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资阳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面对自然悲剧,我们不是英雄,只是   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 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感。默默之中,苦难 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

    A. 朝生暮死 慰问 磨灭 尊严   B. 浮生一梦 抚慰 磨钝 尊贵

    C. 浮生一梦 慰问 磨灭 尊贵   D. 朝生暮死 抚慰 磨钝 尊严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韩国同意美国在其领土布置“萨德”反导系统,无疑火中取栗,这样做定会使自己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②在去年我省青少年步手枪比赛中,选手们屏气凝神,目不交睫地盯着靶标,丝毫不理会观众的叫好声。

    ③当今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当整个行业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势必会形成多家公司分庭抗礼的局面。

    ④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雕塑精品。

    ⑤对两岸同胞的交流问题,“台独”政客们低估了台湾民众的判断力,其煽动性言论经不起推敲,甚至不值一哂

    ⑥杨老师在职工微信群里对校长进行批评,校长对杨老师做出停职停薪的处罚,并让全体老师表决,有假公济私的嫌疑。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 3、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红楼梦》中,“宝玉挨打”是一场重头戏:贾政因宝玉怠慢贾雨村、结交忠顺王府的戏子及贾环诬告宝玉害得金钏跳井等原因,对宝玉大打出手。

    B.《家》中,觉新从开始就丧失了学业和爱情的权力,在家庭约束下不得不终止学业,放弃喜欢的姑娘,和父亲为他选择的但他厌恶的姑娘结婚。

    C.《哈姆莱特》中,鬼魂这一悲剧意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昭示自己的冤情,忠告哈姆菜特,推动情节发展,为故事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D.《茶馆》中,把社会上的各色人物都集合到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五十多年间社会的变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E.《老人与海》中,被杀死的马林鱼的眼睛“像宗教游行行列中圣徒塑像的眼睛”,这表明,在老人眼中,原先丑陋的马林鱼变得高贵、美好。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互相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B.智联网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以上的用人企业不会优先录用“海归”,用人成本太高、容易跳槽是用人者拒绝“海归”的主要原因。

    C.发改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确保市场稳定供应。

    D.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大气中化学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增加了大气中的光化学氧化剂,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多。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城人,故乡的风土人情滋养了他,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他的许多作品再现了这座古城质朴生活的吉光片羽,让人更好地体味了当地淳朴的民风。

    ②王帆竞选班长一职成功,就职演说那天,他精心准备后粉墨登场

    ③商代铜器铸作技术之高明,就连今天的科技也望尘莫及

    ④他对宇宙形成的看法,被誉为自盘古开天以来,最石破天惊的论断!

    ⑤教育学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家长作风。

    ⑥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交友的方式和途径早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既带来了沟通的便利,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对于网络交友要慎重,避免陷入交浅言深的误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以来道家的祭天、通神、避邪等仪式都离不开香。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与应用。主要体现在道教斋酿焚香、养生修行等方面,它发展延续贯穿着整个道教文化的传承历史。道教香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哲理,形而下的应用科学。亘古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道人敬神、养生都离不开香道。道人焚香、熏香、敬香等,都包含于香道之中。

    道教中以三炷香代表道教三宝,道宝代表玉清,经宝代表上清,师宝代表太清,也代表天、地、人,敬三炷香表示着敬三清,敬天、地、贤人。

    道人向神明上香时,要用左手插香,因左手为阳,为大,以示尊敬。三炷香插在香炉中的总宽度最好不要超过一寸,这叫“寸诚感神”。道经说:“寸心可达九重天。”真心诚意能够感动九天之上的神明。

    道人通过眼观、手触、鼻嗅、冥神,对香料进行全身心的欣赏和感悟,在简朴传统的仪式中感悟今生,与天地融于玄妙的清静之中。

    道教在长期的香道仪式中发现香气与人身有密切关系,由初始最简单的激发内心愉悦感功能延伸到养生养心功能。道教中按香品香气确定了其四大主要功能:祀先供圣——礼仪的表达手段(通神);祛疫辟秽——草药的重要部分(预防);安魂正魄——宗教的必备用品(养心);启迪才思——文人的读书伴侣(安神)。

    宋初东华派创始人宁全真在《上清灵宝大法》就有详细的说明: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穹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合和,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

    这里“香”不再是普通的香料,其实是人的 “心香”,属于形而上的修行境界。

    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中国道教几度沉浮,有过兴盛,有过衰退,但香文化始终与道教紧密相连。在喧嚣的人世间,香不仅使修行的场所气味馨人、威严庄重,而且能使修行者心灵得到宁静,获得灵感,取得养生效果。

    道教的香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翘楚,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大量道家流传的香方以及应用经验是未来养生健康产业的瑰宝,值得我们推崇与弘扬,造福社会,惠泽天下。

    (李风森《浅谈道家文化与香道文化之渊源》,2018年6月12日,中国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文化及其应用是在道教祭天、通神、避邪等仪式的长期历史演进中产生的。

