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绥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对下面的书法作品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字形方正,结构严谨,重心平稳。

    B.字形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蚕头燕尾。

    C.字体化繁就简,用笔牵丝连带,行笔连环流畅。

  •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艾青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 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和反抗,风格凝重、深厚而大气。

    B. 以“土地”和“光明”为主要意象,具有自由诗的特点:简洁化、散文化、口语化。

    C. 擅用象征手法融入对青春的感受,细腻地描述恋爱中男女的幸福与忧伤,含蓄优美。

    D. 1978年“归来”以后,诗意变得更警策,通过镜像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 3、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关于《骆驼祥子》一书的读书笔记,请你选出错误一项( )

    A.小说叙写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小说中有不少关于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白话小说的经典作品。

    B.祥子为夏先生拉包月,夏先生夫妇对他还算不错,眼看就要凑足买车子的钱,却被孙侦探敲诈一空。

    C.刘四爷不同意虎妞嫁给祥子,父女俩彻底吵翻,虎妞就自己做主,在外租房,最终与祥子结婚。

    D.二强子踢死老婆抛弃女儿,阮明因曹先生给了他不及格分数而告发曹先生,这些人自私冷漠的行为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 4、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lìn   líng   应 hán  

    B. shǒu   chǔyùn   菜huái

    C. máo   拼còu   执niù   粼lín

    D. jiě   积zănkuàng cánliăn

  •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辐射   旁鹜   与日具增   前仆后继

    B.萧索   聒噪   根深蒂固   走投无路

    C.狡辨   烦燥   富丽堂皇   不言而谕

    D.深宵   震憾   郑重其事   默守成规

  •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qiào)  悬shū)  农yàn然(fān

    B.皱(zhĕ)  两)   蜍(chán)  潮

    C.默(jiān)  沼猎(shǒu)  糊(

    D.裂(guī)  山)   沟)   砂

  •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云霄       狡辩       天伦之乐       自园其说

    B.蓬勃       凋零       忧心冲冲       格物致知

    C.凛冽       震憾       杳无消息       天衣无缝

    D.眼眶       修葺       根深蒂固       不期而至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睨之久而不去。

    (2)吾射不亦精乎?

    (3)徐以杓酌油沥之。

    (4)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巧妙地将情、景、理融为一体,愉悦的心情、清幽的景色、“曲径通幽”的哲理和空寂中的禅意,值得细细品味。可是我忽然发现尾联中“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矛盾的,你说呢?请你为我答疑解惑。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语文实践活动

    孝感市教科院大力推行“翻转课堂”,倡导以学定教,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语文课堂。一位同学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课前自学《桃花源记》,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学习时,他发现了文中“黄发”“垂髻”都是和人的年龄相关的词语,于是联想到下面的词语,请问,下面哪一项也能归于这一类?(  

    A.老骥 (《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始龀 (《愚公移山》“始龀,跳往助之”)

    C.多髯 (《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疏通文意后,他觉得下面这副对联能概括文章内容,但他区分不出上下联。你认为上联和下联的正确排序是(  )(填字母)

    A.武陵渔夫捕鱼偶入桃源  B.秦时村民避乱久居绝境

    提示1:对联要求平仄相谐……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提示2:从上下联关系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串对,下联的内容往往是紧承上联而发的。

    (摘自《名联鉴赏辞典》)

     

    (3)在自学的过程中,他对陶渊明所处的东晋社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请你帮他想想办法,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满足他的需求?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白居易《卖炭翁》中表明卖炭翁复杂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名著阅读。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他成功了”,这段话中“他”指的是______他与儿子来往的书信被家人辑录为《______》。他在书信中分别从____、生活、艺术等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指导。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厉害了,我的国”

    ①一档《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一组《还看今朝》全景式画面展示让锦绣河山闪耀荧屏;“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让人流连忘返,引来无数点赞。由此不禁想到国运这个话题。

    ②国之运在民之心。今年3月,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益普索集团发布了对25个国家1.8万人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人对未来最乐观,91%的人认为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今天的中国,人们为改革发展而欢呼,为反腐成绩而叫好,为科技进步而击掌。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处想、劲往一处使,爱这个国家,愿为这个国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就是人心,就是民心,就是国运兴盛的折射。

    ③国之运在国之兴。这5年,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奇迹般的宏大工程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感慨:“中国一跃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确实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故事之一。”有人说,中国创下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两个奇迹。何尝不是呢?一句响当当的“祖国带你回家”,让多少身居海外的中国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到强起来的壮丽跨越,国运就在祖国的颜值里。

