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B.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C.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道理,如《爱莲说》。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出自《春望》,作者是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
2、小范同学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后,深受启发。他在向大家介绍主题阅读时,为了加深印象,特意将一些语句抽离出来,请同学们将抽离的语句重新排序填在横线上,构成一段衔接紧凑的话。你认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主题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因为你会获益良多,所以绝对值得你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①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还要能够架构出全新的主题分析 ②因此,很显然,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③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 ④虽然如此,主题阅读却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 ⑤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
A.①③⑤④②
B.③⑤①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③①⑤④②
3、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lòu) 噫(yī) 苔痕(tāi)
B.鸿儒(hóng) 濯(zhuó) 鲜有闻(xiān)
C.蕃(fān) 清涟(lián) 亵玩(xiè)
D.案牍(dú) 淤泥(yū) 德馨(xīn)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俯瞰(kàn) 哀悼(diào) 冠冕(guān) 前仆后继(pú)
B.盘桓(huán) 驰骋(chěng) 作揖(jī) 藏污纳垢(hòu)
C.翘首(qiáo) 归省(xǐng) 追溯(sù) 恹恹欲睡(yān)
D.褴褛(lán) 推崇(chǒng) 帐篷(peng) 拈轻怕重(niān)
5、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刀具表演赛中,一位青年的神刀手以普通车工一半的时间迅速加工完一个工件,令人叹为观止。
B.暮春时节,我漫步在大明湖畔,荷风阵阵,草长莺飞,不禁被这美景陶醉。
C.在《跨界歌王》的舞台上,薛之谦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D.响水“3.21”事故发生以后,一辆又一辆消防车接踵而至,广大消防官兵立刻不顾生死地投入到抢险灭火的工作中。
6、根据你对名著作品的了解,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
B.《荷花淀》《芦花荡》是孙犁小说《白洋淀纪事》的“姊妹篇”,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机智英勇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情、人性美。
C.沈从文“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湘西,一直让他魂牵梦萦,最终,有了《湘行散记》。
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其中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其中《五猖会》反映的是对“孝道”的思考与批判。
7、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振铎的《猫》描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B.《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C.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其作品大多以动物为主角,借动物嘲讽人性的缺点,影射社会现实,代表作有《丑小鸭》《农夫和蛇》《小美人鱼》等。
D.《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8、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⑴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出自《世说新语》)
(乙)汉之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①。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数百人。宫过息庐②下,⑵乐③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数年未去,为诸生拾薪,执苦勤学不倦。
(出自《后汉书》)
(注释):①豕:猪。②庐:房屋,学舍。③乐:羡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⑴期日中(________________) ⑵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
⑶少孤(__________________) ⑷数年未去(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⑴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⑵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
【3】(甲)文中元方“入门不顾”表达了他怎样的态度?
【4】(乙)文叙写了承宫的一段经历,其中最值得我们中学生学习的是什么?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宋]辛弃疾①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②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④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抗金复国事业毫无进展,而且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词人在一次登建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②虎踞龙蟠:形容建康城地势之险要。③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言被疏。④宝镜:喻知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开门见山,开头几句直接点明怀古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一层一层铺展开来。
B.“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词句中透露出昔盛今衰的悲凉。
C.上阕“柳外斜阳”五句,描写登亭所见景象,渲染悲凉凄楚的气氛,表现日渐衰微的国势。
D.下阕以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委婉地表达词人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之情。
【2】结尾两句“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寓意颇深,请简要赏析。
10、《流浪地球》火爆春节档,国内掀起了科幻热,《流浪地球》完美的把科学细节与文学幻想结合了起来,请阅读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三个多世纪前,天体物理学家们就发现这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于是他们发射了上万个探测器穿过太阳,最终建立了这颗恒星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巨型计算机对这个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太阳的淡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汽化了。这一切将在四百年内发生,现在已过了三百八十年。太阳的灾变将炸毁和吞没太阳系所有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并使所有类木行星完全改变形态和轨道。自第一次氦闪后,随着重元素在太阳中心的反复聚集,太阳氦闪将在一段时间反复发生,这“一段时间”是相对于恒星演化来说的,其长度可能相当于上千个人类历史。所以,人类在以后的太阳系中已无法生存下去,惟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而照人类目前的技术力量,全人类移民惟一可行的目标是半人马座比邻星,这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有4.3光年的路程。
(《流浪地球》)
(二)科幻电影、小说《流浪地球》中,联合政府为使地球脱离太阳系前往比邻星,开发了“行星发动机”。行星发动机通过重聚变技术,来达到推动地球的目的,从此开启了2500年的流浪地球之旅。
(摘自百度百科“行星发动机”)
(1)与“类地行星”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科幻文学
B.探索世界
C.宏大神秘
D.发展迅速
(2)下图是电影《流浪地球》的一幅宣传海报,请你结合相关知识,整合文字和图片值息,概述小说中的“流浪地球”计划。
11、(题文)默写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
①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
③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默写颔联和颈联)和《长沙过贾谊宅》(默写颈联和尾联)中选一首,写出题目并默写。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他长着一对宽阔的肩膀,身材修长,四肢灵活,大家不由得都笑了。
①这个新来的人是谁?
②他的门牙是怎么掉的?这一举动表现他怎样的特点?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暖而生,向心而栖
米丽宏
①北方的伏天,阳光猛烈,如烤如炙,而也急骤,一下起来就瓢泼倾盆。伏天的光阴也显得很慷慨,凌晨四点,抗头上已洒满米白的天光,晚上八点,天色还不肯退去。这么长的日照,连花儿都开累了吧?
