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A.敬贤礼士 B.瑜等率轻锐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今日,王先生九十寿诞,府上高朋满座,蓬荜生辉,先生精神矍铄,非常开心。
B.学生写给老师的贺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顺意!
C.李大伯夫妇结婚四十周年纪念日,大家前去祝贺:四十年前二老义结金兰,我们恭祝二老金婚快乐、生活美满!
D.小李见到张教授说:“感谢教授您一直以来对舍弟的帮助。目前,他已顺利完成课题。”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惊蛰已过,本是天气回暖时节,谁想气温直降10℃,走在大街上冷气逼人,竟然一寒如此,让人难以适应。
②《论语讲记》是钟茂森先生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书中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分析得鞭辟入里。
③2018年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在英国伦敦落下战幕,一如赛前所料,中国队一路3比0无惊无险地包揽了男女团体冠军,又一次折冲樽俎,独占鳌头。
④正月初八,第二届德州董子文化街庙会盛大开幕,夜幕下的庙会被年味十足的花灯装扮得五彩斑斓,让游客意兴阑珊。
⑤位于贵州省内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序繁杂,对精确度要求也毫发不爽,否则就会失之千里。
⑥在生活中,一个人对物质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更应深深懂得,怀瑾握揄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的目标。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1985年我搬迁新居,秦老前来作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副为补壁,那对子上写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B. 李鸿章心领神会,道:“我知道老师现在的处境,您效忠皇上,爱民爱兵,但也难免遭到小人的猜疑。”曾国藩捋着稀零零的胡须,哈哈一笑道:“贤契多虑了,我肝胆相照,为国为民,决无二心,只是希望你赴皖牢记朝廷的恩典,担负起责任。”
C. 1月5日在工人文化宫举行先生的“百竹展(画展)”,先生在《自序》中写道:少小喜画,幸遇裱师赵炳奎先生介绍,蒙先师苏昧塑先生不弃,收为“入室弟子”。如是三载,为人学艺,受益一生。
D. 去年,台湾东美大学校长章孝慈在北京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法学研讨会后,曾到桂林祭奠其先母章亚若。章孝慈是蒋经国和章亚若的儿子,因非嫡出,故从母姓,是一位学术有成就的法学教授。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推崇孔子,却没把孔子的每句话都当作清规戒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B.他见老领导工作十分辛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果品回来。
C.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D.某局长前不久因违纪受到处分,最近又因腐败丑行而被停职,真是雪上加霜。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原因十分复杂,需要从多方面探讨。
首先,是由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经济发达虽然不一定直接带来文化繁荣,但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水平往往比较高。明清两代,江、浙地区,随着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副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镇的繁荣,以及新兴市民的壮大。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中新因素的成长,促成江、浙文化的繁荣,以及文化新气象的出现。
然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文化发展除了受经济制约外,还有其自身规律。例如,在清代,晋商特别活跃,金融业发展迅猛,道光末年票号达11家之多,到清朝末年发展到33家,其分号遍及全国多地。但这期间山西文化的发展却相对迟缓,若与唐代的辉煌相比,已大为逊色。又如,北宋时期,关中的经济已经远不如唐代,但张载却在这里教授生徒,传播儒学,使之成为儒学的中心。
其次,与社会稳定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南朝齐梁二代文学本来相当繁荣,分别以齐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为首的三个文学集团,对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齐永明年间周颗发现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竟陵八友”中的沈约等人根据四声以及双声叠韵,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创制了“永明体”,进而为近体诗的建立打下基础。成书于齐代末年的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系统的著作。由于萧衍、萧统、萧纲父子召聚文学之士,创作诗歌,研究学术,遂使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可是经过侯景之乱,建康沦陷,士人凋零,江左承平五十年所带来的文化繁荣局面遂亦消失。
与此类似,还有唐朝末年中原一带的战乱对文化的破坏。首都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是文化中心。到了五代,长安的文化中心地位消失了,而四川因为相对安定,士人们相携入蜀,文化也随之发达起来,俨然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中心。当然,社会变革期往往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以及各种思想和主张的激荡,这反而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并形成若干文化的中心。如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是儒家的中心,楚国是道家的中心。
复次,文化中心的形成与教育水平、藏书状况等有很大关系。书院较多的地区,私人讲学之风兴盛的地区,蒙学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成为文化中心,突出的例子是宋代的江西、湖南。据统计,宋代书院中建在长江流域的占74.76%。江西、湖南的书院在长江流域又是较多的,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这些地方也就成为文化中心。
文化的发达离不开书籍,书藉印刷和图书收藏较多的地区,往往会形成文化中心。四川成都是雕版印刷最早流行的地区之一,唐代大中年间已有雕版书藉和书肆。唐末成都印书铺有西川过家、龙池坊卞家等。此后,一直到五代、宋代,成都都是印刷业的中心之一,这对成都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清两代私家藏书以江浙一带为最盛,诸如范钦天一阁、毛晋汲古阁等都在江浙,这对明清时期江浙文化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作用。
