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博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下面加点实词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A. (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圣人无(固定)师 师(风尚)之不传也久矣

    B. 因人之力而(损害)之   纵一苇之所(如愿) 木直(符合)绳

    C. 失其所(结交)   (越过)万顷之茫然 金就(砥砺)则利

    D. 夫晋,何(厌恶)之有   (起舞)幽壑之潜蛟 (穿过)云气,负青天

  •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奉上力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B. 她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C. 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

    ②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无所不至,即便生活不富裕,仍会最大程度援助年轻人,他对待青年人亦师亦友,所以得到无数青年的爱戴。

    ③这位老教授在国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每每谈起先秦文学、诸子百家,总是滔滔不绝、振振有词,深受学生的喜爱。

    ④纪录片《二十二》的人物截图被制成表情包事件骇人听闻,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更是对良知的亵渎。

    ⑤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侃侃而谈,向观众讲述了许多海外见闻,观众也对这些海外奇谈兴致盎然。

    ⑥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力透纸背,再现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将“国民性”批判和历史主题思考引向深入。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城市网盟各成员单位深入挖掘并展示各地 的先进人物,在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心浪潮,让爱心温暖了中国大地。

    精神文明建设一般号召容易、深入下去难,形成声势容易、收到实效难,因此必须大兴   之风,倡导勤俭办事、扎实做事、文明办事的观念,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

    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_______、缠绵悱恻的唱腔。

    A.感人至深 求真务实 不瘟不火

    B.感同身受 求真务实 不温不火

    C.感同身受 实事求是 不瘟不火

    D.感人至深 实事求是 不温不火

     

  •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地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   ,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人们既尊崇传统,

    又勇于创新,风格   ,为中国印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 ,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 了千里之外的异地。

    A. 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

    B. 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

    C. 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

    D. 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量化历史研究方法不是要取代传统历史研究方法,而是对后者的一种补充,它把科学研究方法的全过程带入历史领域。整理考证史料、注重文献是历史学研究的传统,量化史学同样注重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确认,这一点没有区别。如果原始史料整理出了问题,不管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由此推出的结论都难言可信。两者差别在于量化方法会强调在史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寻找其中的数据,即使没有明显的数据也可以努力去量化。

    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流程是一样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说。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研究问题和假说去找数据,或者通过设计实验产生数据。第三步是做统计分析,检验假说的真伪,包括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因果关系,做因果推断,避免把虚假的相关性看成因果关系。第四,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是证伪了原假说,那原假说为什么错了?如果验证了当初的假说,又是为什么?这里挖掘清楚“因”导致“果”的实际传导机制甚为重要。为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既可通过统计方法认证逻辑传导机制,也可通过简单数学模型验证传导机制的逻辑一致性。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把科学过程研究出的结果报告出来。

    传统的历史研究范式基本停留在上述科学方法的第一和第二步,也就是要么先提出问题或假说,觉得“历史应该是这样”,然后去找历史个案或少数几个案例,只要假说与这些个案相符,就认为假说对历史的解释是成立的;或者,先通过对历史个案的透彻研究.学者得出关于历史现象中因果关系的假说或猜想,认为历史中就是这样由这个“因”导致那个“果”的,然后研究就到此结束。但是,从上面讲到的科学研究流程看,这显然只是研究过程中的一步或两步,不是全部过程。史料整理是建立历史数据库的基础,在没有经过大样本检验之前,这些假说和猜想还仅仅是假说,不一定真的成立。

    量化研究是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把科学方法中的第二步(收集大样本数据)做好、做完,并且把第三、第四步也做完。只有这样得到的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才让人能接受,才能避免“以偏概全”。所以,量化历史方法是对传统方法的补充,而不是取代。量化历史研究也不只是简单的“用数据说话”。数据是量化研究的基础,但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同样重要的是要根据历史大数据对我们感兴趣的猜想进行统计检验,看这个猜想是否能得到大样本的支持,而这一点是传统历史方法难以做到的。

    过去,胡适也讲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不过当时他所讲的“求证”,还只是一般的寻求证据(主要是文献方面的),并不是统计学分析与大样本检验。比如说,到底是什么导致清朝灭亡?一种假说(仅仅为假说)是晚清立宪改革所致,并据此得出结论说“不能进行宪政改革,因为宪政改革导致国家灭亡”。根据清朝的个案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好比“阿炳二胡拉得好,是因为他是瞎子,所以任何人要拉好二胡,必须先把眼睛搞瞎”,这显然有问题,是以点带面。我们必须先收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宪政改革历史样本,进行系统统计检验,排除个案的特殊因素,让样本中的共同因素——宪政改革——突出出来,凸显“历史规律”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这个假说到底能否站住脚。

