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B.《石壕吏》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C.古代“公”“卿”“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普通百姓则是“布衣”“白丁”“匹夫”。
D.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下面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选自《史记》。
B.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我们学过他的《春》和《背影》。
C.《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位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全过程。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D.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3、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小联结识了许多朋友,时常保持联系,互通资讯相互帮助,成了“后天亲人”,这可以用下列哪句话来表达( )
A.德不孤,必有邻
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C.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下面选项中对课文理解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中,都忆及闰土教他冬天雪地捕鸟的无限趣味。
B. 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背影》中,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清新脱俗、精致华丽的语言风格。
C. 莫泊桑和契诃夫都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小弗朗士和奥楚蔑洛夫分别是他们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D. 《范进中举》选自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香菱学诗》选自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作品中的范进与香菱都志于学,但其学习的目的完全不同。
5、下列对《卖炭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B.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C. 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 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
6、下列字形及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楷(kǎi) 元勋(xūn) 斓语(lán) 气冲斗牛(dòu)
B.涉猎(shè) 赫然(he) 挚痛(zhì) 鲜为人知(xiǎn)
C.澎湃(péng) 喧闹(xuān) 哺育(bǔ) 九曲连环(qū)
D.祈祷(qí) 疙瘩(gē da) 污秽(suì) 锲而不舍(qì)
7、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应和(hè) 倘若(tǎng) 小心翼翼(yì)
B.静谧(mì) 着落(zháo) 咄咄逼人(dòu)
C.莅位(1ì) 瘫痪(tān) 不舍昼夜(zhòu)
D.和蔼(ǎi) 姊妹(zǐ) 博学笃志(dǔ)
8、阅读下面的古诗文,感受古人对桃花的喜爱,并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桃花
凡言草木之花,矢口即称桃李,是桃李二物,领袖群芳者也。其所以领袖群芳者,以色之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色为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花能红李能白”一语,足尽二物之能事。
然今人所重之桃,非古人所爱之桃;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大率桃之为物,可目者未尝可口,不能执两端事人。凡欲桃实之佳者,必以他树接之。桃之未经接者,其色极娇,酷似美人之面。所谓“桃腮”、“桃靥”者,皆指天然未接之桃,非今时所谓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也。此种不得于名园,不得于胜地,惟乡村篱落之间,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听其所至,如武陵人之偶入桃源,始能复有其乐。
噫,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凡见妇人面与相似而色泽不分者,即当以花魂视之,谓别形体不久也。然勿明言,至生涕泣。
(丙)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咸来问讯”可看出村人对桃花源外的生活很感兴趣,但习惯了桃花源的生活而不愿离开。
B.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的桃子一般都是嫁接过的,口感往往较好。
C.乙文由花朵娇艳美丽但花期很短的桃花联想到那些红颜薄命的女子,并为其感到惋惜。
D.《桃花溪》这首诗从远到近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由实入虚,构思布局新颖巧妙。
【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
【3】《桃花溪》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唐朝已经由繁盛走向衰败,张旭写这首诗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孙洙评价“《桃花溪》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此诗中哪些内容来自《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情感又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分析。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问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释】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们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B.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C.颈联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反映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流露诗人思想倾向。
D.尾联以景作结,既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渲染战争的激烈。
(2)这首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现在,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更环保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因此低碳生活是我国提倡的生活方式之一。为此,某校八(3)班准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1)口语交际
小明的爸爸只要一走进自己的卧室,就喜欢打开所有的灯,即使是出来到餐厅吃晚饭、到客厅看电视或外出散步,都不关灯。小明的妈妈提醒他离开卧室时要随手关灯,小明的爸爸却说:“电费便宜,咱家负担得起!”
如果你是小明,听到这话,你会怎样应对?
