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巴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

    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

    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A⑤①④⑥③② B②③④⑥⑤① C⑥④⑤②①③ D③②⑥①④⑤

     

  •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轻,故称“弱”。

    B. “潜邸”又称“潜龙邸”,是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前的住所。

    C. 古人对死有不同的称呼,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庠”“序”都是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

     

  • 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喜欢某些人是完全正常的,不喜欢并不等于不能合作。但要强求彼此________,亲密无间,这就是分裂,是对真实________的阉割。生活就是________,就是鲜花和荆棘并存。尊重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许是应对分裂的法宝之一。

    A.相敬如宾  一刀两断  泥沙俱下

    B.情投意合  一刀两断  江河日下

    C.相敬如宾  一厢情愿  江河日下

    D.情投意合  一厢情愿  泥沙俱下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改革开放初期,受利益驱使,市场乱象丛生,不少商人拿仿冒品来鱼目混珠,欺骗不知情的顾客。

    ②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略,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

    ③互联网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④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这种行为实际上近于南辕北辙

    ⑤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⑥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 5、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虽非   ,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令人瞩目。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小说《丰乳肥臀》,运用 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 地展现出来。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

    A. 出类拔萃 不同凡响 淋漓尽致 实至名归

    B. 鹤立鸡群 出神入化 酣畅淋漓 名副其实

    C.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酣畅淋漓 名副其实

    D. 鹤立鸡群 不同凡响 淋漓尽致 实至名归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菩萨

    尹学芸

    我记事以后,母亲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娘救过我的命。五岁的时候,我高烧昏厥,干娘就用针条扎我的人中,放出紫黑色的血。后来,我也看见过干娘给别人放血。那是在北京读书的一个大学生,邻村人,脸色惨白,但神情镇静,眼球半天也不动一动。我那时有七八岁,刚上一年级。边看边打冷战,想干娘大概给我刺时也用的这根针,上面还挂着不知谁的血丝,她好歹只用手绢擦一擦。

    但干娘确实医好了很多人的病。你不知道那些人是谁,也不知道她们得的是什么病,但提起干娘,大家都尊她一声老菩萨。过去,干娘跟我们住一条街,母亲经常差我给干娘端碗饺子,或送碗粉蒸肉。我稍一懈怠,母亲就说,你的命是干娘给的,你要像孝顺亲爹亲妈一样孝颇她。

    我读初中之前,跟干娘一直很亲,放学丢下书包就去她家找吃的。干娘喜欢做高梁饭,里面放许多红爬豆,闷得面面的,有丝丝的甜。干娘总会给我预留出一碗。她有两个儿子,老大福成,老二福满。福满看见我就横眉立目,就像我抢了他的饭碗一样。

    我是什么时候跟干娘不亲的呢?大概就是小棉花死的那年。我十三岁,她也十三岁。小棉花长得细皮嫩肉,一张小狐狸脸,眉毛淡淡地高挑着,一看就是短命鬼,村里人都这样说。她总是半夜时分肚子疼,她妈就让她去找老菩萨,大约找了十来回小棉花就一命鸣呼了。

    小棉花的妈买了二斤点心孝敬老菩萨,说这个讨债的,要死不早死,麻烦了老菩萨那么多回,真是个害人精。小棉花有五个姐姐,没人拿老六当回事。

    干娘盘腿坐着,脚心朝上,把嗒吧嗒抽长杆烟袋。干娘垂着眼皮说,小棉花赶去投胎了,她下辈子是娘娘命。

    我不知深浅,插了句嘴:“皇帝都没有了,去哪当娘娘?”

    挨了我妈一巴掌。妈并不解释为什么打我。我追着问她我哪说错了。我妈说,你那个时候就不应该说话。你是人,老菩萨是神。在神面前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小小的白茬棺材毛毛糙糙,小棉花的妈可真不是仔细人。小棉花就躺在那种毛糙棺材里,身下铺着薄薄的一层垫子,连我都觉得浑身扎得慌。没人说干娘什么。大家都觉得,小棉花的妈如果不让小棉花来找干娘,会死得更早。

    可是,我怎么就想不通呢!

    干娘随福成哥搬去了前街,我舒了一口长气。在我的感觉里,干娘像一只大鸟,遮了这一条街,我有时会觉得透不过气。一见着她,她就喜欢拉着我的手没完没了地说话,再不就把我拽到她家,从柜子里拿出油纸包,让我吃点心。那点心不知放多久了,都是柜子里的陈年旧味,为防虫子和耗子,干娘不知洒了多少六六粉。干娘料事如神,但不知道即使没有六六粉味,我也不稀罕吃她的东西了。学校对面就是供销社,里面卖各式点心。虽然不能吃得随心所欲,也能隔三差五解个馋。关键是,新买点心的那股香气哪里是她的六六粉味的点心可比。她还爱显摆辉煌经历,某人做了对不起她的事,她就在那家办喜事的时侯使法术,把席面都给搬走了。饭桌上空空如也,这个米粒儿也不剩。待人家找来告饶,她又给搬了回来。我问那么多的盘碗搬去了哪里,她说那家住村东,她给搬到了村西一家人的木头垛上。我那时还有好奇心,问那户人家姓甚名谁,哪个村的。后来就懒得问了。反正不是前庄的老张家就是后庄的老李家,总没有一个实实落落的名字让我刨根问底。她咬着长杆烟袋吧唧嘴,述说那些往事的时候,像是在梦游。

