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女人坊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收录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作品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
B.有些橱柜商为了争一个橱柜品牌的好名次,不惜通过“假单”来制造假象,这显然违背了销售排行榜原来的初衷。
C.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D.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2、下列各句中,表达最得体的一句是
A. 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到各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
C. 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D.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3、对对子趣味比赛活动中,有人给出上联:下列可以作为下联的是
“四面湖山归眼底”______________
A. 万紫千红总是春 B. 万家忧乐到心头
C. 千锤万凿出深山 D. 万户争传新乐府
4、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群臣怪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秦军汜南 ④函封之
⑤太子迟之 ⑥吾得兄事之
⑦其人居远未来 ⑧臣活之
⑨范增数目项王 ⑩常以身翼蔽之
A.①⑧/②③/④⑥⑨/⑤⑦⑩ B.①⑤/②⑨⑩/④⑥/③⑦⑧
C.①⑧/②⑤⑦/③⑨/④⑥⑩ D.①⑤/②⑧/④⑥⑩/⑦/③⑨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其智乃不能及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河文明是和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一样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其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更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的比较中分外靓丽。而在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
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黑格尔的“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他认为,干燥的高地与广阔的高原上的人性格是好客和掠夺,而巨川大江流过的平原流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
平原流域文化或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不是绝对的;在类似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的不同民族,其文明道路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对黄河文明的研究我们必须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中提到“革卦”,经文曰:“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后世对“革卦”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不仅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求日日求新。同是孕育于黄河文明的典籍《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沿革,也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与人类早期几大文明相比是较为突出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发展。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仅用千余年的时间。黄河文明文化形态中文字的变化、沿革,成为这种文明变革精神、创造精神的又一个鲜明例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在从秦到清这二千年社会历史中,政治体制的发展变化,使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造了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这无疑是黄河文明求新求变精神及其创造能力的最好例证!
黄河流域历史、进而包括整体中国历史的文明进程,提示我们要特别重视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这是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大河文明的独特之处,也是身处新的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国人,需要从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营养和宝贵品格。
(《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大河文明,要远远优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
B.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属性是保守的,因此一直否定属于大河流域文化的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C.夏商周三代分别尊崇君主、鬼神和礼法,这种治国原则的差异,说明当时代际的文明观念已经体现出鲜明的变革性和明显的进步性。
D.我们在承认黄河文明具有保守一面的同时,也应该站在整体的中国历史文明进程的角度,客观公允地看到其所具有的求新求变的一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承认黄河文明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文化因素为论证前提,使论证思维更为缜密,论证角度更为全面,结论也显得无懈可击。
B.文章引用古代典籍,证明黄河文明的基因中有求变求新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影响着社会层面的发展和个人层面的进步。
C.文章通过古埃及象形文字数千年没有较大变化与中国汉字经过千余年变化、沿革就发展到今天的汉字的对比,论证了黄河文明具有变革创新精神。
D.文章从社会的变革、个人修养的提升、政治文明的进程等多个方面入手,充分论证了黄河文明具有变革精神这个中心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巨川大江流过的平原流域,受地域条件限制,其居民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守旧、呆板和孤僻的特性。
B.人类早期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是很深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地域条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已不复存在了。
C.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创造的四大发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政治进程。
D.强调现在要特别重视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独特之处,是为了继承和充分利用这种思想要素,更好地推动新时期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了士大夫以社会地位为借口而耻于互相学习的心理。
(4)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贬,推己及人,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为自己的壮志难酬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师说》中作者韩愈针对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用三组对比指出问题,其中“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组对比,作者言辞犀利,圣人与众人从师的态度高下立现。
(2)《琵琶行》中诗人描写琵琶乐曲笔法高超,感官与想象巧妙结合,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以无胜有”的美学思想,引人无限遐想。
(3)《短歌行》让世人看到了充满壮志豪情的诗人曹操,而在《赤壁赋》中苏轼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再现了富有诗人风采的英雄曹操形象。
(4)《劝学》善用譬喻,说理形象生动,如以直木为轮、晒不复直的现象,比喻论证如“?”一样的“学习”会改变人的本性,由此得出“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自省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从师的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十则)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赤壁赋》一文中,作者先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洞箫之声,然后用“______,______”两句侧面表现洞箫之声的悲凉。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
(3)大行不顾细谨,______。(司马迁《鸿门宴》)
(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贺铸
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
酌大斗,更为寿,青鬓长青古无有。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注)①作雷颠:指喝醉酒鼾声如雷或癫狂的状态。②秋风:指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刘彻率群臣祭祀后乘船泛舟,时值秋风萧瑟,其触景生情写下《秋风辞》,表达人生易老的感叹。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缚虎手,悬河口”使用借喻手法,前句写勇士,比喻为有军事才能的人;后句写谋士,比喻为有政治才干的人,最终与“车如”句形成鲜明对比。
B.“白纶巾”三句正面表现了词人的抱负,“白纶巾,扑黄尘”描写了词人白衣进京的风尘仆仆,“不知”句化用李白诗句,表现了词人对自己能否功成名就存在疑惑。
C.“衰兰送客”两句中,词人用兰花衰枯来衬托词人不被重用的内心愁绪。“天若”句设想奇伟,意境高远,有力地烘托出词人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
D.这首词根据文意的需要,十分注重转韵,全词每两句转韵一次,加之词句长短参差,读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音乐性强,使人有一咏三叹之感。
【2】词中上下阕多次出现“酒”,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你是怎样理解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语段一: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语段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仪
C.韩、魏塞秦之冲 冲:交通要道。
D.习于虞诈 虞:欺诈。
【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B.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C.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D.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3】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洵总结齐国、燕国、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三国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B.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让秦国趁虚而入,并吞了六国。
D.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5】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
14、作文。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位前贤说的名言警句能给你什么启发?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