(2)请根据下面这句话。将对联补齐,作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
在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只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和拥抱低碳生活,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
上联:减排温室气体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本次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请你仿照示例再补充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①发放“低碳生活”宣传单。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搜狐网科学频道、绿色频道一起,共同向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网友发出倡议,在一周时间里每人减少1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材料二:
美国某知名歌手最近“挨批”了。环保专家预计她的全球巡回演唱会将造成1635吨的废气污染。看看环保专家给她算的账:搭乘私人飞机,95吨废气排放;250名工作人员搭乘客机,1080吨碳污染;货运交通,碳排放达460吨。
探究结果:
11、古诗词默写。
(1)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2)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夏完淳的《别云间》一诗中表达诗人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这句话出自英国小说家 写的小说《简·爱》,从中可以看出简·爱是一位________、坚强、自尊的女性。
(2)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
上面文字中的“他”是____________(人物名),“他的志愿”是____________。
13、 毽子里的铜钱 (琦君)
⑴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⑵那时,我大概十岁。有一天,我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脖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那个时代,还用铜板呢,一枚银角子换三个铜板,一块银元换三百个铜板。)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⑶隔壁的二婶走过来,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烤山薯进去了。
⑷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我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⑸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⑹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⑺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⑻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⑼铜钱在口袋里丁丁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我捏着撕破的毽子,回到书房,把刚才的事告诉老师。老师仔细地听着,面露微笑。
⑽我问老师:“二婶是不是应当把欠老伯伯的一枚铜板补给他呢?”
⑾老师想了想说:“我想她会补给他的。小君,我倒是很高兴你舍得把毽子里的两枚铜钱剥出来给他。”
⑿我说:“我那时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欠了他很多似的。”
⒀老师说:“不要难过,你有这份心就好了。做小贩的,栉风沐雨,都是非常辛苦的。你长大以后,要格外懂得体谅他们。”
⒁老师慈祥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1】通读全文,围绕着吃烤山薯,梳理“我”情感变化过程,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____吃烤山薯→感激老人给“我”烤山薯→为自己没给钱而感到难过→难忘老人给“我”烤山薯,同时心中也感到___。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⑼段中老师“面露微笑”的具体原因。
【3】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①第⑷段中两个加点词语“愣愣地”各自原因是什么?
②如何理解“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一句。
【4】结合文章的内容,简析作者笔下的老人形象。
【5】老师和“我”对话过程中的“体谅”一词对于我们的成长大有禆益,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体谅”?说说你的看法。
14、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少年
崔 立
①少年是在一个上午,蹑手蹑脚地走出报刊阅览室,直至走出图书馆。
②图书馆外,是一条步行街。步行街上,来来往往的是走过的人群。天其实并不热,少年的额头上微微沁出了汗。
③少年的头一直低着。从阅览室门口,直至走到步行街的每一步,少年都小心翼翼,脸上带着惊慌。倘若有谁呼喊少年一声,少年恐怕都会被惊住,暴露出他那不该暴露的东西。
④灿烂的阳光下,少年远远地朝身后的图书馆望,确定已经安全了。少年如释重负般地,整个人也放松下来,大喘了一口气,是一种释放后的解脱。
⑤少年轻轻拉起上衣,一本崭新的杂志到了手上。杂志上的每一篇文章,少年都喜欢。少年想带回家去看。少年去附近的报刊亭看过,没有这本杂志卖。少年想得到这本杂志。犹豫再三,终于选择铤而走险。
⑥这一晚,少年躺在床上,将这本杂志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好好地看了一遍,连中缝处都没放过。
⑦合上杂志,少年满足地伸展了一下腰,好爽!