    我躲着她。妈让我去送东西、我再不肯去。妈骂我没良心,忘了干娘曾是我的救命恩人。有次把我骂急了,我说,她哪是救命,分明是害命。我没被地一针扎死是我命大!时过境迁,妈大概也有点悔悟。有次我们说起同年的小棉花,妈说:‘肚子疼按说也不是啥大事,怎么就死了人了——那丫头若活到现在,说不定也出息了。”

    正当我不愿意再去干娘家,妈就自已颠颠儿地把东西送过去,几个豆馅包子,或两个粘火烧。也没啥好东西。但在干娘那里,都紧俏。她一辈子也做不好饭。后来干娘搬走了,妈还想去送,哥嫂都说,拉倒吧,多老远。妈才慢慢打消了念头。

    几年前,我给妈买了件红罩衫。后来嫂子告诉我,妈给干娘送过去了。妈对干娘说:“这是云丫给你买的,她在外工作忙,一直也没忘记你!”

    我翻妈的柜子。一件羊绒的小开领衫不见了,一件蚕丝棉袄不见了。我工资不高,买那些东西.也是要咬牙的。我问妈为啥把新衣服都送人。妈说,你干娘也不是外人。再说,她又没闺女。

    我说,再也不给您买了。

    妈得意地说,我有啥送啥。

    (节选,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母亲对“老菩萨”既有感恩之情,又有权威崇拜,但母亲其实也并不是死心塌地地相信“老菩萨”的“神通”。

    B.小时候的“我”很亲近干娘,只是因为她家有好吃的,长大了之后,干娘家的食物对“我”失去了吸引力,也是我不再亲近她的原因之一。

    C.没有人在意小棉花的死亡,而同龄的“我”却耿耿于怀,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抒发对小棉花的同情,表现了孩子善良纯真的童心。

    D.从文中“我”“哥嫂”等人对“老菩萨”的态度来看,年轻的一代显然没有像母亲那样对“老菩萨”的深厚感情,而是表现出了隔阂和疏离。

    2下列对文本的鉴赏和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叙述干娘用针给人放血,救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给人物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文“老菩萨”的称呼做铺垫。

    B.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使人物在不长的篇幅内生动起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C.小说结尾以母亲“得意”的宣言结束,戛然而止,既表明了母亲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也侧面表现出“我”的愤恨之情,文字简短而意蕴丰富。

    D.整篇小说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看似平淡,却包含者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情感。

    3这篇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说,这篇小说像一面鏡子,既映照出民风的美和善。也如实映照出其丑陋的一面。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评价。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____”,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2)《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点出能够做到“无所待”而“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用假设的语气发表议论,说明秦始皇建立的强大的秦帝国没法延续下去的根本原因是不够爱民。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__________________”,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针对公西华“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评价,肯定了公西华的志向,不过对他过分谦虚也是有保留的。

  • 9、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现出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点明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评议影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___________________”,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失意苦闷,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挚的爱国情感的意象。在屈原的《离骚》里,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择吉”是中国人做大事前通常要做的一项古老传统习俗,以期趋利避害。《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能印证这一习俗早已有之。

    (4)苏轼在《赤壁赋》中,融情景理于一炉,生发“人生短暂,人类渺小”的慨叹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从侧面描写笛声的悲凉凄切的句子(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收拾好乐器,并准备自述身世。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宋武帝刘裕的典故。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写出了秦国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叙写他早年求学时衣食住行等方面皆不如他人,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却表达了他以苦为乐的勤奋精神。

    (3)古代文人“多托酒以将意”,常在诗词中借“浊酒”这一意象表达复杂的愁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仅仅是指普通人,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要品行完备的圣人就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节选自《新唐书·苏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B.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C.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D.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屠:亦作“浮图”,佛教用语,可指佛教、和尚、佛塔、寺庙。文中“浮屠”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的“浮图”所指相同。

    B.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中书门下:习称中书,原称政事堂、都堂等,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D.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两者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体可以指日月、天地、昼夜、寒暑、君臣等,文中指国家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瑰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扬州地处都会,多产珠翠珍怪。前两任长史都趁机捞取很多钱财,而苏瑰任扬州长史时,严格约束自己,洁身自好,分文不取。

    B.苏瑰公正处事,直言进谏。百姓担心来俊臣再次被起用,写信给苏瑰。苏瑰承诺绝不会错待一个小人;武后要建佛寺,立庙塔,苏瑰从容讽议,最终武后减少修建数量。

    C.苏瑰为人耿直,不怯权贵。郑普思私结党羽并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力争追究到底;公卿大臣初次为官,照例“烧尾”,苏瑰出任仆射,独不献食。

    D.苏瑰志存大节,独发谠言。中宗驾崩后,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辅政。宗楚客等讨好太后,要求停止相王辅政,苏瑰坚决反对。最终削除相王辅政,苏瑰称病不再上朝。

    4把文中曲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2)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

    5苏瑰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为许国公时,为什么不“烧尾”?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作文

    距离无处不在。或有形,或无形;或天涯,或咫尺;或人与人,或人与世界。距离可以产生美,也可以产生隔膜。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