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提高产品质量,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可谓处心积虑。
B. 妈妈列举了许多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
C. 如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D. 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节目。
2、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把快乐传染给周围的人,我们善待周围的世界。②既然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切肤之痛的苦恼,也就没有人能指责我们的独自快乐。③人是可以独自快乐的,因为人的感觉不相通。④从这个意义上说,快乐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德行。⑤不要以为快乐是自私的,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播种快乐的种子。
A. ③②⑤①④ B. ⑤①②③④
C. ③②①⑤④ D. ⑤②①③④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对已经做出的允诺决不能______。
(2)国内各大报纸争相 ______了各地喜迎国庆的盛况。
(3)新资金的注入,使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发生了_______的变化。
A. 失言 报到 脱胎换骨
B. 食言 报道 脱胎换骨
C. 失言 报道 改头换面
D. 食言 报到 改头换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圆梦村”试点建设将“水美经济”创新理念融入乡村,开展乡村发展新途径。
B.全国龙舟竞赛在延平湖畔举行的原因是这里的水道合格和水质优良造成的。
C.优化市政工程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而且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D.“最美公务员”书写最美公仆本色,凝聚起新征程上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
5、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但不知为什么 ① 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 ② 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③ 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④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A.①问号 ②问号 ③感叹号 ④逗号
B.①问号 ②逗号 ③感叹号 ④冒号
C.①逗号 ②逗号 ③问号 ④冒号
D.①逗号 ②逗号 ③句号 ④逗号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既遵循作品的平仄音韵,又根据吟诵者的个人理解,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
②吟诵是一种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变化表现出来的方式。
③不妨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
④因此,吟诵之前一定要了解诗歌情意,把握读诵的节奏平仄,不然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⑤吟诵不死板,不能只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
⑥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A.⑤①⑥④②③
B.⑤⑥④②①③
C.②⑥①⑤③④
D.②①⑥④⑤③
7、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惩罚(chéng) 祈祷(qí) 深霄 鞠躬尽瘁
B. 教诲(huì) 亘古(gèng) 遗撼 以身作则
C. 殷红(yān) 污秽(suì) 晶萤 姗姗来迟
D. 吞噬(shì) 粗拙(zhuō) 取缔 当之无愧
8、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乐。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博学而笃志 笃:
(2)静以修身 以:
【3】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_______”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_______”字,对比鲜明。
【5】(甲)(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9、营州①歌
[唐] 高 适
营州少年厌②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注] ①营州:古地名,治所在今辽宁朝阳。②厌:同“餍”,饱。这里是饱经、习惯于的意思。
【1】本诗描绘了“营州少年”怎样的形象?
【2】简要分析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10、班级开展“走进《红星照耀中国》”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的三段选文,探究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方法(注意加点部分的作用)。
(1)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那是早在一九二八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国民党收税的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他自己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卫队的武装。从这一事件中,他缴获了足够的手枪和步枪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
(2)“红军教我读书写字。”老表说,“现在我已经能够操纵无线电,用步枪瞄准。红军帮助穷人。”“就这么一些?”“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都一样。不像在白区里,穷人是地主和国民党的奴隶。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3)就拿我所见到的来说,农民们对我的红军旅伴并无不满的流露。有些农民似乎还十分友善。他们很自愿地把他们的一点点吃的东西卖给我们,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苏区的钱。我们在中午或傍晚到达一个村子时,当地苏维埃的主席就立即给我们安排住处,指定炉灶给我们使用。我常常见到农村妇女或她们的女儿自动给我们拉风箱生火,同红军战士说说笑笑。
11、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1)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感时花溅泪,_____。(杜甫《春望》)
(3)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风休住,_____。(李清照《渔家傲》)
(5)“夕阳”是诗人常吟咏的对象。晏殊在《浣溪沙》中用“_____”,来慨叹时光的流逝;朱敦儒在《相见欢》中用“_____”,勾勒出气势恢宏、悲凉壮阔的夕照江景图;李清照在《如梦令》中用“_____,_____”,开启了黄昏的美好回忆。
12、阅读名著,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选段二 另外一点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我想你心目中的上帝一定也是Bach[巴赫], Beethoven[贝多芬], Chopin[萧邦]等等第一,爱人第二。
【1】以上选段出自______(人名)写的名著《_______》(书名),文中的“你”指的是______(人名)。
【2】选段一中,父亲反复提到莫扎特有什么用意?
【3】阅读上述选段,联系全书,说说父亲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特点?
【4】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一本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昆虫百科全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普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被人们冠以“昆虫世界永恒的史诗”之美称。
B.《西游记》中猪八戒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体现了人性、神性、猪性的完美结合。
C.《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先生改为《朝花夕拾》。
D.《红星照耀中国》主要内容是真实记录了英国记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13、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⑪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⑫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⑮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⑰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⑱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⑲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⑳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阅读选文③—⑯段,概括“芙蓉鸟事件”的发展过程及“我”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情节 | A | 鸟被咬死 | C | “我”知真相 |
情感 | 担心 | B | 愤愤 | D |
【2】第三只猫被冤枉咬死了芙蓉鸟,前文中已经埋下了伏笔,请找出相应语句。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4】联系全文说说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14、阅读下面关于“文明旅游”的有关材料,完成各题。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2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共9000多万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空的新闻,他们一边看着中国游客排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视中国人为“暴发户”。
(《城市快报》)
【数据调查】
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不文明出境游”问卷调查,盘点出国民出境游客“最普遍的不文明出境游行为”。
“最普遍的不文明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不文明行为 | 乱丢垃圾 | 不尊重风 俗习惯 | 对景区规定 不以为然 | 公共场合 大声喧哗 | 插队 | 随地吐痰 |
结果(游客) | 72% | 31% | 13% | 46% | 8% | 65% |
【观点碰撞】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
(新华网)
观点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衡量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拥有财富未必受人尊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
(网友评论)
【1】根据文本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最普遍的不文明出境游行为”调查表显示,“乱丢垃圾”的行为占72%,是国民出境游客“最普遍的不文明出境游行为”。
B.2012年中国居民出境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居民出境共9000万人次。
C.出国旅游的人都感慨中国人多,因为一到假日,世界各国旅游胜地便都是中国人了。
D.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就是到此一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
【2】阅读【事件回放】,你认为“中国式旅游”有哪几个特点?
【3】对中国游客被贴“标签”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15、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
请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6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