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抗战期间,中日军队在长沙共有22次殊死交锋,如此高频率地让一座城市笼罩于战火之中,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凤毛麟角的。
②科教楼的大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光宽顶的人,只见他步履稳健、见礼潇洒地走上了讲台。
③这些老师们虽然专业不同、讲课风格各异,但个个常识渊博、巧舌如簧,并且有一个共同点——着重启发式教育。
④高铁盒饭价格过高的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高铁盒饭价格居高不下其实与行业垄断且缺乏监管密不可分。
⑤徐双锁夫妇将一生奉献给了乡村教育,用他们的豆蔻年华书写着乡村教师的责任,用爱浇灌着祖国花朵的成长。
⑥有媒体报道,滴滴出行可能正进行成立4年多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对此,滴滴出行营销副总裁李敏表示,这纯属无稽之谈。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不如肉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妇女无所幸
B.何可胜道也哉 沛公不胜杯杓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多谢后世人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 俨骖騑于上路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D.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则芥为之舟 ②以五百岁为春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李泽厚先生学贯中西,对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研究造诣精深,见仁见智,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美的历程》。
B.近些年来,众多电视连续剧在题材方面陈陈相因,导致剧情枯燥乏味,越来越满足不了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在“九一八”国耻纪念日这一天,刺耳的警报声响遏行云,提醒着中华儿女缅怀先烈,勿 忘国耻,发奋图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D.王菲、王力宏等大牌明星现场演唱被质疑水平失常,让人有味同嚼蜡之感,但有媒体称 是音响团队影响了歌手发挥。
6、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K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在年历上,仪式永远会回归,而且即使它们无法同前一年的有所区分,或者同未来各年中的有什么不同,然而它们永远都不相同。这是一种从同一走向同一的过程,它化解了时间上的分别。”在对整套流程的不断重复中,文化体系得以建构,国族认同得以强化,精神归属得以确认。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祭奠祖先、家族聚会、亲友走访等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用家国同构的叙事,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社会成员通过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不断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这种认同与涵化,正是节日所负载的深刻意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参照系,也是维系整个文化体系、传承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节日体系自身的发展而言,当代中国的节日框架不断处于重构的过程中,其间,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的多样性(多元性,如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宗教信仰、世俗意识形态)与文化渊源的多样性(多源性,如传统文化、官方文化和外来文化)使重构过程异常复杂。但是,更具颠覆性的冲击来自于外部:资本主义为寻找转移过剩产能的新领域,创造出“消费主义”话语迷思,将全球拖入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强势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随之大肆扩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这种无可遁逃的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使之变成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同时,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及特殊历史发展进程和时代背景造就的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节选自王神祎《传统节日的现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径》)
【1】下列关于“节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节日就其自身结构看,可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部分,具体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
B. 节日的“显功能”表现在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再配上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增进了感情、塑造了精神家园。
C.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其信息的物理流动及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一起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
D. 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在这种重复中建构文化体系,强化国族认同,确认精神归属。
【2】“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对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多元性和文化渊源多源性使得当代中国节日框架的重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
B. 来自于外部的更具颠覆性的冲击,使应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变成了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
C.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将全球拖入消费社会,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
D. 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及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节日作为符号,在特定仪式中,通过负载其他文化形式所没有的隐喻,来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
B.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
C. 中国传统节日用家国同构的叙事,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
D. 社会成员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个人经历坎坷,但他并不屈服,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铮铮誓言。
(3)由于“水”具有剪切不断、永不停息、无休无止等与人的悲愁相一致的特点,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水”便成了常见的喻愁对象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千古佳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渔歌渲染三峡深秋清幽寂静。
(2)《苟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君子并非与一般人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准备迎战齐国,欲将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分给别人,曹刿对此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斥鴳对鹏鸟借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而“图南”的行为表示不解后,说自己腾跃起飞所能达到的极限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在听到诗人劝她再弹一曲,并要为她写诗后的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曰师曰弟子云者,_______________”一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相师的表现。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船肪和秋月,烘托出琵琶曲终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中通过描写“马”“弓”,表现战场壮观景象的两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在面对长江,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后,“客”又生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2)《诗经·氓》中,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女子对男子到来的期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树木藤蔓的动态美。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中,诗人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的《劝学》中,指出木头经过火烤做成车轮后,再被晒干也无法挺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他们的才德之所以会超过一般人,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释)⑴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位于华山北面。一作“华山”。⑵岧峣(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太华:即华山。咸京:即咸阳。⑶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⑷武帝祠:即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⑸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⑹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⑺驿路:指交通要道。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⑻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⑼学长生:指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 )
A. 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 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 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14、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B. “刺举”一谓侦察揭发不法行为,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此处用的是后一种意思。
C. “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 “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恢为人至孝,为人洁身自好。因父亲得罪了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劾查,乐恢却拒绝为他通关。
B. 乐恢清正廉洁,做事正直特立。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他,他却举政子为孝廉;被征辟到司空牟融府期间,第五伦代融,乐恢为避同乡嫌,荐杜安代己,受到好评。
C. 乐恢不畏权贵,弹劾多名重臣。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疏弹劾;宪弟欲与其交好,乐恢因恨其不依附自己,也予以谢绝。
D. 乐恢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妻子劝他明哲保身,他仍然上疏劝谏;因意见未被采纳,他称病退职,后在窦宪严厉要求下,州县官吏胁迫其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廉直,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
(2)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15、作文。
古语道:“小成靠勤,中成赖智,大成在德,终成于道。”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⑵不要写成诗歌。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