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蚌埠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先秦哲学家荀子的美学论文《乐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谓之美。

    A.“全”与“粹”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美。

    B.“虚”和“实”的出现,是艺术美形成的根本前提。

    C.“全”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地加以表现。

    D.“全”而不“粹”,“粹”而不“全”,都有其局限性。

  • 2、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求人可使报秦者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印度军队非法侵入我国洞朗地区的险恶用心。

    ②孙大帅稳坐中军帐中,指挥命令从口中清晰发出,传令官大声向外发布,各传令员一呼百应地递相传向交战前线。

    ③在北京火车站候车大厅里,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引起了人们的恻隐之心,大家不谋而合地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④他遗憾地说:“数千年修道,只求能证已身之道,哪怕朝闻夕死,也在所不惜,奈何直到而今,也没能达到第一步。”

    ⑤这几年,我在学徒期间出了不少差错,师傅总是跟我说,这引动小错都不足为训,关键是以后不再出现同类的错误。

    ⑥台湾一小撮人企图各种形式搞隐性“台独”和文化“台独”,其数典忘祖的行径,严重伤害了两岸同胞的感情。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 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客有吹洞箫者

    C.凌万顷之茫然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小的庭院,种着两树高大的梧桐,三四棵矮小的黄杨,一株望春花、此时,正是风雪连天的寒冬,____________深通世故的人们会说:“望春花开了,春天就快要来了!”

    ①第一个泄露了春讯的,就是那树望春

    ②惟有终年常青的黄杨,还透示着几分生意

    ③草未曾苗青,树没有抽芽

    ④时节推移,渐渐由冬转春,气候虽已日渐暖和,大地却还沉睡未苏

    ⑤望春花却在濯濯的枝头,开起了满树的花蕾

    ⑥梧桐早已落叶,望春花也只剩着疏落的空枝

    A.⑥②③④①⑤ B.⑥②④①③⑤

    C.③⑥①②⑤④ D.③①②⑤⑥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书

    ①窗外是久违的春天,明媚而和煦;案上是我喜欢的书——温暖的书,《诗经》《楚辞》《论语》《史记》……

    ②春天和我和书,在一起,真好。于是,我再次想了关于书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进而追问那个虽则浅近但却无法准确定义的问题——书是什么,读书是什么。我想,即使与书真诚地相处了那么多的光阴,直到现在,我觉得我还是说不好书与读书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

    ③1857年的某一天,一位叫福楼拜的法国作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为了活着。”这话平实得像个不识字的长者轻捻须髯的脱口而出,但却一直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那片柔软。这话说得真是风雅极了――它涵养着的深意与智慧,我想也许读书人是可以参悟得到的――因为“活着还是死去”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活着如何死去,确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中国人也说得好。印象深刻的,比如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真乃一语动魄;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来可谓如芒在背;苏轼则有“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迈;清人郑板桥另有妙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怪人”言“怪语”,却是惊人不浅。当然还有很多,诸如“黄金屋”“颜如玉”“头悬梁,锥刺股”之类。好是好,却有标榜功利和挑逗之嫌;清代江南才子金缨的一则联语“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倒是让人觉得很温暖。

    ⑤毕竟,书也许就是温暖的;读书也许就是享受这温暖;读书的人也许就是为了获取这样的温暖――算是我的一点体会。有了书,有了书的温暖,我想,我也就大约活在春天里了。因为,春天和温暖,其实比黄金与货币更稀缺更珍贵更美好更具价值,这个世界上高于金钱与物质的存在也还是有的,比如爱,比如情,比如健康、幸福与尊严。所以,我就常常感到我也是幸运的――多少还是拥有着这样一些“稀缺”的东西――也曾想,生命与春天和温暖相融相伴,那一定是充盈丰富、快乐安详的吧!

    ⑥据我所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而发起“世界读书日”(每年4月23日)的时候,倡议“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不管年轻还是老去,健康还是疾病,富贵还是贫穷……都应把书作为自己一生的朋友(大意)……”在我看来,这不啻为全人类最温暖的节日。不知道别人怎么考量,我确是这么感受的。

    ⑦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感谢书,是书给予了我们这样的美好;所以我也想,我们应该把书作为一生的朋友,把读书作为一生的任务;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把读书作为我们接近伟大著作,接近伟大心灵,进而解读伟大心灵,进而获取伟大心灵的滋养以壮大和塑造我们的心灵,再进而在伟大心灵光芒照耀引领之下,走出属于我们的价值人生。至少是涵养我们温厚的文化气质、一种优雅的谈吐和风度……