    ④国之运在风之正。这5年,一场没有硝烟的反腐斗争打响,一大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这场以“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为特征的反腐败斗争,既是对政治生态的修复和重建,又是对人心的涤荡和重拾。邓小平同志当年曾说:“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如今,历经正风肃纪、反腐倡廉的洗礼,全党全社会风清气爽。调查显示,92.9%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不信东风唤不回”,党心民心军心的更加凝聚让国运乘风而行。

    ⑤国之运在势之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国运与世界大格局、历史大变局联系在一起。基辛格说:“当今的国际体系正在经历四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布热津斯基感叹:“全球力量的中心从大西洋两岸转移到了远东。”环顾今日之世界,守成国家在徘徊新兴国家在奋起,也还有一些国家在战火中煎熬。而中国正如方志敏烈士当年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所憧憬的那样,“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正以更为成熟、稳健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国运昌盛的节奏,是国运彰显的昭示。

    ⑥党的十九大召开,这是决定中国国运的大事。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要爆发出来。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如今,这头狮子不但醒来了,而且站起来、强起来了。我们为国运昌盛击掌叫好。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文章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 请简述理由。

    前不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的青年,评出他们心目中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这中国“新四大发明”。

    3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用相同的句式构成段首排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4、表情包让交流更贴近(朱传欣)

    上世纪80年代,一位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输入了一串字符“:-)”,用以表示微笑。这张生动、亲切的笑脸迅速传播开来,可谓最早的“表情包”。此后,人们“视觉先行”,创造出各式各样形象的表情符号。新世纪初,即时通信软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套视觉情感符号:这些造型可爱、神态各异的“小圆脸”具象地模拟出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颇具典型性,推出后风靡至今,成为流行符号。

    表情包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网络交际中“副语言”因素的缺失,容易拉近彼此距离,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当人们面对面交谈时,传递的信息不仅仅来自具体的言语,还来自交谈时彼此的语调、语气、表情、姿势、动作。这些非语言的信息载体统称为“副语言”。

    在早期网络社交中,人们只能依靠文字传递信息,线上空间很难为“副语言”提供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无论是氛围、效率,还是生动性、丰富性方面都打了折扣。表情包发挥出人际沟通中“副语言”的社交功能:提供额外的社交线索,增强言语信息的密度,展露彼此的情绪状态,增强人际交流效率等等。表情包让人们在网络交流时得以更加直观、快捷地表达此时此刻的情感和态度。

    当一个表情包被数量足够多的用户、差异性足够大的群体共同使用时,这个表情包往往折射出一定时期内人们的共同关注和相似体验。比如,201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傅园慧摘得女子100米仰泳铜牌。她在接受采访时喜出望外、率真生动的表情,被众多网友截取为自己的表情包。一瞬间,“洪荒之力”表情包在网络中广为传播。

    还有些时候,同一个表情包对不同群体、不同人来说,含义可能并不相同。例如微信中“微笑”的表情,在一些人眼中表示内心的愉悦,在一些人看来则是礼貌性的社交回应。发送者和接收者身处不同文化语境,在对表情包的“编码—解码”转义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理解。

    表情包的出现,反映的是互联网社会中人们真实、饱满、个性化的交流诉求与期待;层出不穷的表情包,如同最早的那串“笑脸字符”,为网络交流平台注入生机活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小小表情包蕴含着生动的主体情感,衍生出活跃的网络语言。与此同时,作为人人皆可随身“携带”的交流符码,表情包不仅好用,更要用好,促进健康、正向的网络空间的营造与培育。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情包让交流更贴近。

    B.交流就用表情包。

    C.表情包对不同群体,含义并不相同。

    D.表情包蕴含着生动的主体情感。

    【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21世纪初,即时通信软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套视觉情感符号,推出后风靡至今,成为流行符号。

    B.表情包发挥出人际沟通中“副语言”的社交功能,让人们在网络交流时得以更加直观、快捷地表达此时此刻的情感和态度。

    C.发送者和接收者只要身处不同的文化语境,在对表情包的“编码”到“解码”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理解。

    D.层出不穷的表情包,为网络交流平台注入了生机活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有很强的可读性。

    B.文中的“副语言”指的是人们在面对面交谈时彼此的语调、语气、表情、动作等一些非语言的信息载体。

    C.画线句子使用对比论证。通过微信中“微笑”的表情,证明了“有些时候,同一个表情包对不同群体、不同人来说,含义可能并不相同”的观点,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

    D.本文论证的思路条理清晰,语言精练,论辩有力。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校报《青青文苑》举办征文活动,围绕“善良”这一话题给出了作文题目,请你以“善是心灵阳光的照射”为题,写一篇作文,向“文坛逐鹿”栏目投稿。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