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 “合从”,与“连横”相对,是秦国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合纵”。
C. 参、井,星宿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D. “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人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时间。
2、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廷见相如 ②宁许以负秦曲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大王必欲急臣
⑤空以身膏草野⑥其一人夜亡⑦惠等哭,舆归营⑧皆共目之 ⑨衡少善属文
⑩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 ①⑥/ 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B. ①⑥/ ②④⑤/③⑨/⑦⑧/⑩
C. ①⑥/ ②④⑤/③⑦⑧/⑨/⑩ D. ①⑥/ ②③④/⑤⑨⑦/⑧/⑩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发尽上指冠
C.夜缒而出: D.越国以鄙远
4、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加,加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表扬)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斥退) 予虽浩然无所愧作,然微以白文于君亲(文饰)
B.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挽救)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壁奏秦王(启禀)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到,前往) 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延续)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亏损,侵损)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托付) 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同“饬”,整治)
D. 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军队)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交往,交际)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拜)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沿袭)
5、对《孔雀东南飞》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焦母和刘兄合力将仲卿和兰芝逼上绝路。这个故事表现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
B.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以美禽比拟夫妇的手法,是这首诗独有的。
C.文中多处运用铺陈手法。如“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里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D.这个悲剧性的故事,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意在向人们表明,美好的情感虽然一时被压制住,但胜利终将是它们的,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化小说”是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它的倡导者可以追溯到法国象征派诗人古尔蒙,他在1893年提出“小说是一首诗篇,不是诗歌的小说并不存在”的原则。从此,诗化小说作为融合叙述方式与诗意方式的一种类型在西方小说史上一直绵延不绝。这种转向也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坛的关注。
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指出:“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要有葛藤、极点与收场,才得谓小说。这种意见正如17世纪的戏曲的三一律,已经是过去的东西了。”周作人的“抒情诗的小说”概念,尽管侧重强调的是小说中抒情成分对经典小说结构模式的冲击,但仍于无意中预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一种类型的创生,即“诗化小说”。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艺术渊源可以推溯到鲁迅的小说创作。这不单单指他的小说中的象征表现和意象方式,而更指他的一部分第一人称小说,如《故乡》《社戏》等都浸透着浓郁的诗情。当鲁迅运用第三人称纯客观叙事视角或第一人称反讽叙事时,小说的调子往往是冷峻而不动声色的,而第一人称小说则强烈地流露着作者的主观情绪,带有抒情气息。
二战的爆发更使不少现代作家的思考疆域从民族存亡上升到对整个人类成毁和人性本身的反省层面。作家冯至就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有评论家认为,“一个沉思时代的窗帷由他揭开了”。冯至在1942年写的诗体小说《伍子胥》正是这种沉思的结果。冯至曾经两度酝酿《伍子胥》的写作,而且都是受到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的直接触发。他回顾自己在1926年最初读到这篇小说时的感受:“在我那时是一个意外的、奇异的收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和谐,从头至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象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象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当时冯至就试图用这种诗化的文体把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改写一遍。如果说那时冯至“神往的无非是江上的渔夫与漂水边的洗纱女”的美丽的遇合故事,“多少含有一些浪漫的原素”,那么,当从头拾捡起这一原型题材,在浪漫的诗情之上又渗透进了思想的成分,在主人公逃亡和复仇的故事线索背后,作者关注的是人生启悟的思想历程,在浪漫而神奇的遇合之中蕴含着对生命的哲理思考。这一切观念的思考最终凝聚成一个生命过程的哲理图式。尽管《伍子胥》有着小说意义上的完整的故事与贯穿性的线索,但构成小说基本原素的是浓郁的诗情与哲理的氛围融合为一体的意境与幻像。《伍子胥》的问世,标志着现代诗化小说已渐渐走上了一条成熟的路子。小说由此成为一种对人生图式的思考,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汪曾祺)。
(摘编自吴晓东《现代“诗化小说”探索》)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诗歌之学,是指一切文艺作品,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成一首诗来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见仁见智。“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受戒》自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换句话说,八分之一是外在的,一目了然;八分之七是内在的,深藏不露,读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话柄”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太过细腻,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关于小说的诗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尔蒙在1893年倡导的诗化小说创作原则,实现了创作方式从以叙述为主到以诗意为主的转向。
