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教材内容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而庄子长于借助寓言故事,婉曲达意,但二者都善于发现常人认为没价值的事物中的价值。
B.《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都属于记事通讯,前者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节记录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壮举,后者通过救助日本小姑娘的“插曲”,以小见大,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C.《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文章,两者都带有较强的抒情性,但前者抒情含蓄隐晦,多用曲笔,而后者却直露显豁、汪洋恣肆,表现出作者更加浓烈的愤慨之情。
D.《荷花淀(节选)》笔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小二黑结婚(节选)》“土味”十足,极富乡土气息,但两者都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和先进思想。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皇览揆余初度兮(时节) 及尔偕老(等到)
B.驰椒丘且焉止息(并且) 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C.扈江离与辟芷兮(连缀) 扪参历井仰胁息(摸)
D.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 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鲍团长
汪曾祺
鲍团长是保卫团的团长。
保卫团是由商会出钱养着的一支小队伍。保卫什么人?保卫大商家和有钱有势的绅士大户人家,防备土匪进城抢劫。
鲍团长名崇岳,山东掖县人,行伍出身。十几岁就投了张宗昌的部队。张宗昌被打垮了,他在孙传芳的“联军”里干了几年。孙传芳下野,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这一带人称之为“党军”,屡升为营长。
鲍崇岳怎么会到这个小县城来当一个保卫团长呢?他所在的那个团驻扎到这个县,在地方党政绅商的接风宴会上,意外地见到小时候一同读私塾的一个老同学,在县政府当秘书,他乡遇故,酒后畅谈。鲍崇岳表示,他对军队生活已经厌倦,希望找个地方清清静静地住下来,写写字。老同学说:“这好办,你来当保卫团长。”老同学找商会会长王蕴之一说,王蕴之欣然同意,说:“薪金按团长待遇。只是对鲍营长来说,太屈尊了。”老同学说:“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
鲍团长在这个县待了十多年,和县里的绅士都有人情来往,如马家、王家、杨家……每逢这几家有喜丧寿庆,他是必到的。事前也必送一个幛子或一副对子,幛子、对联上是他自己写的“石门铭”体的大字。一个武人,能写这样的字,使人惊奇。杨宜之说:“据我看,全县写‘石门铭’的,除了王荫之,要数你,什么时候王大太爷回来,你把你的字送给他看看。”
杨家是世家大族。杨宜之的父亲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做过两任知府。杨家所住的巷子就叫杨家巷。杨家巷北头高,南头低,坡度很大,拉黄包本从北头来,得直冲下来。杨家北面地势高,叫做“高台子”。由平地上高台子要过三十级石阶。高台上有一座大厅,很敞亮,是杨宜之宴客的地方。每回宴客,杨宜之都给鲍团长送去知单。鲍团长早早就到了。鲍团长是杨宜之的棋友。开席前后,大厅里有两桌麻将。别人打麻将,杨宜之和鲍崇岳在大厅西边一间小书房里下围棋。有时牌局三缺一,杨宜之只好去凑一角,鲍崇岳就一个人摆《桃花谱》,或是翻看杨宜之所藏的碑帖。
鲍团长家住在咸宁庵。从团部到咸宁庵,杨家巷是必经之路。有时离团部早,就顺脚跨进杨家的高门槛——杨家的门槛特别高,过去杨家有大事,就把门槛拆掉,好进轿子,找杨宜之闲谈一会。
近三个月来,鲍崇岳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
鲍崇岳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鲍亚璜,女儿叫鲍亚琮。鲍亚璜、鲍亚琮和杨宜之的女儿杨淑媛从小同学,鲍亚璜比她们高一班。鲍亚琮常到杨淑媛家去,一同做功课,玩。杨淑媛也常到鲍亚琮家去。她们有什么算术题不会做,就问鲍亚璜。鲍亚璜考取了外地的高中,就要离开这个县了。一天,他给杨淑媛写了一封情书。这件事鲍崇岳不知道。他到杨宜之家去,杨宜之拿出这封信说:“写这样的信,他们都太早了一点。”鲍崇岳看了信,很生气,说:“这小子,我回去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杨宜之说:“小孩子的事,不必认真。”杨宜之话说得很含蓄,很委婉,但是鲍崇岳从杨宜之的微笑中读出了言外之意:鲍家和杨家门第悬殊太大了!鲍团长觉得受了侮辱。从此,杨淑媛不再到鲍家来。鲍崇岳也很少到杨家去了。杨家有事,不得已,去应酬一下,不坐席。
本县湖西有一个纨绔浮浪子弟,乘抗日军兴之机,拉起一支队伍,和顾祝同、冷欣拉上关系,号称独立混成旅,在里下河一带活动。他的队伍开到县境,祸害本土,鱼肉乡民,敲诈勒索,无所不为。他行八,本地人都称之为“八舅太爷”。本地把蛮不讲理的人叫做舅大爷。商会会长王蕴之把鲍团长请去,希望他利用军伍前辈的身份,找八舅太爷规劝规劝。鲍团长这天特意穿了军装,到八舅太爷的旅部求见。门岗接了鲍团长的名片,说“请稍候”。不大一会,门岗把原片拿出来,说:“旅长说:不见!”鲍崇岳一辈子没有碰过这样一鼻子灰,气得他一天没有吃饭。他这个老资格现在吃不开了。这么一点事都办不了,要他这个保卫团长干什么,他觉得愧对乡亲父老。
本县有个大书法家王荫之,是商会会长王蕴之的长兄,合县人称之为大太爷。他写汉碑,专攻《石门铭》,他把《石门铭》和草书化在一起,创出一种“王荫之体”,书名满江南江北。鲍崇岳见过不少他的字,既遒劲,也妩媚,潇洒流畅,顾盼生姿,很佩服。他和无锡荣家是世交,常年住在无锡,荣家供养着他,梅园的不少联匾石刻都是他的手笔。他每年难得回本乡住一两个月。上个月,回乡来了。鲍崇岳拿了自己写的一卷字,托王蕴之转给大太爷看看,请大太爷指点指点。如果有缘识荆,亲聆教诲,尤为平生幸事。过了一个月,王荫之回无锡去了,把鲍崇岳的一卷字留给了王蕴之,鲍崇岳拆开一看,并无一字题识。鲍崇岳心里明白:王荫之看不起他的字。
鲍崇岳绕室徘徊,忽然意决,提笔给王蕴之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保卫团长。信送出后,他叫老伴摊几张煎饼,卷了大葱面酱,就着一碟酱狗肉,一包炒花生,喝了一斤高粱。既醉既饱,铺开一张六尺宣纸,写了一个大横幅,溶“石门铭”入行草,一笔到底,不少踟蹰,书体略似王荫之:
田彼南山
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
写罢掷笔,用按钉按在壁上,反复看了几遍,很得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交待保卫团的职责、鲍团长的从军经历等内容,可窥见小说独特的时代背景。
B.“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从侧面突出了鲍团长处世淡泊、不求名利的个性特点。
C.自然的陈述、口语的融入、文言的夹杂,使小说语言独具一格,呈现流动变化之美。
D.叙述鲍团长遇到的三件不痛快的事,意在写人,颇感散漫突兀,与前文无甚关联。
【2】文中关于鲍崇岳被八舅太爷拒绝见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舅太爷本是纨绔浮浪子弟,国难之时拉起队伍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害。
B.商会会长想请鲍团长以军武前辈的身份,前去劝阻八舅太爷不要祸害百姓。
C.鲍团长特意穿上军装去规劝投靠军阀的八舅太爷,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傲慢。
D.鲍团长没能劝阻作乱的八舅太爷,既感挫败屈辱,心生不快,又愧对乡亲父老。