    摘编自陈志武《量化历史研究的过去与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寻找大量的数据是量化历史研究的基础,只有尽可能多地寻找明显的数据,才能通过量化得到研究成果。

    B.科学研究一般都有一个统计分析各种相关数据,以验证所提出的问题、假说的真伪,然后得出结论的过程

    C.传统的历史研究的缺陷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历史应该是这样”,然后用历史个案或少数几个案例加以证明

    D.胡适反对进行宪政改革,是由于他只通过某些个案,证明晚清立宪改革导致清朝灭亡,犯了以点带面的错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再逐层分析量化历史研究方法与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异同,说理清晰明彻。

    B.文章第二段分步阐述了量化历史研究方法的基本流程,并重点指出了第三、四步应注意的正确方法。

    C.文章第三、四段将量化历史研究方法与传统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对比,以期消除大家可能产生的误解。

    D.文章末段举例指出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弊端,说明把科学研究方法的全过程带入历史领域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化历史研究方法是对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这两种历史研究方法都注重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确认。

    B.量化历史研究方法某些方面优于传统历史研究方法,在整理原始史料的过程中,能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C.与传统历史研究比较,量化历史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做得更好,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结果的解释更深入。

    D.量化历史研究方法不仅仅是“用数据说话”,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检验各种猜想,以验证猜想是否成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简笔勾勒出 “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情景。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 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3)庄周的 《逍遥游》中认为路程远近不同,所用的时日和所做的准备也不同:“________”,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而到千里之外去,得“________”。

  •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样东西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藏,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享用它们,没有竭尽。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写诗人不忘报国,梦想回到军营,引出“______________”的追忆。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及了此事。

    (2)白居易《琵琶行》中,读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了解琵琶女的籍贯及未出嫁前的家庭住址。

    (3)一些乐器经常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作品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邦彦《苏幕遮》中得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精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抒发的感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气氛,表达了词人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出下面的空缺处。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3)_________,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杜甫《阁夜》)

    (5)《陈情表》中李密用“ _____,形影相吊”两句形象地表明自己孤苦无依的境况,来博得皇帝的同情。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可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不善于游泳,却可横渡江河,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善借外力。

    (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唐代王昌龄对友人柴侍御的送别,这种心意相通、地远人近的表达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刘裕当年在京口起兵,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现了英雄驰骋疆场的风姿和叱咤风云的勇武气势。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

    李益

    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已拟惠休诗

    [注]①贾校书:即贾弇(yǎn),曾任校书郎。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②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诗歌开篇便从触觉与听觉角度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B.诗歌第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相同的写法。

    C.诗人认为,分别之后友人就会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二人何处再相见难以预期。

    D.颈联描述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冷寂。

    【2】学校微视频社团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短视频,将由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表格。

    分镜头脚本    时长:20秒

    场景

    静夜拟诗

    音乐特点

    特写镜头

    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角度解说;不超过60字)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 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注】①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乃与之交                                      亟:多次。

    B.遂之荣                                             谢:感谢

    C.之适越潘子时                                   过:拜访

    D.予其人不学,竟去                            薄:看不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继迁、固之后                                 作《师说》贻之

    B.无以甥贵稍贬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C.尽子财不足以给                                蚓无爪牙

    D.予视为畏友                                      项王按剑跽曰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B.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C.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D.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4】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

    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④摘忌讳语,密奏之

    ⑤四大臣大怒                                                               ⑥所杀七十余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两个人有才华而又有气节,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自娱。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

    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像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D.作者详叙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原因和经过,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案对江南文士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文中所说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7月30日晚,2020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马龙以4:2战胜樊振东夺得冠军,樊振东获得亚军。

    2021年9月21日,第十四届全运会乒乓球男团决赛中,樊振东以3:2战胜马龙,帮助广东队夺得男团冠军。

    班上同学就马龙、樊振东谁实力上更胜一筹的问题展开议论。你觉得根据他们这两次交手的成绩能够就这个问题作出判断吗?请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