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乌鲁木齐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屋的光线既富于浪漫的时间性,又富于科学的文学性。

    B.猛烈的炮火很快摧残了敌人的阵地。

    C.同学之间有点小磨擦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

    D.家长应该顺其自然地诱导孩子,这样才能及时开发他们的智力。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在船舷上惊叫的外国游客,以及向我探询中国第一名胜的外国朋友,你们(终究/究竟)不会真正了解三峡。我们了解吗?我们的船在安安稳稳地行驶,客舱内谈笑从容,烟雾缭绕。明早,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然后再缓缓(启航/起航)。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

    ——《文化苦旅·三峡》

    再列举下去有点“吊书袋”的味道了,就此打住吧。我深感兴趣的问题是,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中间,天柱山究竟凭什么赢得了这么多文学大师的厚爱? 很可能是它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天柱山自南北朝特别是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都非常兴盛。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经,至今三祖寺仍是全国著名的禅宗古刹

    ——《文化苦旅·寂寞天柱山》

    选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词语选择,均无误的一项是(  

    A.sǒu   zài   奔泻

    B.样(   xián   终究

    C.起航   吊书袋   崇山峻岭

    D.赢得   fēn   shà

  • 3、依次填入下面这句话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青年学子成长提供了价值准绳,也为高校教书育人提供了工作方法。百年清华__________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这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__________了许许多多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栋梁之才。__________高等教育始终让青年学子全面发展并保持个性,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__________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A.见证       铸就       只有       

    B.印证       造就       只要       

    C.印证       铸就       只有       

    D.见证       造就       只要       

  •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地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   ,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人们既尊崇传统,

    又勇于创新,风格   ,为中国印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 ,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 了千里之外的异地。

    A. 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

    B. 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

    C. 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

    D. 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记者5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5月3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PM10浓度爆表。

    B. 立秋以来,太原的气温是早上凉中午热,呈现出特别明显的两个温差,穿多穿少都不舒服,倒是应了七八月乱穿衣的俗语。

    C. 一个人的胆识与他是否注重自我反思有着直接的关系,有胆无识就会盲干,有识无胆就会徘徊,有胆有识才会成功。

    D. 新华社推出的“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互动活动,得到了网友热烈响应。据微博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18时,十九大相关微博话题多达80个,阅读总量超过180亿人次。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项是( )

    A.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B.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C.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项是(   )( )

    A.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B.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E.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书写了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描写与李白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邹忌为劝谏齐王,巧妙地用家事类比国事,其中,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最后,邹忌得出“_______________”的结论,使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谏言。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均用比喻手法极言鹏鸟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词人以“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几句描写了周公瑾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精神意态。

    (3)猿,是我国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哀厉,文人往往借以传达一种凄凉之意,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三峡》中的“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杜甫《登高》中感慨自己鬓发如霜、多病不能饮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生动描绘主客乐而忘归的场景。

    (2)古人常用“鸥鸟”抒情言志,如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3)杜甫在《客至》中,表达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_____________,谢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宁赴湘流,_______________。(《渔父》

    (5)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_______________,回头,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南乡子》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   这一观点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异曲同工。

    2)《醉翁亭记》中,作者通过光线明暗变化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照要求作答。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很赞赏其地风光,写下了这首七律。②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掣全篇,诗人凭高远眺,水色山光尽收眼底,

    B.中间两联写多景楼上所见景象:—写水光—写山色—写淮南寺钟,—写江面帆船。

    C.颈联“一川钟呗”写出了内心的孤寂,“万里帆樯”写出了旅途的辛劳。

    D.全诗视野宏阔,形象鲜明,对仗工整,描绘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

    【2】颔联中“浮”与“入”两字极为精炼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战,大败,保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种求行成于吴。吴许之。越王去会稽,入官于吴。三年,吴王归之。大夫种始谋曰:“昔者吴夫差不顾义而媿吾王。种观夫吴甚富而财有余,其刑繁法逆;其大臣好相伤,莫能信也;其德衰而民好负善。且夫吴王又喜安佚而不听谏,细诬而寡智,信谗谀而远士,数伤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希须臾之名而不顾后患。君王少求卜焉?”越王曰:“善。卜之道何若?”大夫种对曰:“君王卑身重礼,以素忠为信,以请籴于吴,天若弃之,吴必许诺。”

    于是乃卑身重礼,以素忠为信,以请于吴。将与,申胥进谏曰:“不可。夫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邦。之粟与财,是养寇而贫邦家也。与之不为德,不若止。请籴也,将以此试我,安君王之志。我君王不知省也而救之,是越之福也。”吴王曰:“勾践既服为臣,诸侯莫不闻知。今以越之饥,而寡人与之,其德章而未靡,勾践其敢反我乎?

    太宰嚭曰:“臣闻春日将至,百草从时。君王动大事,群臣竭力以佐谋。”吴王乃听太宰嚭之言,果与粟。申胥叹曰:“於乎嗟!越人之入,我王亲为禽哉!”

    吴王欲伐齐。召申胥,对曰:“胥闻越王勾践衣弊而不衣新,庆赏,不刑戮,是人不死,必成其名。越在我,犹心腹有积聚,不发则无伤动作者有死亡欲释齐以越为忧。”吴王不听,果兴师伐齐,大。还,以申胥为不忠,赐剑杀申胥。

    居三年,越兴师伐吴,至馀杭山,禽夫差,杀太宰嚭。越王亲谓吴王曰:“昔者上苍以越赐吴,吴不受也。夫申胥无罪,杀之。进谗谀容身之徒,杀忠信之士。大过者三,以至灭亡,子知之乎?”吴王曰:“知之。”越王与之剑,使自图之。吴王乃旬日而自杀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五》,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A发B则C无D伤E动F作G者H有I死J亡K欲L释M齐N以O越P为Q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少求卜焉”与“王欲行之,则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盍”字含义相同。

    B.“之粟与财”与“一旦不能有,来其间”(《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含义相同。

    C.“庆赏,不刑戮”与“以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行”字含义不同。

    D.“果兴师伐齐,大”与“能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开始,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交战,大败,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吴王答应了,于是勾践从会稽前往吴国称臣。三年后,勾践回国。

    B.文种认为,吴国虽然富有,然而在刑法、臣、民、君等方面都有不足,可以买进粮食来试探验证。若上天已抛弃吴国,吴国会答应请求的。

    C.申胥认为吴越是仇敌,给越国粮财就是养育贼寇而削弱自身,这是越国故意进行试探,可吴王听信了太宰嚭的话,最终答应了越国的请求。

    D.吴王想攻打齐国,而申胥觉得越国才是真正的祸患,攻齐定会失败,不如转而对付越国。吴王不听,攻齐胜利归来,认为申胥不忠而杀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谗谀而远士,数伤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

    (2)今以越之饥,而寡人与之,其德章而未靡,勾践其敢反我乎?

    【5】越王勾践认为吴王有“大过者三”,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前,篾匠编织凉席、花篮时,竹片需要破很多次才能破成很鈿的竹棍,篾匠一直破,最后把竹片破成需要的样子。这种精致的竹器,需要很多细小的竹棍,而每一根都不能马虎制作,否则就破坏了整体效果。在编织时,篾匠的心中装着多种形状,如何起底子,何时收口,都心中有数。如今,超市里售卖的竹器都是机器生产出来的,总会让人觉得,没有经过篾匠一刀刀破竹,一根一根刮去毛刺,也就缺少某种人文温情。造型奇特、凝聚着篾匠独特审美的花篮之类的工艺品,恐怕还得靠篾匠手工制作。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