最后,要提到文文化贤哲或学术大师的引领作用。山东曲阜一带,如果没有孔子就难以形成文化中心,这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袁行霈《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论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中心的形成,受制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它与当地经济是否发达未必有必然的关系。
B. 南朝齐梁时期建康之所以成为文化中心,就是因为当时皇帝、太子等为首的文学集团的推动作用。
C. 南朝江左文化繁荣局面的消逝,五代长安文化中心的没落,归根结底,都是由士人的流失导致的。
D. 成为文化中心的地区,必然呈现出书院开设多、私人讲学风行、蒙学发达、书籍印刷业兴旺等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着文化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原因,文章按先总起后分说的思路有条不紊展开解说。
B. 文章在阐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时,举出实例,进行了辩证分析。
C. 文化中心的形成有外在因素,也有自身规律,全文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做了详细分析。
D. 文章举例分析制约文化中心形成的因素时,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时期,经济水平己远不如前的关中成为儒学中心,表明文化贤哲对文化中心的形成具有引领作用。
B. 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那么它就可能成为文化中心;反之已有的文化中心就有可能转移。
C. 社会不稳定未必就不利于文化发展与文化中心的形成,例如“百家争鸣”时代,也可能催生文化中心。
D. 四川成都成为唐末文化中心之一,是由于当时蜀地社会相对稳定,印刷业发达,书市繁荣,教育兴盛。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运用两个典故表现人生的迷惘、社会的虚幻和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
(2)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自己因为深得读书之乐,而不考虑吃穿比不上别人的两句是“ ,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要。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_____,智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3)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5)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6)_________________,决眦人归鸟。(杜甫《望岳》)
(7)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读书切戒在慌忙,__________________。(陆九渊《读书》)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謇朝谇而夕替。(《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
(3)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8)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
(9)庆历四年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11)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设问突出被贬之地的偏僻荒凉,表现了诗人苦闷的心情。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刘裕当年“_____,_____”的壮烈情景,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从空间、时间的角度,极写作者的羁旅之愁、病痛之苦以及孤独之感。
(2)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客”发出了人生感叹:“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3)《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默写
1. 《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2. 《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 , , ,
3. 《醉翁亭记》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 , , ,
4. 《爱莲说》中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 ,
5. 《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 , ,
6. 《送东阳马生序》写出从师求教道路之辛苦的句子: , , 。至舍,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思中原
刘过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
独有孤臣流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A.本诗首句紧扣题目中的“思”字,写出了诗人对中原的怀念。
B.第二句诗中“文物衣冠”一词指的是礼乐典制、世家大族。
C.第三句诗思绪转到过去,写自己曾在当年为国家挥洒热血。
D.第四句则感叹国家没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打开天门收复失地。
【2】阐释本诗颈联与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天师又一年”两句表达的情感与手法的异同。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B.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C.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D.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
B. 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C. “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 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赞我出!”
B. 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眼。
C. 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脱险。
D. 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15、根据要求写作。
选择研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也许意味着出成果慢、受关注度低、没“钱途”……而强化基础学科有助于解决我国面临的技术难题,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教育部2020年起实施“强基计划”,重视高校基础学科的招生和建设。
其实,不止教育和科学研究,其他领域乃至个人也要考虑强化基础的问题。
请以“说强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