    ⑧那就让我们都融入到书里去吧。也许我们不能伟大,但我们却不能拒绝温暖。

    【1】第①段在文中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B.承上启下

    C.抒发情怀

    D.开篇点题,过渡作用

    【2】阅读第⑦段,下列不属于读书带给我们的好处的一项是( )

    A.涵养我们温厚的文化气质,优雅的谈吐和风度

    B.接近伟大心灵,进而解读伟大心灵,壮大和塑造我们的心灵

    C.在伟大心灵光芒照耀引领之下,走出属于我们的价值人生

    D.把读书作为一生的任务,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3】第⑤段中加点的“这”具体指的是( )

    A.比如爱,比如情,比如健康、幸福与尊严。

    B.书带给人温暖;读书的人通过书获取温暖。

    C.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

    D.春天和我和书,在一起,真好。

    【4】根据下面所给出的解释,下列成语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1)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2)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形容人的容貌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

    (3)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极度不安)。

    A.(1)胡言乱语 (2)深恶痛绝 (3)心神不宁

    B.(1)胡言乱语 (2)面目可憎 (3)心神不宁

    C.(1)脱口而出 (2)面目可憎 (3)如芒在背

    D.(1)脱口而出 (2)深恶痛绝 (3)如芒在背

    【5】第⑤段运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 )

    A.对比、突出读书的温暖

    B.比喻、突出读书的价值

    C.对比、突出读书的价值

    D.比喻、突出读书的温暖

    【6】根据原文意思理解分析,下列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觉得刘向、黄庭坚、苏轼等人的言论是怪人怪语,有标榜功利和挑逗之嫌。

    B.爱、情、健康与幸福等是这个世界上高于金钱与物质的存在,比黄金与货币更稀缺更珍贵。

    C.发起“世界读书日”是为纪念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

    D.在我看来,“世界读书日”是全人类最温暖的节日,是因为我觉得书是温暖的,读书是享受温暖。

    【7】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议论文

    B.散文

    C.记叙文

    D.说明文

    【8】第②段画线句“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句中的“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9】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的“中国人也说得好”?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秦宫内奢靡的生活场景,他写道:远处仿佛 “________”,那是宫车驶过。

    (2)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 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诠释。

  • 8、按要求填空。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2)《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明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两种动物难以逾越表现蜀道之难。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 一诗中, 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吹洞箫的效果,其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回忆故国生活,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以尔车来,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4)及尔偕老,老使我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5)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7)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多次提到“马”,如“_______”,并非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如“_______”,也不能够达到十步之远,蕴含着关于学习的深刻道理。

    (2)唐代曹唐在《织女怀牵牛》中写道“抛掷金梭织旧愁”,宋代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两句,也体现了这一传说。

    (3)芙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比如“_______”和“_______”。

  • 12、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在大国崛起的征程上,并不都是“①_____,②_____,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的晴天丽日、风平浪静,有风有雨是常态。今天的中国,正经历成长的风雨。但纵有“乱石穿空,③_____,④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惊险,也动摇不了中国人民“⑤_____,⑥_____”(《沁园春•长沙》)的决心。面对艰难险阻,中国人民坚信“⑦_____,⑧_____”(《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脚步。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九日 崔善为(唐)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B. 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 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逼人的寒气催落菊花,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 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2“菊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下列各句中“菊花”与本诗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句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 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唐·岑参《送蜀郡李掾》)

    B.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宋·陈与义《感事》)

    C.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清·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D. 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近代·弘一《清平乐·赠许幻园》)

    3有人说,《九月九日》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勋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注】①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②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万国咸A宁B一人C有庆D必藉忠E良F作弼G无H为而化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指使……富裕起来,“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斗”指“使……互相争斗”,两者用法相同。

    B.今,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今”词义不相同。

    C.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

    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是给皇帝的奏议,具体说就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要让天下得到治理,太平无事,就需要理顺臣子与君主、儿子与父亲、妻子与丈夫这三种秩序。

    B.韩非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是齐国田氏夺取吕氏政权,宋国戴氏夺取子氏政权。

    C.孔子认为,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是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非常危险的事情。

    D.在魏征看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要想使家庭和睦,就需要了解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国君,要想使天下平安,就需要了解臣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

    (2)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5】请概括韩非和魏征的观点,并陈述你的观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2009年以来,华为公司花费数十亿美元研发5G技术。今年9月份,华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公开表示可以把5G全套技术许可给美国公司,这样一方面可以缓和国际关系,另一方面增加了竞争对手,如此华为公司才会更大踏步前进。有人认为,华为在5G技术研发方面已领先全球,借机能积累大量资本,只要公司的研发不断自我超越,华为完全可以独自雄霸天下,何须让美国坐享其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给任正非写一封信,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