    B. 从道教举行仪式时进三炷香的含义,可以看出道教文化和香道文化的关联。

    C. 道教所确定的香气的四大功能既有安神养心的精神追求层面,也有祛疫避秽的生活应用层面。

    D. 文中宋初宁泉真的《上清灵宝大法》的关于香的功用的说明实质上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心香”范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具体地阐述了道教文化和香道文化的密切关系。

    B. 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从道家敬神用香仪式和道家对香道的养生功能的阐释两方面,论证了道家文化与香道文化的关系。

    C. 文章在阐释道教香文化功能时,是以蕴含精神哲理的形而上为主,以表现应用科学的形而下为辅,主次分明。

    D. 文中列举道教文化敬神用“三炷香”,上香时“用左手”,三炷香的宽度“不超过一寸”,是为了证明,这些道教进香仪式既是一种道教文化,也是一种香道文化。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古以来,道家文化与香道文化就如影随形,形影不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B. 道家文化中的修道必须借助香道文化中的焚香的“静心”“安神”功能才能达到道家“通神”的境界。

    C. 道家敬神的用香仪式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哲理,而其香道养心养生功能属于形而下的应用科学。

    D. 文章末尾,作者高度肯定了道教的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也展望了道教香文化在养生方面的美好前景:造福社会,惠泽天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3)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6)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弟子与老师的关系,他认为之所以要“能者为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婉言自己有意奉诏,但“____________”;想要奉养祖母,又“____________”,这使李密进退失据,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3)“榆关”即今天的山海关,古人称之为“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这一古称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路人永被缅怀。《蜀道难》中,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巨大牺牲,才有了通天险路。蜀道之高,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白的“手可摘星辰”有异曲同工之妙。

    (3)《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描写项脊轩里充满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述而》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江上水汽弥漫,无边无际的江水和远方天际相接之景。

    (3)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使“六国足以拒秦”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而历史悲剧总是重演,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执着追求理想,即使失去生命,也心甘情愿的名句是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高度评价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人,并希望刘禅善待他们的两句是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先汉繁荣昌盛的原因。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五丁开山”

    的故事,既给人以想象,又交代了蜀道的由来。

    (3)苏轼《赤壁赋》中先用“______________”来描写在辽阔江,上行船就好像驾风而行,再用“________________”来描绘飘飘然的自己似乎已经成为仙人。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潇湘画里: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潇湘八景”。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化用典故,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

    B.三、四句写景,不事雕琢,“不尽山”与“无穷水”则显得气象阔大,意境旷远。

    C.“西风”无形,“秋意”无迹,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表现诗人内心愁绪。

    D.这首小令选取典型的意象描绘秋景,人与景物在精神上自然契合,艺术特色鲜明。

    2请简要分析本曲的写景技巧。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燮论

    苏轼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却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呜呼,小民之家,一朝而获千金,非有大福,必有大,何则?彼之所获者,终日勤劳,不过数金耳。所得者微,故所用者狭无故而得千金,岂不骄其志而丧其所守哉。由是言之,有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汉高皇帝得天下,亲冒矢石与秦、楚争,转战五年未尝得志。既定天下,复有平城之围。故终身而不事远略,民亦不劳。继之文、景不言兵。唐太宗举晋阳之师,破窦建德,虏王世充,所过者下,易于破竹。然天下始定,外攘四夷,伐高昌,破突厥,终身师旅不解,几至于乱者,以其亲见取天下之易也。

    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谏而不纳,而又有功,敢逃其死哉!使其不死,则厉公逞志,必先图于范氏,赵盾之事可见矣。赵盾虽免于死,而不免于恶名,则范文子之智,过于赵宣子远矣。

    (选自《新编东坡海外集》有删改)

    [注]①士燮:即范文子,名燮,士为其官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晨晋师而陈 压:逼近

    B.必有大 咎:罪过

    C.故终身而不事远略 远略:长远的谋略

    D.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 鉴:镜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因至前 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此天之厚我乎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C.汉高皇帝得天下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D.过于赵宣子远矣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鄢陵一战,范文子深藏谋略但胆小无能,在各位将士请求出征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不欲战”,从而导致了一年内晋国大乱。

    B.作者善于设喻说理,以普通人家突然获得大量钱财必有大祸临头的事例设喻,引出了君王若得天下容易,那么丧失天下也会很容易的观点。

    C.作者高度评价了范文子的政治智慧,认为他“不求一时之功”正是由于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盛赞他“过于赵宣子也远矣”。

    D.本文是一篇史论,语言明快畅达,议论颇有思辨色彩,表明了作者对历史规律的看法,在为历史人物定性的同时,也为当下现实提供了借鉴。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

    (2)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出自战国列御寇的《列子·说符》。其基本含义是,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观察过往就可以预知未来。引申含义为,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以史为鉴,学习历史可以掌握未来的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的连续性思考中,做到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墨子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意思是可以用过去的事来推断事情的发展,用出现的事来推知隐微的事。《吕氏春秋》说,“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汉代董仲舒说,“不知来,视诸往”。

    对“见”与“知”的思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现代人也很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见”与“知”之间关系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