⑧又一天,少年再度出现在了图书馆门口,左顾右盼地,又上了二楼的报刊阅览室。
⑨走进去时,少年的心是带着一点忐忑的,小小的忐忑,在门口演变成大大的忐忑,那个坐在服务台前的中年女人,似乎朝着少年的方向凌厉地望了一眼,就那一眼,少年感觉自己的心就快要出来了。
⑩还好,中年女人在望过一眼后,就没再看少年,少年有过瞬间的放松。
⑪少年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径直在书架前停住,那里有一本新的杂志。是上次杂志的新一期。这是本半月刊。
⑫少年轻轻地拿下杂志,在旁侧的书桌前坐下,看杂志的人不是很多,只有几个年纪大的老人,在认真地翻着。像少年一样的孩子,几乎是看不到的。
⑬翻了几篇文章,少年又有了爱不释手的感觉。上一次,少年就是没控制住自己,把杂志带了出去。
⑭少年抬头望了眼女人的方向,女人低着头,似乎在认真看着什么。少年心头有些窃喜。真的要像上次那样吗?少年想。
⑮少年合上了杂志。少年的手,伸向了杂志。少年的手,忽然又打开了那本杂志。在心头,少年拒绝了自己。少年不想再这样了。
⑯这一天,少年把杂志上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读完了。读完后的杂志,少年轻轻地合上。少年站起身,又来到书橱前,轻轻地放了上去。
⑰每隔几天,少年都会来到图书馆,来到报刊阅览室,去找寻那本新一期的杂志。看这杂志,像是少年的一个约定。
⑱每次,少年都会看到那个女人。少年总有那么一丝心悸,在心头慢慢弥漫开。
⑲每次,少年都会认真地把杂志上的每一篇文章看完。
⑳然后,少年会合上那本杂志,站起身,来到书架前,将那本杂志轻轻地放在上面。
㉑时间在慢慢地拉长。
㉒少年喜欢看那本杂志的习惯,没有因为时间而有所改变。反而,少年带来了纸、笔。少年照着那些文章,自己也开始写起了文章。虽然写得多少有些拙劣,但少年喜欢。那些就像是青涩的自己,容易犯错,犯错后慢慢修正。
㉓有一天,女人竟来到了少年的身旁。少年正低着头写他的文章。感觉似乎有人在注视自己,抬起头,少年吓了一跳。
㉔女人笑,说:“写文章啊?”
㉕少年说:“哦,对,对。”
㉖少年的脸微有些烫,是被看到偷偷写文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㉗女人说:“下周,我要退休了。”
㉘女人说:“我看你经常来这里看杂志。”
㉙女人还说:“我带你参观—下我那里吧。”
㉚少年跟着女人,到了服务台处,惊讶地发现下面的一台监控的电脑,阅览室里各个角落的场景,包括少年常常拿杂志坐下来看杂志的位置,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㉛少年忽然脸特别地烫。她是在提醒自己什么吗?少年记得那次“拿”杂志的时候,女人是低着头的,低着头在看电脑吗?
㉜有过几秒的停顿。女人忽然又说:“以后文章写好了,给我看看。”少年说:“好。”少年稍稍有些缓和。
㉝隔一周多,少年去报刊阅览室,女人果然已不在了。换了一个男人。
㉞这个是多年前的事了。多年后,少年也长大了,考上了大学,有了稳定的工作。少年的文章写得也很精彩,少年写的文章经常在当地的日报上刊登,还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刊登,包括那本杂志,少年也经常会上。少年在这个领域已小有名气。
㉟少年常常想,如果当年女人直接抓住偷杂志的他,会是怎样?如果自己偷了一次,又偷,又会是怎样?女人会不会就抓他呢?
㊱少年还想,如果没有当年自己青涩的文章,能有现在精彩的文章吗?还有,少年写的文章,女人看到过吗?
㊲现在,少年不用再去步行街的图书馆了。后来,图书馆搬迁了,少年要去新的图书馆。在新的图书馆门口,少年总要在阳光下,站立几分钟,想想多年前的自己。少年再迈开步,走进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4期)
【1】梳理小说情节发展脉络,完成下列填空。
①___________→②战胜自我、习惯阅读并开始写作→③___________→④长大后写作“小有名气”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那个坐在服务台前的中年女人,似乎朝着少年的方向凌厉地望了一眼,就那一眼,少年感觉自己的心就快要出来了。
【3】第④段和第㊲段都有关于“阳光”的环境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4】品读小说,文中的中年女人具有什么形象特点?
【5】小说㉟㊱段描写少年对往事的思考,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间有无数种泪水,比如感激的泪水、委屈的泪水、喜悦的泪水、悔恨的泪水、悲伤的泪水……但不管怎样的泪水,总是跟我们的成长相关……回顾成长历程,是怎样的泪水让你感受长大?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以请以“泪水中,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内容不少于5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