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函数的部分图象大致为( )
A.
B.
C.
D.
2、在极坐标系中, 为极点,
,
,则
( )
A. 2 B. 3 C. 4 D. 5
3、已知直线过点
和点
,则直线
的斜率为( )
A.1 B.2 C. D.
4、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用沙粒和小石子来研究数.他们根据沙粒或小石子所排列的形状把数分成许多类,如图中第一行的1,3,6,10称为三角形数,第二行的1,4,9,16称为正方形数,则三角形数、正方形数所构成的数列的第5项分别为( )
A.14,20
B.15,25
C.15,20
D.14,25
5、已知曲线的一条切线的斜率为
,则切点的横坐标为
A. B.
C.
或
D.
或
6、下列函数中,既是奇函数又在上单调递减的是( )
A. B.
C.
D.
7、如图所示,在正方体中,下列结论不成立的是( )
A.
B.
C.
D.平面
8、下面几种推理是合情推理的是 ( )
①由圆的性质类比出球的有关性质
②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归纳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③某次考试张军成绩是100分,由此推出全班同学成绩都是100分
④数列1,0,1,0,…,推测出每项公式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9、已知空间直角坐标系中,
,
,
,点
在直线
上运动,则当
取得最小值时,点
的坐标为( )
A.
B.
C.
D.
10、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平面的法向量为
,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平面与所有坐标轴相交
D.原点一定不在平面
内
11、已知函数若存在实数
,
,
,满足
且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2、若圆与
相交,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3、已知集合,
,则
( )
A.
B.
C.
D.
14、在中,角
所对的边分别为
,满足
,则
的形状为( )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
15、复数
A.
B.
C.
D.
16、已知椭圆的离心率
分别是椭圆的左、右顶点,点
是椭圆上的一点,直线
的倾斜角分别为
,满足
,则直线
的斜率为__________.
17、与
有一条斜率为2的公切线,则
____________.
18、已知函数在点
处的切线为
,则直线
、曲线
以及直线
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为__________.
19、命题“”的否定是_______.
20、已知斜三棱柱的底面是正三角形,
与底面中心的连线垂直于底面,侧棱
,
,且
与底面所成角的大小是
,则此三棱柱的底面边长是_______.
21、若数列中
,
为数列
的前项和,且
,则数列
的通项
_______.
22、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方程为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__________.
23、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3:5:7,则此三角形最大内角度数为为
24、椭圆的焦距长等于它的短轴长,则离心率为_______.
25、二项式的展开式中,第3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__.
26、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家庭轿车保有量逐年递増,方便之余却加剧了交通拥堵和环保问题,绿色出行引领时尚,共享单车进驻城市.某市有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该市共享单车用户年龄等级分布如图1所示,一周内市民使用单车的频率分布扇形图如图2所示.若将共享单车用户按照年龄分为“年轻人”(20岁岁)和“非年轻人”(19岁及以下或者40岁及以上)两类,将一周内使用的次数为6次或6次以上的经常使用共享单车的称为“单车族”,使用次数为5次或不足5次的称为“非单车族”.已知在“单车族”中有
是“年轻人”.
(1)现对该市市民进行“经常使用共享单车与年龄关系”的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个容量为600的样本,请你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补全下列列联表,并判断是否有97.5%的把握认为经常使用共享单车与年龄有关?
使用共享单车情况与年龄列联表
| 年轻人 | 非年轻人 | 合计 |
单车族 |
|
|
|
非单车族 |
|
|
|
合计 |
|
|
|
(2)若将(1)中的频率视为概率,从该市市民中随机任取4人,设其中既是“单车族”又是“非年轻人”的人数为随机变量,求
的分布列与期望.
参考数据:.
0.15 | 0.10 | 0.05 | 0.025 | 0.01 | |
2.072 | 2.706 | 3.841 | 5.024 | 6.635 |
27、如图,求直线与抛物线
所围成图形的面积.
28、直线与圆
相交于
,
两点.
(Ⅰ)当时,求弦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
(Ⅱ)当被圆
截得弦长为
时,求
的值.
29、如图,已知矩形中,
,
,将矩形沿对角线
把
折起,使
移到
点,且
在平面
上的射影
恰好在
上.
(1)求证:;
(2)求证:平面平面
;
(3)求二面角所成角的余弦值.
30、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数列
是正项等比数列,且
,
,
.
(1)求数列、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