【3】作者为何花费比较多的笔墨描述杨家巷及杨家宴客的情景?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晚年作品带有一种传统文人的“夫子气”,请结合文中鲍崇岳这一形象作简要分析。
4、人生总是会有种种情感。面对离别,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的内心感受。而《次北固山下》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旅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这些诗句都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滋味。然而,又有很多时候,我们纵使有丰富的感受,却觉得难以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不知道如何落笔或者开口,陶渊明在《饮酒》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就是这种感受,指出很多时候我们本想说明白,却又感觉不可言传。
5、情景默写
(1)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2)杜牧《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归鹿门歌》中,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庄子《逍遥游》
(2)魏晋文人多喜欢“啸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写道:“_______,__________”登上高处放声长啸,或到溪边吟咏作诗,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之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中国古代诗文善用丰富联想,借“月”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担忧和挂念,如《春江花月夜》中因思君不得而浮想联翩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曹植《七哀》中“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写法相类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 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美人香草做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4)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他说如果自己没有祖母,则“____________”,如果祖母没有自己在身边,则“____________”。
(5)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景阔远清旷,自古被推为名句,《登快阁》中也有类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⑴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
⑵非礼勿视,__________,非礼勿言,_________。
⑶是可忍也,__________?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__________,事不成则礼乐不兴,________,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
⑹君子务本,_________。
⑺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①
严羽
日近觚棱②,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琼裾玉珮鹚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③。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①本词是作者送友人廖叔仁去京城(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朝廷中担任官职时所作。②觚棱(gū léng):宫殿的屋角瓦脊。③唾壶歌缺:用东晋王敦的典故。《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间写得气势豪迈,风格雄壮,如描写宫殿巍峨,衬以钱塘怒潮,境界开阔。
B.上片以叙事为主,开篇点明节令,“秋渐满”又为全词奠定慷慨悲壮的基调。
C.“把酒送君”以下二句点题,也赞誉友人一旦入朝为官便如同神仙升天,与仙鸟同游。
D.本词用典自然妥帖,如“富贵等浮云”“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等。
【2】词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概括说明。
11、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①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②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③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④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己。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1】填入第②段括号里的汉字,最恰当的是( )
A.故
B.而
C.盖
D.夫
【2】根据文章内容第①②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官善于揣摩人主的心意,使得人主必然信赖亲近他们。
B.如果人君被宦官把持日益牢固,国家的安危就取决于宦官的喜怒。
C.在人君心中,忠臣比不上侍奉饮食起居陪伴左右的宦官可亲可信。
D.一旦人君的势力孤单,宦官就害怕有一天失去倚仗,大祸降临。
【3】关于第③段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想要和大臣关系恢复亲密,无论行动缓急都不合适。
B.作者一步步推断,最终很可能两败俱伤,大的话会让国家灭亡,小的话也会让皇帝丧命。
C.最终英雄会替之前的人主诛杀宦官,大快人心。
D.史书中记载,由宦官引发的祸患不仅影响一代君王,还会延及后面几世的君王。
【4】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昭宗之事有力地直接论证了中心论点“深于女祸者”。
B.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而是国内形势突然发生变化才不得已为之。
C.文章的结尾,又重提女娲之祸害,再一次与宦者之害作对照,以强调宦者之祸“深于女祸”的论点,并与开篇相呼应。
D.从文章可以推论,唐昭宗成功平定了宦官之乱,且唐昭宗不近女色。
【5】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果泥。
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如果这时从木梯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也不算晚。
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
结合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有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像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