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甘南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比一比,组词语。

    纱(  绕(  环(  稳(   )

    沙(  烧(  坏(   ) 隐(   )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日子   (   )的痕迹 (   )的双眼

    (   )的考验   (   )的基业 (   )的能量

    (   )地枯萎   (   )的动作 (   的拼搏

    的乐曲   (   )的曲线 ( )的相貌

     

  • 3、辨析形近字并组词。 

    韭( ) 拔(   ) 割( ) 穗 (   )

    非( ) 拨 (   )   豁( ) 惠 (   )

     

     

  •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是在__________

  • 5、读下面这段话,然后用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走进树林,空气格外_______。只见泉水从泉眼里涌出,顺势向远处流去,汇成了一条________的小溪。我们喝着________的泉水,听着_________的鸟叫声,真是心旷神怡!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回答问题。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1】词的第一句连用两个“失”,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词中,作者用“骄杨”而非“娇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中“杨柳”一语双关,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引用了两个神话故事,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中的“人间曾伏虎”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理解。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朝)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直”意思是:( )

    A. 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B. 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

    C. 挺直,使笔直

    D. 直爽,直截

    2生紫烟的“紫”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的部首是( )部,余下的部分是(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的音序字母是( )。

    3“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选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日积月累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说明文

    科技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它的繁荣更直接影响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増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能够吸纳回收雨水的路面技术的采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18%。德国预计到2021年,把全国城市95%的路面都改造为透水路面。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本第2、3自然段主要说明了路面新科技哪个方面的内容?(   )

    A.黑白路面 B.彩色路面 C.沥青路面 D.透水路面

    2文本中没有运用到的说明方法是哪一种?(   )

    A.作比较 B.举例子 C.打比方 D.列数字

    3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加点词语“应运而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

    A.顺应运气而产生 B.顺应天命而降生

    C.随着交通运输安全等需要而产生 D.响应生命在于运动而生成

    4下面不是彩色路面的作用的是哪一项?(   )

    A.美化市容 B.方便交通管理 C.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D.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5专家建议在我国缺水地区要大力推广的路面技术是哪一项?(   )

    A.“白”改“黑” B.铺设透水路面 C.铺设彩色路面 D.铺设沥青路面

    6下列说法与文本介绍的内容不相符合的是哪一项?(   )

    A.透水路面的缺点是它的使用寿命要比普通路面短。

    B.目前,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开始铺设彩色路面。

    C.道路颜色的不同,能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

    D.采用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交通的安全性。

    7文本最后一段中,“德国预计到2021年,把全国城市95%的路面都改造为透水路面”的“预计”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       )多忙,对我的问题(       )很感兴趣,(       )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都是虽参中字出后来听母亲说,军间张作霖要派人来搜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②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从这组关联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局势越来越严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轻易”在文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父亲不肯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字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概括文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第21位应聘者

    瑞迪当时只有16岁,在暑假来的时候,他对爸爸说:“我不想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父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瑞迪说:“好啊,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恐怕不容易,你知道现在……”

    “你没有弄清楚我的意思”,瑞迪抢白道,“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虽然现在求职不易,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因为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动脑筋的人。”儿子回答说。

    瑞迪在报刊广告中仔细寻找,终于发现N公司有一个很适合他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的一个地方接受面试。瑞迪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在7点45分就到了。即使如此,那时也已经有20个求职者排在前面,他是第21位。

    怎样才能引起主考官的注意而赢得职位呢?根据瑞迪所说,只有一件事可做——动脑筋思索。于是他进入了那最令人痛苦也最令人快乐的程序:思索。瑞迪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条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秘书小姐是一名老手。如果她是个普通的职员,或许就会说:“算了吧,小伙子,你回到队伍的第21个位置上去等着吧。”但她没有这样做,她感觉到,在这个小伙子身上散发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气质,她把纸条收下了。“好啊,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秘书小姐看了纸条不禁微笑起来,并立刻站起来回身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子。老板看了,紧锁的眉放松了,大声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   。” 

    第二天一早,瑞迪便到公司上班了。这是他善于动脑筋的应有结果。

    1文中涉及的人物很多,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是____,对该人物的刻画主要运用了____描写和____描写。

    2结合短文内容,猜测瑞迪在纸条上写了些什么,把它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3瑞迪从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求职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

    4对文中加点的“痛苦”和“快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思索有时是痛苦的,有时是快乐的。

    B.思索过程中痛苦与快乐的感受同时存在。

    C.思索中苦苦求解的过程是痛苦的,通过思索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时往往又是快乐的。

  • 12、课外阅读我能行。

     

    庐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里,有户姓周的人家。他们家堂屋里挂着一张照片,是周总理和一个小姑娘的合影。这个小姑娘就是他们家的桂花。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 1961 年拍的。桂花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 9 月 17 日,桂花刚舂完米,坐在门口歇息。这时候,公路上开来几辆小汽车,在他家门口停住了。汽车里走出来好几位干部,桂花见了生人,连忙站起来想躲进屋

    里去,却被一位干部叫住了。那位干部问:“小姑娘,你认得观音桥吗?给我们带个路,好不好?”桂花回答说:“好。”这时,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干部走过来拉着她的手,跟着她向观音桥走去。

    桂花把总理他们领到了观音桥,正想回家,可是总理还是紧紧拉着她的手,说:“来,咱们照张相。”这一下可把桂花乐坏了。13 岁的她还是第一次照相哩,而且是和总理照相啊!

    照完相,周总理拿了块湿毛巾,把桂花那双沾了泥巴的小手擦得干干净净,又递给她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桂花偎依在总理的身边,大口大口地咬着又香又甜的苹果。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章起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3开始,桂花的心怦怦地跳,后来她为什么不紧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花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槐树

      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要碰到三层楼的楼顶了。说它粗壮,确实也够惊人的,它那灰褐色的树干,两个小朋友也合抱不过来。

      老槐树那笔直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一把张开的绿色大伞。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的,同学们最喜欢在大树下游戏、玩耍。一阵阵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哗啦地响,好像老槐树也同我们一起发出阵降欢笑。

    (1)根据短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

      (   )的树干   (   )的树冠   (   )的树叶

    (2)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

    (3)文中第1自然段共有__________句话,第2句写老槐树__________,第3句写老槐树__________,第1句同后两句之间是__________关系。

    (4)文中划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句,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来写。

    (5)写出第2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 “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本文的线索是(          )。

    A.干果

    B.腊八粥

    C.家

    D.供佛

    【2】下列不属于作者笔下的腊八粥的是哪一项?(             

    A.糯米

    B.各种糖

    C.各种豆子和芝麻

    D.红枣、桂圆、花生等

    【3】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和外婆都逝世于农历腊八。

    B.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C.“我”和母亲每年煮腊八粥,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

    D.腊八粥本来是用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星宿。

    【4】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我被母亲拉进她的怀里。(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匆匆》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应该珍惜时间的重要。(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

  • 16、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①难道这一天不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难道这不是一份苦差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改为字句

    史德威得不到史可法的尸骸,就安葬了史可法的衣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次活动会很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________

    ②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   ________

  • 20、根据画线句子仿写句子,另选三个人物和三种品质。

    我喜欢鲁滨逊,是因为他不畏艰难。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写作天地

    读完阅读三这则童话,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按照以下提示,完成本次习作。要求:请以生活中的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习作,题目自拟。,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