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陈子昂、骆宾王、卢照邻是初唐诗人。
B. 汉乐府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句式多样,以七言为主,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泛。
C. 阮籍、嵇康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是建安七子之一。
D. 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为清初三大家。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平明,汉军乃觉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往往而剧 卒中往往语
D.所谓天者诚难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
“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
“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
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
“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
“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
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
“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
“我还是醒着好。”
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
“没有什么可心烦的。”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
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加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一直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趔趄,我也重重地掉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
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
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测了他的体温。
“多少?”
“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
“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
“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
“喝点水,把药吃了。”
“您觉得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
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
“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
“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
“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早上九点起,整整一天时间,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您肯定?”
“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
“哦。”他说。
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注】华氏度=32+摄氏度×1.8。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该标题贯穿全篇,脉络清晰,同时又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B.小说中叙写小男孩因自己生病发烧到一百零二度,使得他在一天中内心恐惧,精神上倍受折磨。
C.小男孩“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可见家人对他的粗心和漠视。
D.小说的文字含蓄浓缩,着墨不多,却令读者玩味无穷。这正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具体体现。
【2】小说以小男孩等待的一天去展开故事情节,文中为什么又突转到父亲外出打猎呢?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文中的小男孩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而有人认为小男孩是个弱者形象。你更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了堆土成山、填平洼地为喻,说明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_________”,停下来,是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_________”,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
(2)《过秦论》中“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气势恢宏;《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评断公允。
(3)高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两句叙写了战士们面对与敌人短兵相接而死亡却拥有保卫国家志士般的气节。
(4)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是对激荡人心的高亢音乐的描写,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异曲同工。
(5)李商隐《锦瑟》颔联“______,______”,运用典故描绘了或美好或缥缈的梦境。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表明后人如果不汲取教训则易重蹈覆辙。
(2)《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表现作者因风景之胜久久徘徊不忍离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庖丁解牛》中用来表明庖丁如今解牛时不用眼睛而用精神,就能达到随心所欲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两种动物,分别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写蜀道的山势高险。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写自己早晚勤勉修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永在《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公知其一,未知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不如子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表明作者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 ,___________”勾勒出阿旁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对华年往事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年华的无限感慨。
(2)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中所见亡妻窗前打扮的情景,可以想见当年夫妻的恩爱生活。
(3)小刚立志想让自己成为君子,老师让他以《〈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说的“文”和“质”作为标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听赵秀才弹琴
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淡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B. 第二句写玉音清脆,让人渐觉气定神闲,写出了琴声清雅的特点。
C. 诗中运用了典故,《幽兰操》是孔子所作,卓氏指卓文君。诗中风趣的写出不必弹幽兰曲也能引起卓文君的琴心,从侧面表现了音乐的感染力。
D. 本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音乐,只是李贺的诗用了湘夫人、女娲、吴刚等神话典故,使得全诗想象更瑰丽,立意更新奇。
E. 本诗侧重于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而《李凭箜篌引》不但描摹音乐,还增加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2】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苏洵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②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乘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苏辙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谋略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爱惜
D.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完:保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B.至丹以荆卿为计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C.当与秦相较 佐当寇之韩、魏
D.李牧连却之 藉之以蔽其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后来派遣刺客刺杀秦王,最终计划失败而灭亡。材料一第一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B.材料一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材料二作者欲擒故纵,引出论题,认为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
D.两篇文章都是借史论政,并和现实紧密联系,以起到借古鉴今的作用。从风格上看,材料一、二说理缜密,善于推理,长于气势。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 二 国 委 秦 而 四 国 休 息 于 内 以 阴 助 其 急 若 此 可 以 应 夫 无 穷 彼 秦 者 将 何 为 哉 不 知 出 此 而 乃 贪 疆 场 尺 寸 之 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②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有消息称,“慈善富民大会”将在“鸟巢”召开,参与者只要缴纳人民币10元,就可在活动现场领取慈善金5万元。尽管多地警方很早就对此予以辟谣,但全国各地的中老年受害者还是络绎不绝拥向“鸟巢”。为此,国家体育场不得不暂时关闭。警方人员现场对这些受骗者进行耐心的劝返工作。然而一些受骗者对这一骗局仍“深信不疑”,甚至表示要与劝说的家人断绝“亲子关系”。
对于“大批老人拎包聚鸟巢等领钱,充耳不闻警察和广播辟谣”的讯息,你怎么看?请在受害老人、受害者子女或警方工作人员中任选一方,表明你的观点,并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