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B.“水河澹澹,山岛竦峙(zhì)”一句中字形、字音都正确。
C.《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所表达出的思乡之情完全一致。
D.“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凫水 涌跃 油馍
B.憧仁 亢奋 冗杂
C.斡旋 铿然 褪色
D.羁绊 严竣 辐射
3、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即所谓“金字塔结构”。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D.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能够独立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B. 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C. 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D.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费县的空气更加清新。
5、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传统节目的文化变迁,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②正如春节凝聚了琴瑟和鸣的亲情、慎终追远的家风和孝悌忠信的追求,传统节日里蕴藏着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文化基因,③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④要让文化品格与现实生活融合统一,更好地服务人们。⑤只有自觉珍视传统节日,才能更好地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A.第②句中,“琴瑟和鸣”多比喻夫妻情笃和好用在此处不恰当。
B.第③句中“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C.第④句有语病,可以修改为:在“更好地服务人们”后添加“的生活”。
D.“文化基因”是主谓短语,“只有自觉珍视传统节日,才能更好地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条件复句。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多少过分的阿谀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
B. 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C. 长篇小说,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史诗般的文化厚度。
D. 课本剧汇演中,邻班同学夸张的表演让大家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7、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粗犷(guǎng) 澄澈(déng) 莅临(lì) 蜷伏(quán)
B.静谧(mì) 鄙薄(bǐ) 堕落(duò) 滑稽(jī)
C.庇护(bì) 收敛(liǎn) 徘徊(huí) 敧斜(qī)
D.诅咒(zǔ) 贮藏(zù) 干涸(gù) 应和(hè)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益州……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隆中对》)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臣本布衣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
(3)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 (4)深入不毛______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皆良实/用心良苦 B. 晓畅军事/家喻户晓
C. 死节之臣/节衣缩食 D. 计日而待/千方百计
【3】下列句中,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B. 固以怪之矣
C.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4】翻译下列语句。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5】联系两段文字来看,甲段中的“将军”就是乙段中的 。
【6】【甲】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乙】文中也写到“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都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7】阅读两篇选文,从诸葛亮向刘氏父子的进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8】甲乙两段文字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杜甫句中的____________,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
9、诗歌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望”字。
(2)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说说其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10、(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标示“国内生产总值排位”的红柱上,中国的排位一路超越,最终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2位……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乘坐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时感慨道:“就像风一样快!”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复兴号”高铁,在神州大地上飞驰。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东风,激发了人们建设美丽家园的斗志,神州大地上每棵绿树的年轮,都见证着一场场“绿色革命”。40多年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853万人,153个贫困县摘帽,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
【材料二】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版图上具有地标意义的城市,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从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到充满活力的大都市、被誉为全球经济特区的“头号成功典范”;从1979年开始,深圳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创造了人类历史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缩影,也成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下面是一副关于改革开放“民生‘获得’”的图片。
【材料四】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的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4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选自党建网微平台
【1】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大型展览主要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日新月异的变化。
B.“复兴号”高铁是在我国引进国外的高科技技术的基础上才研发生产的。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民生有了极大的发展,减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D.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缩影。
【2】【材料三】是一幅有关改革开放的漫画,请你描述一下画面所讲述的内容并说明其寓意。
【3】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哪些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
【4】根据【材料四】,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11、诗文默写。
①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②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③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__________;我是干瘪的稻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⑦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直接点明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高兴、满足的情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二)名著阅读
【1】《名人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______国现实主义作家。
【2】《名人传》中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13、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感念老师
阎连科
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长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细小的苗芽。
我把这棵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的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给列宁写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种瓜得瓜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最长的作文。
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飘扬一样——这其中有我的。
有我那篇最长的作文。
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
前些时候,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人在讲我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我看见这位30年前教过我四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而我,已人至中年。
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选自《土黄与草青:阎连科亲情散文》)
【1】作文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小树”,有什么特别用意?
【2】选文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照应?“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有什么深刻含义?
【4】在老师看来“长并不等于好文章”,但是为什么“我那篇最长的作文”却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
14、(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作业
抬起头来做人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这句话如何理解?
【2】面对同学们的种种反应,小男孩是怎样的心情?请展开想象,作一段心理描写。
【3】文章第八节说:“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试阐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
【5】文章第八节有两处写到小男孩“抬起头来”,这两处“抬起头来”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6】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1)不少于500字。(2)文中不能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