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皱纹/骤然 杀戮/山麓 琼楼玉宇/群龙无首
B.挟持/偕同 竹笋/损失 柳暗花明/扭转乾坤
C.肋骨/擂台 嗟叹/街道 追根溯源/素昧平生
D.游泳/踊跃 祝贺/豁达 倾家荡产/轻装简从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的划分不一样,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应用文等,文学作品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C.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在清明时节人们有上坟和踏青等习俗。
D. 美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欧·亨利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影响我们知觉的,不仅仅是体验到的原始感觉,还有动机、态度、生理状态、个性特点 文化背景,也就是说,几乎每一种心理过程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掺和”到我们的知觉之中,在我们听和看的时候, 我们的耳和眼,连同我们的全身心,以及我们的经历等,都参加了使“意思”涌现的过程。
阅读也是如此。作品的“意思”常常受阅读目的的影响。有时候我们会说“看着玩儿的消遣”, 这也是一种目的,而且不见得是一种卑下的目的。鲁迅先生说他读书是“随便翻”,这正如“散步”或“漫步”,虽不似“赶路”之有一定的目的地,只是“随便走走”,却也有一定的范围。若干走熟的路线,途中碰到什么有趣之事,也会驻足而立,细加斟酌,而散步本身,便也是散步的目的!文学作品的读者大多怀着这样的目的,打开书是 的。当然不排除别样的目的存在。然而,以“看着玩儿”作为目的的读者毕竟占大多数,而且他们一点儿也不用为此感到脸红。正是这种无拘束的欣赏目的,才能使作品中的“意思”真正“文学地涌现”。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乃至 不但 孰不知 不足为奇
B.乃至 不单 殊不知 不足为奇
C.甚至 不单 孰不知 不足为训
D.甚至 不但 殊不知 不足为训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 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说你好呢?
C. 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录——《我的丈夫司徒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D. 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5、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造假者随便找几间房子就开始进行生产,于是各种各样的不受监管的工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②巴金这样讲不是不重视技巧,也不能说巴金的创作中没有技巧,他讲的“无技巧”是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③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④印度南部的一个小村,几乎每家都出了一名小偷,“贼村”之名远近皆知,为洗涮恶名,全村居民宣誓要改弦更张。
⑤用电影院的模式来经营餐馆,看似不靠谱,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思维。而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⑥上海高中女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一举夺魁,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让很多粉丝惊呼武亦姝满足了他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6、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
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
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
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的那个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
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
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
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
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
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
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
她安心地笑了。
(选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B. 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马上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
C. 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D.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描绘了神秘朦胧的自然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大地回春、社会风清气正、骗子不再的期盼和呼唤。
E. 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母女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小说的结尾写到琳“安心地笑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她笑的原因。
【3】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借用修饰衣冠来表达自己永葆纯洁品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泊秦淮》中“__________”一句通过四个意象的引入,营造了一种轻淡柔和之境;而“__________”一句则以歌女的动作对当政之人予以警示。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山则山崖散乱,高插云霄,写水则“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奇伟的景观为下文的写人抒情做好了铺垫。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谈话过程中,突然的安静比嘈杂的会场给人的感受更深,现在人们常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 一句来比喻这种场景。
(3)《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为喻,从正面论述了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遮天蔽日的宏伟气势。
(3)古典诗词中常用“杜鹃”(或“子规”)这一意象表达游子的羁旅之愁、君主的亡国之痛、离人的怀人之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子曰:“为政以德, , 。” (《论语》)
(2)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荀子《劝学》)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 (王实甫《长亭送别》)
(5)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苏轼《赤壁赋》)
(6)人生得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君子通过广泛学习能够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一文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诗人借用典故,赞颂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螃蟹为反例,指出其虽“六跪而二螯”,却“________,_______”,说明学习必须用心专一。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_____________”突出周瑜以火攻取得胜利;抚今追昔,苏轼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自己只能“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琅琊山一日之间变化的景致。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枯树①
韩愈
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
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
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
犹堪持改火②,未肯但空心。
【注】①本诗是诗人晚年所作。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树木种类不同,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树无枝无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到了严寒季节也不惧风霜的侵袭。
B.枯树树干已经腐朽了,树皮很容易剥离,剥下之后,蚂蚁会来寻觅食物。
C.枯树上长满了菌类植物,到了傍晚,也没任何飞禽会选择到枯树上栖息。
D.枯树虽没有其他的用途,但可用作改火,可见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2】诗人写出了枯树的哪些特点?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毛璩字叔琏。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寻遭父忧,服阙,为谢安卫将军参军。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海陵县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之。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安帝初,进征虏将军。及桓玄篡位,遣使加璩散骑常侍、左将军。璩执留玄使,不受命。璩传檄远近,列玄罪状。武陵王令曰:“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初,璩弟宁州刺史璠卒官,璩兄球孙祐之送丧,葬江陵。会玄败,谋奔梁州。璩弟瑾子修之时为玄屯骑校尉,诱玄使入蜀,既而修之与祜之共杀玄。安帝反正,诏曰:“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可进征西将军,都督五州军事。”又诏西夷校尉瑾为持节、监梁秦二州军事。瑾弟蜀郡太守瑗为辅囯将军、宁州刺史。初,璩使参军谯纵领巴西、梓潼二郡军下涪水,当与璩军会于巴郡。蜀人不乐东征,纵因人情思归,于五城水口反,还袭涪,害瑾。而璩下人受纵诱说,遂共害璩及瑗,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时殄没。璩子弘之嗣。义煕中,诏曰:“故益州刺史璩,事乖虑外。葬送日近,益怀恻怆,可赠先所授官,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论璩讨桓玄功,追封归乡公,千五百户。又以祐之斩玄功,封夷道县侯。自宝至璩三叶,拥旄开国者四人,将帅之家,与寻阳周氏为辈,而人物不及也。
(节选自《晋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B.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C.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D.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阙,指古代官员至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将丧服去除,出来做官。
B. 嗣,指古代诸侯传位给嫡长子的行为,后来泛指君王或诸侯的职位继承人。
C. 赠,即追赠指皇帝赐给已死的人官爵荣誉或称号以褒扬其生前的功绩。
D. 拥旄,指古代武官出征持皇帝所赐的旄节统帅军队统治一方的权力或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璩足智多谋,善用天时地利。他利用天旱的特点,采取火攻,将当地的逃亡者都逼迫出来自首,毛璩用他们来补充兵源,受到皇帝嘉奖。
B. 毛璩忠于朝廷,拒绝叛臣利诱。桓玄篡位时,派使者对他进行加封,他不但不接受任命,反而扣押了桓玄的使者,并对外公布桓玄罪状。
C. 毛璩一门忠烈,多人受皇帝赏赐。桓玄落败时,毛璩的侄子毛修之、毛祐之诱杀桓玄,皇帝加封毛璩兄弟三人,使他们成为一方军事大员。
D. 毛璩一门多人遇难,皇帝深感悲痛。毛璩手下参军谯纵造反,诱使毛璩手下杀害毛璩兄弟及在蜀子侄,临近送葬,皇帝十分悲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
(2)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过道效应”。在漆黑的过道里,感应灯是常闭的,人们都希望等灯亮了,看看什么情况再往前走。可现实却是,如果不往前走,没有达到相应的位置,灯永远不会亮。可能你现在身处无尽黑暗,但再走一步,也许头顶的灯就亮了。
人生中都会有需在黑暗中前行的日子,若熬得住,终有回甘时;若忍得住,必有抬头日。
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