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替代——( ) 构想——( ) 远征——( ) 逶迤——( )
磅礴——( ) 欢呼——( ) 攀登——( ) 艰难——( )
2、根据古诗《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1.本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点明作者送朋友离去的时间的诗句是文中的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______,上阕写_______,含蓄地表达了______。下阕直抒胸臆,写______和______。整首诗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
3、说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________)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________)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________)
4.教室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________)
4、把下面画横线的部分概括成一个恰当的成语。
1.他们中间有几只扇着翅膀心里急切地想试试,但是一只老母鹅总是说:“别犯傻!你们一定会受冻挨饿的。”(______)
2.稚嫩的我心神极为不安地跨进校门,穿过走廊,来到教室。(______)
3.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实在没有办法,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______)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心(___)神(____) (____)牙(_____)嘴 三(_____)五(_____)
风(____)雨(____) (_____)烛夜(___) 山(____)水(____)
6、课外阅读。
春夜洛城①中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
散入春风满④洛城。
此夜曲中闻⑤折柳⑥,
何人不起故园情⑦。
[注]①洛城:今河南省洛阳市。②玉笛:华美的笛,五制或锻玉的笛子。③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因此这样说。④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⑤闻:听;听见。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⑦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1】本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_____ ”相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_______”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_______”相呼应。
【2】“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飞”和“暗”用得好,“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A.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B.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③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声(________)
①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②憎恶,厌恨。③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吾曹州县吏(________)
①细小;微小。②稍许;略微。③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几首吗?
(_______________)
9、选考题
《汪曾祺读本》片断
杨花萝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杨花萝卜" 。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我家不远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檐下有一个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零吃。杨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萝卜一把一把的码着 。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为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 鼻涕拖, 油炒饭, 拌萝菠。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佐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切细海蛰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菜。
北京的拍水萝卜也不错,但宜少入白糖。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氽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烧小萝卜,来北京前我没有吃过(我的家乡杨花萝卜没有熟吃的),很好。有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我给她做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烧小萝卜。她吃了赞不绝口。那当然是不难吃的:那两天正是小萝卜最好的时候,都长足了,但还很
嫩,不糠而且我是用干贝烧的。她说台湾没有这种小水萝卜。
【1】这篇短文选自《小学生汪曾祺读本》,文章写了杨花萝卜 、 、 、 四种吃法。
【2】除了杨花萝卜,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 )等美食。
A. 鸭蛋 干丝 豆汁儿 B. 炒饭 凉皮 小笼包 C. 扁豆 腊肉 拌豆腐
【3】汪曾祺家乡的美食让他口水直流,家乡的人更使他难忘。家乡的哪些人使他难忘?为什么?(列举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综合训练。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呈现出白色。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智谋和策略,能让生活变得豁然开朗。
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被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是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果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中。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蜚声中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及提示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我发现)作者为了说明观点,选了四个事例,其中_________是略写,______是详写。这四个事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的,有_________;一类是反面的,有_________。(填序号)
【3】如果想补充一个事例说明短文的观点,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鞋匠拥有最好的制鞋手艺,却不愿改变自己,坚持用手工制作每双鞋,最终无法跟上机械化的时代,生意惨淡
B.张文举屡次投稿不过,放弃文学,勤练书法,终成硬笔书法家
C.越王勾践战败后,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D.爱迪生改进电灯泡的过程中经历过无数的挫折,没有放弃,最终取得成功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闷闷不乐:________。
②迷惑不解:________。
【2】文中“闷闷不乐”是形容谁的心情?为什么会闷闷不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面临“道德难题”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本梳理
父亲一向是( )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 ),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 )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1】填空
【2】父亲平时是怎么待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父亲烧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谁被抓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过,从我脚边( )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过了。
【1】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序号)
A.闪 B.飞 C.溜 D.跨
【2】这一段文字,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多选)
A.排比
B.对比
C.拟人
D.比喻
【3】作者描写了哪些生活细节来表现日子的来去“匆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限时检测
讨债
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10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母亲的负担,尤其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也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上,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方法吗?
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陈家满目窘迫、凄凉。惟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嗫嚅着:”那10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她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方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她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10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10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 “不,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子他妈已经好了,家里好过多了。”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双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10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安心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题目“讨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那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是通过哪几件具体的事体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穷不能穷孩子”中两个“穷”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母亲讨债时的无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一句中爸欲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我”对母亲评价变化的四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句点评性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也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用加点的字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走进快速办公室。(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难道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改写句子。
①我们难道不应当热心地为他人服务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不计其数的中外游人在广场上漫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紧紧地缩成一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句:小明爱钓鱼。(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还有谁比我更了解他呢?(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仿照下面的文段写作,要明确交代你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李老师的敬业精神让我很佩服,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像李老师那样的好老师。这个愿望一定会督促我好好学习。我要以他为目标,努力学习,实现这个美丽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