播。
网络流行语用在题中,也能跟上时尚节拍。2010年11月10日,当“给力”首登《人民日根》头版头条时,曾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如今,网言网语在报上的使用已非常普遍,用得准确,会让读者感觉亲近、自然。
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解读税费红利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意义,生动鲜活,而且有时代气息。两个贴切的比喻既增加了标题的感染力,又提升了内容的思想性,同时这种押韵结构也进一步强化了标题的韵律感。
来源:长江微信公众号(综合研究事儿、全台新声、新闻与写作)
(运城网信备案号120011)
选自微倌公众号“三只眼传媒”,有删改
新闻阅读・参与讨论
【1】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人民日报》评选进年度好标题的意义。
(链揍材料)有人在朋友友圈里晒了一组文章标题的变迁:愿文刊在《人民日报》上,标题是《给勇于担当的纪检干部“撑腰”》,到了一些网站那里,变成《纪检干部威胁:别把事办绝了 你家我知道》;到了另一些网站那里,变成《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遭威胁 对方称“别把事办绝”》;还有《诸如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坚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民日报刊文:有纪检监察干部宁愿送人情也不愿做黑脸包公》。
新闻阅读·反思文本
【2】文章在阐述“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儿”这一观点时,用了两个例子(见文中A.B),哪个更切合这一观点?
【3】你认为本文的标题“《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好不好?为什么?
新闻阅读·关注来源
【4】编者在文中配图,在文末标注信息来源,有什么作用?
新属阅读·评析观点
【5】文中画线处的三个小标题关键词是“口语化”,《人民日报》好标题是否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请阐述理由。
1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1年十大流行语”
咬文嚼字编辑部
2021年已接近尾声。经过读者征集、网友投票、专家和媒体评选,《咬文嚼字》编辑部选出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让我们一同回顾2021年语文生活的流行印记。
……
八、鸡娃
“打鸡血”源于曾经流传的“鸡血疗法”。因缺少科学依据,该疗法早已销声匿迹,但“打鸡血”一词却流传至今,多用于调侃、讽刺某些人精神亢奋,有近乎疯狂、痴迷的状态。近年来,升学竞争十分激烈,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大量补习,“努力拼搏”。这种近乎疯狂的养育方式被调侃为是在“给孩子打鸡血”,简称“鸡娃”。如今,“鸡娃”之积极效果未见得有多少,父母与孩子身心俱疲则是无法否认的现实。显而易见,“鸡血疗法”是不科学的,拔苗助长的“鸡娃”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选自新浪网,有删节)
【材料二】
一石激起千层浪
咬文嚼字
《人民日报》连发三个话题讨论:
新华社、紫光阁、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澎湃新闻、文汇报、上观新闻、天津日报、新民晚报、周到新闻、青年报、劳动报、东方网、封面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
(选自新浪网,有删节)
【材料三】
“用纯正美丽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天津日报
本报记者采访了《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请他解读此次评选。
黄安靖告诉记者:“我们坚持一贯的评选标准,考虑所选条目的社会学价值及语言学价值,具体说,就是要反映年度特征、坚持价值原则、秉承规范理念。”他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社会语文生活中出现了一批反映党100年来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的伟大担当与气魄的“热词”,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等入选。而“双减”“元宇宙”等则充分体现了2021年的年度特征。
黄安靖谈到,《咬文嚼字》是全国唯一一本以“纠错”为特色的社会语文运用刊物,“我们倡导语文规范,提倡用纯正美丽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我们主张,评选流行语,要给母语增光添彩,而不能有损母语的脸面。我们一直坚持,选择优雅、美丽、纯正的语言符号,选出符合汉语结构规律、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词。”
对于今年十分流行的“YYDS”“绝绝子”“夺笋”等网络词语,黄安靖的态度是,“我们并不反对网友使用,但我们绝不赞成让它们进入年度流行语榜单。”
(选自新浪网,有删节)
【材料四】
十大流行语出炉,哪一个击中了你?
人民日报评论
12月8日,《咬文嚼字》公布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在成千上万语词中,整理出十个“最流行”,这一现象本身一时也成了“流行”。
流行语词正在跨越“庙堂”与“江湖”、跨越代际与地域隔阂,走向互鉴互证,彼此耳熟能详。比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等时政语汇,虽非发端于2021,但入选了今年的“流行语”,说明其深入人心的程度。而网言网语的流动也很踊跃,“野性消费”“躺平”之类,源于网友线上互动互嘲,却不胫而走、老少咸宜,甚至登上主流媒体。
有意思的是,有的流行语,本身就是前后相继的关联事件,其问题导向揭示着深化改革的路径。比如“鸡娃”和“双减”。近年来,激烈的升学竞争使不少家长逼迫孩子补课、做题,近乎疯狂的养育方式被简称为“鸡娃”,让父母孩子身心俱疲。而之后流行的“双减”,则是决策层针对“鸡娃”现象的政策“良药”。今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后,给每个中国娃和家长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双减”入选流行语当之无愧。一个个流行语记录下宏观政策在微观生活中的投影,让我们触摸到点滴变化背后的发展脉搏。
(选自新浪财经网,有删节)
【1】下面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1年十大流行语”,是从多种渠道征集意见才出炉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B.“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等时政语汇入选,说明其已深入人心。
C.针对“鸡娃”这一流行语反映出来的教育顽疾,政府则采取了“双减”的治理措施。
D.太流行是“YYDS”“绝绝子”“夺笋”等词语没有入选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写出材料二的标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含义。
【3】有同学认为,材料一只呈现客观事实,没有体现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一中画线部分,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4】《咬文嚼字》《天津日报》和《人民日报》对“2021年十大流行语”这一新闻事件都做了报道,报道的内容也各有侧重。结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这三种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
15、题目:____________让我美丽。请先将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
(1)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立意新颖;
(2)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3)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