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 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 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 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 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
A.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
B.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
C.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D.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
2、下列语句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 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 老朽退休多年,而获此殊荣,颇为羞愧,感谢诸位厚爱!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另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死生亦大矣 B.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 固一世之雄也 D. 而今安在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筑家梁思成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完整保留老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可惜经历大拆大建运动的北京城如今已失去了古城的韵味。
B. “蹭网”曾经为人不齿,然而曾几何时,从人均消费好几百的私家菜馆到路边烧烤摊,免费WiFi已成为标配。
C. 这个建筑设计事务所设在绿地中央广场的顶层,在这里,员工们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到整个南昌城的风景,视野格外开阔。
D. 文化名嘴纪连海受邀做客山东卫视《新杏坛》,他惟妙惟肖地为大家解读了唐僧为何去印度取经,取经路上一向桃花运极佳的唐僧是否动过一点凡心等问题。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3分)( )
①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水电站建设中屡建战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的员工早己 。
②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__ _ 。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③看着自然保护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 ,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
A.习焉不察 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B.习以为常 习焉不察 熟视无睹
C.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习以为常
D.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来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情节曲折却又颇有创意,在一些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引发热议。一时间,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再次成为讨论话题。
这种担忧并非文学创作领域所独有。在新闻业中,新闻算法程序或所谓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早已实现广泛应用。这些程序除了能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能基于用户的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后续新闻主题进行智能化筛选和推送,让新闻信息分发更加准确有效。自动新闻写作软件“叙事科学”(Narrative Science)的开发者甚至认为,未来此类人工智能软件还将逐渐转移到“新闻产业链的上端”——解释性新闻。同样,在剧本写作、电影剪辑、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超越纯粹重复劳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人工智能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成为和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主体,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文化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
尽管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甚至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但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它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对“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解释,从而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将其与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无穷的意义阐释的可能性,并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此前的意义体系进行修正,从而产生特定的观念谱系和文化史。而这些都是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无法做到的。
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即便在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具备分析情绪或软性事实,并识别不规则或异常数据信息的能力,依然无法理解人类表达中的细微之处,也无法形成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而正是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意义内涵,影响到人类进行文化创作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凸显了人类文化实践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摘编自黄典林《AI续写名著成爆款,我们该为此忧虑吗》,有删改)
材料二:
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续写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写不了的,如蒲松龄的故事《狼》被AI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意义,改变了画风。故事中的屠户最终还是被狼吃掉,而这两只狼到处兴风作浪,官府出动了三百官兵围剿,却被狼击败,全军覆没。直到后来猎人在森林里发现,这两只狼已经寿终正寝,人们才彻底放下心来。看完故事有网友认为,这篇续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原作多了几分悬疑惑。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
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经典作品一定是做到连贯性的情感呈现。当文学阅读已经变成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普及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但是不能超越人类。因为作为经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正的经典需要深度挖掘人性,并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示其细微变化。
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就好比服装加工流水线上的操作员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而手工创作工匠却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
(选自“新浪网”《新闻评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
B.人工智能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和人脑之间的差别是无法逾越的,这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差别。
C.人工智能写作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前提是文学阅读变成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得以普及。
D.网络“写手”会有可能被AI写作取代,因为网络“写手”创作不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独特意识是那些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AI无法拥有的。
B.人工智能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因而无法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
C.虽然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及语言生成技术来创作。
D.主持人侯贞以手工创作工匠来比喻AI写作,从而论证人工智能无法超越和取代人类。
【3】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微软机器人小冰创作了大量诗歌,由人挑选出其中139首诗汇编出版为诗集。
B.AI可以在几秒内完成文章续写,并提供多个版本,在不同风格之间任意切换。
C.AI在对网文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符号学习,完成文句的联想组合。
D.网络写手直接复制AI创作机器人生成的作品,并发表在网络小说网站上售卖。
【4】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造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根据材料阐述的观点,结合蒲松龄的原作,分析AI续写的故事《狼》的局限性。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猿啼”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情感,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又如郦道元《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样描写景物早晚明暗变化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描写、夸张手法等,着力描绘了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与下文的欢乐场面形成对比。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社会“投机取巧,破坏规则”的行为。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抒发自身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论证了亡国的内因和外因。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荀子强调君子的天性并非有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 ,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3)《诗经·卫风·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西汉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蒙恬领兵北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带来的影响。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__________”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__________”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畋猎有度。
(3)南宋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号召有志之士要投笔从戎,不要空发感慨。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比喻手法指出统治者必须重视民心向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约会时情态,用墨精简,却反映出人物不同的、鲜明的个性。
(3)古代诗词中常用“角”声来渲染环境或者烘托心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朽木不可雕也,__________。(《论语》)
(2)仰不愧于天,__________。(《孟子》)
(3)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4)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5)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屈原《离骚》)
(6)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8)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得乐天书
[唐]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1】这两首诗都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白诗以 这一意象串联诗歌,突显深情:元诗则以一 字统领情感。
【2】这两首诗在描写手法上各有其妙,试作赏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_____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仰视天与月星行度 行:运行
B. 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 抑:抑制
C. 其精气不夺于物 夺;改变
D. 其动而不劳 劳:疲倦
【2】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故
B. 亦
C. 以
D. 然
【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惑者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
【4】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
【5】请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
【6】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料,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
链接材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春秋﹣曾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
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汉代的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
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