②在这种天气里开得起劲儿的花有两种,水上的荷花和陆上的葵花。荷花如翩翩仙子,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葵花像痴心女侠,在山坡高地仰着笑脸,乐呵呵地守望着。小时候,我总觉得葵花是一种很傻的花,在那么酷烈的阳光下,还傻呵呵地仰着脸追着太阳跑,不怕灼伤自己吗?它的脾气还挺犟。有一次,我踮着脚尖拽它的花盘,它暂时把头低了一低,我的手一松,那花盘又弹了上去,一副笃定忘我、专注向上的神态,眼里只有太阳。
③后来,我留心观察它。丝绸一样的花瓣不仅没被灼伤,还嫩汪汪的,像浸了水。那么酷烈的阳光,对它而言却宛如琼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许是因为太阳是葵花的信仰。
④小时候,三伏天放暑假,我们小孩子可舍不得在家里避哥。团间、山林全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在野外玩耍的问隙,声喧渐渐平息,山林的寂静让我们有了短暂的沉默。沉默中,我们望向山脚下的葵花地,唯有它们在阳光下发出高亢的呐喊,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万绿丛中夹杂着它们明晃晃的金色,把伏天的单调色彩一下子调匀了。
⑤再大一些的时候,我看过一次月下的葵花。它们齐齐低着头,好似在看脚下的土地,也像在用心体察月光是怎样充盈了露珠的梦境,它们那样温顺、安然、娴静。然而,_________它们用早晨新鲜的阳光洗漱,用露珠抹脸,如果有小风溜溜地吹过,葵花就轻轻咳嗽,像是为了清理掉身体里的残梦。它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全身心的热情,让水分瞬间充盈了枝干、茎叶,像是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⑥看到葵花,我才相信这世间是有着虔诚和专注这两种正能量的。葵花将这两种力量汇聚在自己身上,然后全部寄托给太阳,一种叫作信仰的东西,带它们去往诗和远方。诗是高贵、纯粹的,远方是豁达、悠远的。因为信仰,葵花不萎靡,不颓废,时刻昂扬,时刻虔敬。它们用尽浑身的力气去迎接最暴烈的阳光,让精神获得了最纯粹的沐浴和润泽。
⑦也许在我们认为炎阳下的暴烤苦不堪言时,葵花却很享受,很过瘾。它们每吸收一寸日光,生命就比上一刻又精彩了一些,饱满了一些。所以,它们不会像世人那样去诅咒烈烈的炎阳,而是凭借一种坚定的支撑,将生命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选文有删改)
(1)结合上下文内容,为第⑤段横线处选填句子,并说明选择该句的理由。
[甲]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瞬间叫醒,它们齐整整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小学生向着讲台上的老师脆生脆气地问候“老师好!”
[乙]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轻轻的呼唤声叫醒,它们不经意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优雅的淑女见到长辈一样,悄声细语地问候“您好!”
答:选择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文中“我”对“葵花向太阳”这一行为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
文中“葵花向太阳”的行为 | “我”的认识 |
① | 觉得葵花很傻 |
葵花吸收酷烈的阳光,将其当作琼浆 | ② |
③ | 震撼于葵花对太阳的激情 |
葵花被叫醒,向着太阳问好 | 相信葵花给了太阳虔诚和专注 |
(3)文章最后一段中“坚定的支撑”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14、 正是青年读书时
刘少华
①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如何读书,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②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为何金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比如中国古书,其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金先生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③以此类推,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在青年时期、记忆力最强时,先尽量“输入”,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④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⑤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我们关于读书的经验,大都来自前人。然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又有些不同。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即便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人类最优秀的知识结晶,依然倾向于以出版的方式固化。畅销书榜上,让人失望者有之,给人启发者却更多。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⑥读书得读其闪光点,尤其对当下出版的书更要抱以宽容与理解之心。创新的见解、观点、结论问世时,因其往往领先于时代,往往不容易被接受。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
⑦最后,读书要“手脚并用”。人的记忆力有相当的局限性,人的理解力亦需要多重辅助。动手记下要点,动手写下感受,动手转发给师友,便多了一种理解的可能性。应当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既从书中汲取营养,又将知识应用于现实;既以书为友,又以实践为师……
⑧人生的许多变化,也许是从学会正确读书开始的。而做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 21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年正是读书的好时期
B.青年人要学会正确读书
C.读书的快乐是无法剥夺的
D.读书能通往更大的世界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把书“读完”,意思是人们应该有系统地多读基础性的书,为以后的阅读打好基础。
B.经典书籍经过时间的洗礼考验,阅读经典,是青年人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C.新书中的观点结论,往往不易被接受,青年人应最先去发现、接受这些观点结论。
D.“手脚并用”,既指读书要多动手,又指读书要结合实践,将书中知识应用于现实。
【3】下列对文章的有关论证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按照“青年人读书存在的不足——青年人应该如何正确读书——读书的意义”的思路展开论述的。
B.第③段引用名句阐明了青年人要多读书,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广博的基础,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C.第⑤段对比现在和过去的书籍的不同,论证了新书凝聚人类最优秀的知识结晶,青年人应多读新书的分论点。
D.文章最后提出青年人面对无尽书籍,应学会正确读书,通过读书去寻觅体验更大的世界,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15、作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前进的路上,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初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最初的心愿、信念。初心既是原点,又是目标,回望的是过去,指向的是未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关于初心,你也一定有很多事,很多看法要说。
请以“初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2)不少于600字;(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