B.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创作源自鲁迅,强调要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具有作者浓郁的主观抒情气息。
C.渔夫遇合洗纱女的浪漫诗情,从色彩和音调上给冯至一种奇异收获,导致了他创作心路历程的变化。
D.“冰山原则”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发挥读者的想象来探寻,实现与小说文本和作者间的精神对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体现了人们智慧的样子,成为现代诗化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创作和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有直接关联。
B.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朱光潜的看法都说明了诗意不是诗歌所独有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有诗意,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C.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让不同读者在面对同一篇作品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但在情感体验上往往是一致的。
D.叙事过于严密、主题单一,或叙事太过细腻,不能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都是小说诗意不足的表现,极易让小说陷于平庸。
【3】下列小说的案例中,不属于材料中“小说的诗意”的内涵一项是( )
A.鲁迅小说《药》的结尾,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环引起了读者对其隐藏意义的不同推测。
B.铁凝的小说《哦,香雪》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C.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名很多出自古典诗文,如木婉清、李秋水、无涯子等。
D.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叙事极简,片段性的回忆串联起主人公的整个人生。
【4】请结合材料一和下面语段,简要梳理冯至创作《伍子胥》的心路历程。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渔夫和伍子胥)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5】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慷慨悲歌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出众人感动,同仇敌忾之情。
(2)在《离骚》中,写屈原感叹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短歌行》中,曹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自己胸怀宽广,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无限深沉悲秋的情感。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之情。
(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选择老师不应该考虑地位的贵贱,年龄的长幼,而应该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写出诗人仿佛要远离人世,飞入仙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 在暮色中。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地区。
D. 七八两句以深刻的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E. 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2】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高祖受禅,拜司九侍郎。及晋王广为扬州,衡拜扬州总管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以母忧去职,岁馀,起授扬州总管司马,赐物三百段。开皇中,拜开府。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
炀帝嗣位,进位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大业三年,帝幸榆林郡,还至太原,谓衡曰:“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衡于是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衡俯伏辞谢,奉斛上寿,帝益欢。衡以藩邸之旧,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
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具图奏之。衡乘间进谏曰:“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敝,伏愿留神,稍加折损。”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暕罪失,有人谮暕违制,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烦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玄感具上其事,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帝于是发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久而乃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
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义宁中,以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节选自《隋书·张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B. 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C. 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D. 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 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C. 太山,即东岳泰山,历史上帝王常有到泰山封禅祭拜天地的传统。
D. 炀帝为谥号。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勤于学问,为人所重。他15岁就进入太学学习,因勤学精思被同辈推重,跟随沈重学习《三礼》,后受到重用。
B. 张衡与帝有旧,恩宠非常。早在杨广镇守扬州时他就辅佐杨广,很受信任;杨广继位以后还曾留宿他家,君臣尽欢。
C. 张衡体恤民情,直言进谏。炀帝想扩建宫室,张衡借机进谏,规劝皇帝爱惜百姓,惹得皇帝很不高兴,但他并不回避。
D. 张衡失宠被杀,结局悲惨。他被贬为平民之后,仍然被皇帝派人监视,因被妾告发他批评朝政,最终被杀于自己家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2)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条道路,两旁的景物优美,路旁插着一块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它劝告过客不要因为无暇欣赏而留下遗憾。
(2)有一句格言这样说:“朋友,快快走,请不要为眼前美丽的风光而驻足。”
确实,是驻足欣赏,还是快步离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可以任选其中一则材料,也可以两者结合进行构思;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