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于是怅然慷慨 情绪激昂 B. 恨晨光之熹微 天色微明
C. 既窈窕以寻壑 幽深曲折 D. 或植杖而耘耔 除草培苗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所见的花腔小调,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但经历过戏剧浪头的打磨后,已经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质,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①它已经从田间地头走上舞台
②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出现的“花腔”腔系是黄梅戏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
③花腔虽然从民歌中转化出来
④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戏剧情境
⑤作用已与民歌不大一样
⑥传达角色的心声
A. ②③⑤①④⑥ B. ②⑤①③④⑥ C. ①③⑤②④⑥ D. ③⑤①②④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禅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它不离现实生活,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又不离感性。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因为它已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超越,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禅宗不要求某种特定的幽静环境或特定的仪式规矩去坐禅修炼,认为执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经验中“无所住心”——这即是超越。
那么,进一步的根本问题便是,禅宗这种既达到超越又不离感性的“顿悟”究竟是什么呢?禅宗讲的是“顿”悟。它所触及的正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问题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性的。即是说,在某种特定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和何所由来。这当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的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为永恒的存在,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的“本体”自身了。在禅宗看来,这就是真我,亦即真佛性。超越者与“此在”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可见,这并不是“我”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相信佛、属于佛、屈从于佛;相反,而是在此瞬刻永恒中,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是一体。要注意的是,瞬刻即可永恒,却又必须有此“瞬刻”,否则也就无永恒。
这永恒既超越时空却又必须在某一感性时间之中。既然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也就必须有具体的感性空间,所以也就仍然不脱离这个现实的感性世界,“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这也就是超越不离感性。重要的是,经此一“悟”之后,原来的对象世界就似乎大不一样了。尽管外在事物并无任何改变,也不需要任何改变,但是经此“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其意义和性质却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
在我即佛佛即我的真正超越里,一切混然失去区分,而这也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存在”。消除了一切欲求、愿望、思虑、意识,“无念”“无心”,“心”“境”也就两忘。既已超时空、因果,也就超越一切有无分别,于是也就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感。从而,既不用计较世俗事务,也不必故意枯坐修行:饿即吃,困即眠;一切皆空,又无所谓空。自自然然地仍然过着原来的生活,实际上却已“入圣超凡”。因为你已经参透禅关——通过自己的独特途径,亲身获得了“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神秘感受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禅宗认为,执著于特定环境和仪式规矩等外在事物的坐禅修炼,反而不能达到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感性经验中所达到的“无所住心”。
B. 禅宗“悟道”不依赖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在感性自身中实现超越,是因为“悟道”与现实生活相连,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
C. 禅宗的顿悟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情况下,产生顿悟的瞬刻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从而让过去、未来和现在融合在了一起。
D. 在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一体的瞬刻永恒中,瞬刻即可永恒,但又必须有此“瞬刻”才能完成“瞬刻即永恒”的顿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禅宗的“悟道”既不同于一般的感性,是因为它获得了某种精神超越;又不同于一般的精 神超越,是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
B. 如果达到了禅宗所认为的“真我”,也就是真佛性,那就可以实现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对佛的超越。
C. 禅宗所说的“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依旧不脱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因为这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和空间,即超越而不离感性。
D. 在佛我一体的真正超越里,超越时空因果,超越一切有无分别,尽管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变化,也可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需特定条件修炼,不凝滞于外物,不计较世俗事务,不枯坐修行,自自然然地仍然过饿即吃、困即眠的生活,就已“入圣超凡”。
B. 经过“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外物的意义和性质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由此可知“瞬刻永恒”的“悟”是修行的关键点。
C. 顿悟的一瞬刻完成了对一切物我人己界限的超越和与对象世界的完全融合,一切混然失去区分,可以使人达到“心”“境”两忘的境界。
D. 通过独特途径参透禅关,实现我与佛一体的真正超越,可以亲身获得“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受。
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今昔对比中更强烈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密形象写其孤独处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逍遥游》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的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惜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里引用《谐》的话说:鹏迁徙到南海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写其气势之大。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让历史重演,否则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写秦始皇挥动长鞭驾驭天下,消灭周边的国家统一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司马迁认为其产生怨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李白《蜀道难》中体现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篇名句默写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轻舟、微风来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李密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表现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地的山水来衬写唐明皇对杨玉环深深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拟行路难》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文默写。
①《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皇帝要虚心纳谏的句子是:“虑壅蔽, 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来比喻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④《大学之道》中写到“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强调不论身份差距,修身处世都是为人的根本。
⑤《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所有春江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⑥《无衣》中描写君王即将发兵,要修理好铠甲和兵器,准备战斗的句子是: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将进酒》借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用纵情豪饮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借“______________,明月夜,_________”几句,写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小松林的坟冈,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9、默写。
①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抗金壮举的回忆。
②《燕歌行》中,描写军情紧急,敌军压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④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向任安解释自己撰写《史记》的初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代诗歌阅读
清平乐·春晚
王安国①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②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梨花。
注:①王安国:王安石的弟弟,后被罢官归田。②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宠妃淑妃名,后泛指歌女。
【1】上片描写晚春图象的手法新巧而饶有韵味,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2】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1、文言文阅读。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威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遗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具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上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①,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棰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完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注】 ①私渠海: 地名,今蒙古共和国稽落山西北。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B.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C.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D.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文才出众,善于识人。他年轻时给东平王举荐贤士,所荐之人都得到了东平王的青睐重用。
B.班固颇有政见,深谋远虑。对于汉匈关系,他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认为应抓住时机,维护双方和平关系。
C.班固胸怀大志,投身军事。他在伐匈之战中,辅佐窦宪,随军出征。后来窦宪落败,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
D.班固疏于教育,遭致灾祸。其子不守法度,家奴也缺乏教养,获罪于地方官员,后致班固下狱而死。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弟超恐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
②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4】对于匈奴的和亲请求,班固力排众议,认为应该与匈奴建立友好往来。他的理由有几点?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了?”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学生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呐呐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烛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